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369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保文摘专帖】2008年4-6月,地震相关文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30 21: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发表于 2008-4-7 16:45:39 | 只看该作者

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南侧窟濒临垮塌(组图)!!!!!!!

<p><font face="Arial">惊了!昨天还在看bt的cctv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今天就看见了这个消息。。。。</font></p>
<p>&nbsp;</p>
<p>==================</p>
<p>&nbsp;</p>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 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南侧窟濒临垮塌(组图)<br />
面临垮塌的吉木萨尔千佛洞南侧窟已由两个铁制拱架支撑。</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nbsp;</p>
<p><font face="Arial">洞窟顶部墙体已向下跨塌5厘米,墙面出现了1米多周长的裂缝。</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nbsp;</p>
<p><font face="Arial">千佛洞当家和尚源成手指墙体现存的已潮解外翘的壁画</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nbsp;</p>
<p><font face="Arial">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天山网讯 (通讯员殷春 李朝霞摄影报道)新疆吉木萨尔千佛洞南侧窟地基下陷窟体潮解面临垮塌,除险加固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p>
<p>  4月5日,吉木萨尔县邀请原新疆文化古迹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院程振国对千佛洞南侧窟进行会诊把脉,查找原因是洞窟顶部由于多年雨水渗漏和洞窟旁山体泉水溢渗所致,程振国指出,吉木萨尔千佛洞做为北疆地区唯一现存的唐代佛教石窟洞,对研究新疆佛教文化有着深远意义,要尽快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抢救性保护,彻底解决洞窟潮解地基下陷垮塌问题。</p>
<p>  千佛洞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千佛山西台地,有卧佛殿、北厢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千佛洞最早建于唐朝,历经四毁四建,地面古建筑遭受毁坏,但依山而建的卧佛殿四个佛洞洞窟、窟内卧佛和部分古壁画保存完好,是目前新疆地区唯一现存具有最长时间的连续性古代佛教遗址,1994年被列为昌吉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吉木萨尔千佛洞卧佛殿坐西朝东,分前、中、后堂三部分。正殿为一有斗拱的硬山顶建筑,进殿为前堂,中央塑有丈许高的释加佛像一尊,两侧为四个洞窟,洞窟双双相连俯视为&ldquo;凹&rdquo;字形,释加佛像两侧洞窟相连形成中堂,面阔三间,绘有佛说法图,18罗汉等塑像;南北侧洞窟相连形成后堂,塑有卧佛一尊。相传这尊卧佛百般神奇,他那拳头大的肚脐眼中有一汪泉水,常年流淌,那泉水能治百病。每年农历4月初八、六月初六,这里人流如海,热闹非凡,全疆各地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达3万余人。</p>
<p>  当天,笔者在千佛洞卧佛殿看到,面临垮塌的南侧洞窟已由两个铁制拱架支撑,洞窟顶部墙体已向下跨塌5厘米,墙面出现了1米多周长的裂缝,洞窟南墙地基下陷,部分佛龛周围壁画潮解整体脱落。据介绍,千佛洞南侧洞窟出现窟体潮解壁画脱落已有7-8年了,近年来,该县积极采取洞顶防雨,外侧墙体加固壁画修补等措施,但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每年春秋两季,洞窟潮湿造成地基下陷,墙体裂缝,新修补的壁画潮解脱落,损毁严重。</p>
<p>  千佛洞当家和尚源成说,南侧洞窟里的这些壁画是去年才修补的,不到一年潮解脱落成这样,多亏去年秋季做了两个铁制拱架支撑,不然今年整个南侧洞窟将都塌了。</p>
<p>  县文物局局长郭夏说,千佛洞南侧洞窟与主窟卧佛窟相连,虽然南侧洞窟墙体壁画是近年来修补绘制,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洞窟塌陷时必影响到卧佛窟。</p>
<p>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程振国会诊后指出,吉木萨尔千佛洞除险加固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该县通过多年维护修补方式保护,已不能起到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如不及时改变保护方式势必造成千佛洞更大范围的垮塌。程振国提出除险加固保护方案是采取对南侧洞窟墙体打眼透气或采取拆除南墙和修缮洞窟顶部进行除险加固措施,以彻底解决地基下陷和壁画潮解问题。<br />
  相关背景:</p>
<p>  千佛洞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千佛山西台地,为天山以北。占地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洞以释迦牟尼涅磐像,三圣菩萨;十八罗汉、万寿山、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画为主,配以大雄宝殿、天王殿、地王殿于一体,构成佛教文化之建筑群。</p>
<p>  清末民初,道教先后在佛寺之西续建&ldquo;三清观&rdquo;、&ldquo;玉皇阁&rdquo;、&ldquo;定湘王庙&rdquo;等建筑,使寺观阁庙融为一体,名弛遐迩,誉载边睡。在《新疆建置志》、《三州辑路》、《新疆游记》、《孚远乡土志》等志书中,均称该处为名胜古迹。由于历史的发展、变迁,边疆烽火间有发生曾使该处名胜屡遭劫难,致以四建四毁。</p>
<p>  据千佛洞已毁寺志记载:该寺原建于北庭回鹘王朝时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间,继至蒙元时代元惠宗至正六年&rdquo;(公元1346年),北庭改称&ldquo;别失八里&rdquo;为察合台汗国据有时,因其最后一任汗王改姓伊斯兰教后,并强制其民改信伊斯兰教,该寺遂渐衰败。</p>
<p>  据《三州辑略》载: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一柴夫患目疾,一日入山,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乃上山瞥见土石断裂处,粉垣半露,隐约有洞。急下山告村人,掏开洞门,以炬照之,洞形如半月,见一卧佛长六尺,金面洗足,逐甚感佛恩,誓削发为僧,住此山,募款修建多年,甚为壮丽。此为第二次修复之明证。</p>
<p>  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mdash;1864年),阿古柏叛乱侵入新疆,全疆各地战火迭起,庄园被毁,寺庙皆焚,千佛洞同遭毁劫。 清光绪元年至三年(公元1875一1877年),随左宗棠率部进疆的张姓湖南道土,遥闻著名千佛洞古刹,特前来瞻拜,但见寺庙全被焚毁,乃与同来憎道立下宏愿,决心重建,经数年苦心经营,劝募布施,随募随修,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建寺观阁殿连成一片,构成千佛寺巍峨壮观,琉光闪烁的古建筑群。逢每年农历六月六,东自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西至玛纳斯、伊犁、精河,南至焉耆,北至蒙古科布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蒙、汉民族善男信女、高僧众侣纷纷前来敬香瞻拜,历年如是,从未中断。</p>
<p>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军阀马仲英从甘肃率部入疆,沿东路连攻数城,进而围攻孚远县城(今吉木萨尔县)时,因战争失利,遂怂恿匪徒纵火烧寺,烈火冲天,且三日不熄,将全部建筑化为灰烬,唯有洞窟尚存。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由县城社会各界及商绅人士共倡发动群众捐资,三年间重建洞窟及大雄宝殿、金刚殿、定湘王庙及南北侧殿等建筑物,常住僧侣、道士三、四人,历年香客僧侣络绎不绝。 一九六七年&ldquo;文革&rdquo;风暴席卷全县,千佛洞又遭捣毁,变为废墟。</p>
<p>  一九九二年,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古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当地历史优势,开辟旅游事业,由全县社会各界及有识之士倡导,恢复千佛洞名胜古迹,并积极筹募资金,历经三年,建成当今建筑规模。</p>
<p>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陆续捐资助物,并复建&ldquo;大雄定殿&rdquo;和&ldquo;地藏王殿&rdquo;。千佛洞东西两面为小山沟,泉水淙淙,细流涓涓,山坡沟底植被茂盛,周围低山簇拥,重岩垒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人流如潮,热闹非凡。</p>
</font><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48305c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2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4bd0fe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3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501673c.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4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539f66e.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5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578311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6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5b9984a.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7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604061d.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8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63d21f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9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67e276d.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0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7f9e06b9b29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4-17 11:04:54 | 只看该作者

李昌钰断言周正龙华南虎照为假

李昌钰断言周正龙华南虎照为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03:13 现代快报

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局部


  在美国,鼎鼎大名的华人神探李昌钰改变了很多孩子的理想,他们不再渴望当总统,而是希望长大后成为Dr.Lee。李昌钰有一大串头衔:“震撼美利坚的华人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科学神探”、“犯罪克星”。


各方质疑虎照
  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眼神深邃——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探大概就是这样的形象。可是,昨天出现在三江学院的李昌钰却那么的谦和、儒雅、幽默,给人的印象是一名学识渊博的老者。

  李昌钰简历

  1959年 毕业于“中央警察大学”

  1975年起 担任美国康州纽海芬大学教授及其他八所大学的讲座教授,曾担任康州首席刑事监狱专家、刑事实验室主任

  1998年至2000年 出任康州警政厅厅长,是第一位出任美国州级警政首长的华人

  没有斑纹一样的老虎

  回到家乡江苏,李昌钰的“粉丝”依然像在美国一样多。为了和行色匆匆的李博士有单独交流的机会,快报记者从昨天上午追到下午,终于在江苏警官学院,有了一次面对面专访的机会。

  离开家乡多年,李博士的江苏味普通话依然讲得非常正宗。

  “李博士,能谈谈‘华南虎’的事情吗?”记者问道。

  “行啊!”提起“华南虎”,年近七旬的李昌钰一下子来了兴致,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

  去年年底,李昌钰正在外地讲学,一家网站的工作人员向他提起了“华南虎照片”,他决定一探究竟。对比照片中的老虎和年画中的老虎,李昌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假的!而这个鉴别过程,只用了几十分钟。

  “每只老虎身上的斑纹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李昌钰十分耐心地向记者解释,这就和人类的指纹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会完全相同。即便是亲兄弟,或是双胞胎也不同——同样道理,老虎身上的斑纹也肯定会有不同之处。

  “仔细看照片里的老虎,它的斑纹,一开始是两个很小的短纹,然后紧连着一个圆圈,接着又是两个小短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岛’,这个纹路还是蛮特殊的,而尾巴也很特别。”可是,这些特征居然和年画里的老虎惊人的一致。而且,长达几分钟的时间里,老虎的姿势都没有任何变动,这也太不符合常理。

  李昌钰告诉记者,“当时我就给出了意见,照片里的老虎是假的。”为慎重起见,回到美国后,他又用高倍显微镜将照片比对了一番。“放大来看,更证实了我的意见是准确的。”

  他是什么样的人

  最喜欢喝乌龙茶,最爱吃大米饭红烧肉,虽定居美国多年,李昌钰坚持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李昌钰成为神探,两个女人功不可没:一位是母亲,一位是太太。在李昌钰的心目中,一直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这双中国式小眼睛,够美国人羡慕的

  自豪:

  明察秋毫全靠小眼睛

  “很多外国人常常觉得中国人的眼睛小”,李昌钰一挥手,“我就笑话他们眼大无光。美国的一位侦探曾经向我讨教,怎么能够发现案发现场的有效物证?我就调侃他,我眼睛小,更容易专心。”讲座上,李昌钰的这股幽默劲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面对记者,李昌钰十分自豪地说,“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眼睛好呗。”

  幽默:

  我的名片可以驱邪

  在很多人眼中,李昌钰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神人”。

  “哈哈,其实我并不神秘。”李昌钰爽朗一笑,“只不过媒体把我炒作得很神秘。在美国,我处理了一些重大案件,所以大家觉得我有特异功能。认为我有一双金手指,稍微动一动,什么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还有很多人会收集我的名片、签名卡什么的,认为这些东西可以驱邪。”

  在美国,一些学生写作文,提起自己的理想都不说要当总统了,而说要成为李昌钰。采访中,李昌钰却一直反复强调:“现在,很多人都把我过于神化了。”

  采访结束时,李昌钰掏出一大把签名卡,“有英文版的,也有中文版的,都是送给大家的。”一边签名,一边冷不丁又调侃一句,“在美国,我的签名卡很多人要,这可是能辟邪的哦!”

  温情:

  今天是我太太的生日

  此行,李昌钰博士主动提出要到江苏警官学院参观。在和同行专家们“密谈”了近一小时后,李博士又开始展现他的风趣幽默。“今天是重要的日子,一个人的生日,我太太的生日。”这个特别的日子他逢人便提,想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幸福。

  一位穿灰色套装的清秀女士一直陪伴在李博士的身边,手拿着相机,记录博士的风采。当遇到楼梯或坡道时,她最为紧张,不断提醒博士要小心——她就是李博士相濡以沫45年的妻子宋妙娟。

  “我们结婚45年了,不需要礼物。”当记者问起生日礼物是什么时,她淡淡地笑着说。


  孝顺:

  妈妈不让我退休我就不退

  在外面是威风八面的大神探,在家却是个听妈妈话的“乖孩子”。李博士的母亲前几年在106岁高龄时去世,而在之前长长的60多年中,李博士一直是个大孝子。他一直记得,母亲是怎样独自一人把13个子女抚养长大。

  在过了几十年的警政生活后,李博士可以光荣退休了。很多州都要高薪请他,结果州长说不能退休,大家需要你!州长还打电话给李博士的妈妈,结果李昌钰被妈妈骂了一顿,第二天又去上班了。

  这样过了几年,李博士第二次又要退休。结果州长又打电话给李博士的妈妈,他又被妈妈训道:人家这么看得起你,你是第一个做警政厅长的中国人,从来没有人打破这个传统——有色人做警政厅长!于是,李昌钰又乖乖地继续他的神探生涯。

  他是怎样破案的

  从警30年,李昌钰共参与调查各类案件高达8000多件,其中不乏一些世界级名案——像辛普森案、肯尼迪被暗杀案等。

  究竟是通过怎样的发现,才会让棘手的案件出现转机?昨天,在三江学院的讲座上,李昌钰讲述了破案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

  辛普森案

  转机:凭血液发现疑问

  “一些重大案件如果处理不好,常常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信心,有时甚至历史会变更。其中一个案件是辛普森案。”李昌钰说。

  “当时出庭时,曾有一个多月都花在辩论DNA问题上,陪审团每个人都听得筋疲力尽。”李昌钰说,当他看过DNA结果后开始调查。第144天,他给出答案:检查过DNA后,确认就是辛普森的。但是第二天他却发现这个DNA里有EDTA(防腐剂)。“EDTA一般是在试管里的,辛普森的血里怎么会有EDTA?这个案子肯定有问题!”

  听到这,台下的大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

  “警察说,他们发现在现场有两滴血是辛普森的,而这两滴血一滴干一滴湿。”李昌钰说,这明显不符合逻辑。如果两滴血同时滴在地上,同一时间,同一温度,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不可能一湿一干。进一步调查后,他又发现了其他问题:现场死者的胳膊上有三个血手印,当时警察没有去取证,这个证据就被破坏掉了。

  “有很多人支持我,其中一个就是负责处理洛杉矶凶杀案的组长。他发现从时间上、地域上来看,凶手都不可能是辛普森;同时他还发现有人作伪证、有警察说谎,并且发现EDTA的血可能是刑警把辛普森的血带到现场后滴在那里的。”李昌钰介绍完,学生们都沉浸其中,过了一会儿,才响起热烈的掌声。

  2

  白宫助理自杀案

  转机:在眼镜上找到证据

  1993年7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白宫特别助理文森·福斯特的尸体出现在公园里,嘴巴里打了一枪。国会要求李昌钰前往协助调查。

  案发现场,福斯特的眼镜在另一个地方被发现,上面没有血迹。人们都猜想,如果是自杀,眼镜怎么可能掉到一边?这应该是谋杀。

  “当时,我就琢磨了:如果是对着自己开一枪,在子弹的冲力下,眼镜会不会被震落到一边呢?”李昌钰说,麻烦的是,这个设想并没有证据来支撑,他只好转而开始寻找更多的物证。

  “眼镜取回后一看,上面已经有人处理过,没能提取到指纹。”原来,一名公园警察想提取眼镜上的指纹,结果没提取成功,又担心为此负责,就用水把眼镜冲洗了一遍,上面的血迹都被洗掉了——案件再一次陷入僵局。

  李昌钰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最关键的物证。仔细调查后,他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眼镜上还有刷洗指纹时留下的细小的粉末微粒,里面有死者的血液、肌肉、毛发等微证物。通过这些证物,案情真相大白:福斯特原来是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2:50: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季度的文摘帖请发这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4-22 10:57:23 | 只看该作者

:“红军草地”的悲惨现状(若尔盖草地变迁70年:一场生态噩梦)转贴

<font face="Arial"><font face="Arial">
<p>触目惊心。。。。</p>
<p>我大约是3年前通过国家地理的人才知道四川的沙漠化非常严重。后来就是cctv搞的关注三江源活动和宣传青海的招鹰架灭鼠等等。。然后就是狼图腾。。。唉。。。。。。。</p>
<p>&nbsp;</p>
<p>&nbsp;</p>
<p>-------------------------------------------------<br />
&nbsp;赵亚辉 博客 </p>
<p>&nbsp;</p>
<p>图文:&ldquo;红军草地&rdquo;的悲惨现状(若尔盖草地变迁70年:一场生态噩梦)</p>
<p><br />
(环&nbsp;&nbsp;&nbsp;&nbsp; 2007-08-23 22:20:32 <br />
大 中 小 <br />
标签:社会/纪实 西北角 赵亚辉 若尔盖 红军草地 沙化 </p>
<p>&nbsp;图文:&ldquo;红军草地&rdquo;的悲惨现状(若尔盖草地变迁70年:一场生态噩梦)(环保手记之十三)<br />
&nbsp;<br />
赵亚辉 文/摄<br />
&nbsp;<br />
重要提示:衷心感谢您的关注!近期由于某种技术原因,本文图片可能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本文人民网镜像链接,即可正常浏览图文。<br />
&nbsp;<br />
正在严重沙化的草地</p>
<p>&nbsp;<br />
这不是已治理好的沙漠,而是正在沙化的草原</p>
<p><br />
惨烈现状&mdash;&mdash;草地正在加速消失<br />
当年红军所过的若尔盖草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噩梦,一片片沙化的伤疤在绿色中上蔓延。几十年来,沼泽已经难觅踪迹,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5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3%,还在以每年以11.65%的速度递增&hellip;&hellip;</p>
<p>&nbsp;&nbsp;&nbsp;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相信这是真的。<br />
&nbsp;&nbsp;&nbsp; 在红军长征经过&ldquo;曾经沼泽遍布&rdquo;的若尔盖大草地,在天府之国的四川省西北部,在被中外专家称为&ldquo;中国西部高原之肾&rdquo;的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充地,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噩梦正在加速发生着。<br />
&nbsp;&nbsp;&nbsp; 我站在若尔盖草原核心区中的一条公路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望着眼前高度只有20厘米左右的草场,望着草场中一块块如伤疤般丑陋的沙地,望着群群数量可观的牛羊在啃吃路边草根的情景,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br />
&nbsp;&nbsp;&nbsp; 这还是当年红军走过、水草丰茂的茫茫草地吗?这还是曾被赞誉为&ldquo;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rdquo;吗?这还是魂牵梦绕的&ldquo;中国黑颈鹤之乡&rdquo;吗?<br />
&nbsp;&nbsp;&nbsp; &ldquo;翻过前面那座小沙山,就可以看到连绵几千亩的沙地。&rdquo;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ldquo;10多年前,这个位置的沙地还不到10亩,现在却已经有几千亩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ldquo;我在草原上治沙十几年,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却看着沙地越来越多,沙化越来越快,转眼已经有上百万亩草原变成了沙地。我心疼啊!&rdquo;左林低声的话语里透出一种无奈。</p>
<p>正在沙化的草原</p>
<p>&nbsp;<br />
&nbsp;沙化的草地</p>
<p>&nbsp;</p>
<p>&nbsp;&nbsp;&nbsp; 70多年前的1935年8月,当红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人的率领下进入若尔盖草地的时候,&ldquo;草地的情景令人惊心,红军战士举目望去,茫茫无边的草原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让人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沼泽中行军,红军战士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被它无情的吞没。&rdquo;<br />
&nbsp;&nbsp;&nbsp;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下无数心酸和故事的茫茫大草地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mdash;&mdash;它正在加速消失中。&ldquo;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以来,草原退化和沙化的速度让人&lsquo;心惊肉跳&rsquo;。&rdquo;<br />
&nbsp;&nbsp;&nbsp; 若尔盖大草原是我国六大草原之一,也是最大的高原沼泽植被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设在这里。若尔盖湿地草原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泥炭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被中外专家誉为&ldquo;中国西部高原之肾&rdquo;,黄河流经后流量增加29%,枯水季节增加45%。<br />
&nbsp;&nbsp;&nbsp;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里的草原是中国最好的一片草原,沙化对这里来说好像是&ldquo;一个很遥远的名词&rdquo;。但是,残酷的数字告诉了我们事实。<br />
&nbsp;&nbsp;&nbsp; &ldquo;若尔盖县草场总面积是1212万亩,1995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当时的沙化土地面积是24万亩。&rdquo;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米军说:&ldquo;12年过去了,我们陆续在1999年、2004年和今年进行了三次普查,这个数字分别增长到38万亩、92万亩和158万亩。&rdquo;<br />
&nbsp;&nbsp;&nbsp; 158万亩!已经占到草场总面积的13%,而且还在每年以11.65%的速度递增。<br />
&nbsp;&nbsp;&nbsp; 除了这些已经沙化的草场,若尔盖县受到威胁的草场面积也已达203万亩,危及公路30公里,危及村庄30个,其中直接受害村庄18个。<br />
&nbsp;&nbsp;&nbsp; 上个世纪70年代,若尔盖牧区境内有哈丘湖、措拉坚湖、兴措湖、鬼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余个,最大的面积有6000多亩,最小的也有1亩左右。到现在,除了热尔大草原的几大湖泊和其他几十个较大的湖泊外,其余200余个较小的湖泊都已经干涸。著名的隆刚木措湖于1988年干涸留下一大片盐碱地,幕措干湖于1998年干涸,瓦延尔措湖已萎缩了五分之二,哈丘湖、措拉坚湖等几大湖的面积与20年前相比缩小了至少20%。<br />
&nbsp;&nbsp;&nbsp; &ldquo;十几年前,我们到麦溪乡,当时的兴措湖还有水面469公顷,当我们2004年再去的时候,湖面已不足10公顷了。&rdquo;若尔盖县林业局的监测人员白松说,湖水干涸了之后,大量的湖床裸露,就产生许多新的沙源,也及到周边草场,加快了草原沙化的速度。<br />
&nbsp;&nbsp;&nbsp; 为什么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草原沙化如此严重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用一句话可以解释:&ldquo;人祸天灾,主要是人祸&rdquo;。&nbsp;&nbsp; </p>
<p>&nbsp;沙化的土地是草原上的伤疤</p>
<p>&nbsp; 沙化正向草地侵袭</p>
<p>&nbsp;<br />
原因之一&mdash;&mdash;过度放牧<br />
<strong><font size="4">&ldquo;这是草原退化沙化最重要的原因,持续十几年的过度放牧严重毁坏了草场&rdquo;,2006年底若尔盖牲畜存栏数就达118.78万混合头,折合羊单位340多万个,而理论载畜量仅为186.5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近80%&hellip;&hellip;</font></strong></p>
<p>&nbsp;&nbsp;&nbsp; &ldquo;我小时候骑马,在草原上只能看到马背,那时草十分茂盛,长得很高,至少也有六七十公分。大人们带小孩子到草原,都要给孩子背上拴个绳子,要不然孩子一走远,就淹没在草里找不到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50多岁的泽仁多吉在黄河边的辖曼乡长大,他对草原这几十年的变迁印象非常深刻:&ldquo;现在还是草原最好的季节,你去看看,草最多也就30公分高,大部分都是20公分左右。牛羊太多了,吃得太厉害了,草还没长起来,就被吃掉了,恶性循环,草总也长不起来。很多地方,草根都被吃掉了,草地就沙化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ldquo;你看到草原上有很多鲜艳的花,好像是很美的风景。但事实上这也是草原退化的表现,因为草被牛羊吃得越来越少了,而牛羊不吃的有毒有害的花却多了。这说明草原杂草和有毒有害植物比例上升了,对草原不是好事情。&rdquo;<br />
&nbsp;&nbsp;&nbsp; 辖曼乡是若尔盖草原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据泽仁多吉回忆,在80年代初的时候,还看不到几片沙地,转折点是82年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ldquo;从那时起,草原上牲畜的数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草场面积没变,牛羊多了好几倍,草原哪受得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ldquo;大概1986年的时候,牛羊就到了一定数量,草原开始变差了,出现了一些沙地。&rdquo;泽仁多吉说:&ldquo;到了1993年左右,就有成片的沙地了,那时面积还不算很大,但是这十几年下来,草地上的牛羊越来越多,草地的负担越来越重,沙化面积也越来越大,很多沙地都连起来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据若尔盖县畜牧局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若尔盖全县共有各类牲畜33万混合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牲畜就增加到87万混合头;2002年,全县牲畜就已超过117万混合头。换算成羊单位,每亩载畜量为32.5个羊单位,而同期全国草场的平均载畜量才5.3个羊单位。<br />
&nbsp;&nbsp;&nbsp; 也就是说,若尔盖草场的载畜量6倍于全国平均水平。<br />
&nbsp;&nbsp;&nbsp; 若尔盖县畜牧局负责人李开章告诉我,在2006年底,统计结果是牲畜存栏已达118.78万混合头,折合羊单位340多万个,而全县的理论载畜量仅为186.5万个羊单位,超载率已近80%。<br />
&nbsp;&nbsp;&nbsp; &ldquo;持续十几年的过度放牧严重毁坏了草场,是草原退化沙化最重要的原因。&rdquo;若尔盖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过度的放牧致使草原生产能力明显下降,每亩可食牧草产量从30年前的七八百公斤下降到现在的320公斤。由于牛羊吃草速度太快,草原杂草和有毒有害草比例急剧上升,由八十年代的40&mdash;50%上升到60&mdash;70%,局部地区高达80%,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br />
&nbsp;&nbsp;&nbsp; &ldquo;我们把草场分成5个等级,1980年,若尔盖一、二、三等(优质)草场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场的9.72%、13.9%和30.6%,四、五等(劣质)草场面积共占可利用草场的45.78%。到2003年,四、五等(劣质)草场面积共占可利用草场的60.85%,增加了15个百分点。可以说,现在若尔盖地区大部分可利用草场都是劣质草场。&rdquo;</p>
<p>已经退化的草地上,牛羊仍在啃食可怜的草</p>
<p>已经退化的草地上,牛羊仍在啃食可怜的草,不远处的沙化地就像草地上的伤疤</p>
<p>&nbsp;</p>
<p>成群的绵羊在啃食草</p>
<p><br />
原因之二&mdash;&mdash;鼠虫肆虐<br />
<strong>&ldquo;过去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现在是风吹草低现老鼠&rdquo;,若尔盖草地的鼠害、虫害分布面积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1.9%;危害面积4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地的46%;其中重度危害面积逾141.9万亩,还在不断扩大&hellip;&hellip;</strong></p>
<p>&nbsp;&nbsp;&nbsp; &ldquo;过去这里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现在是风吹草低现老鼠。&rdquo;县牧局李开章说,&ldquo;一方面是因为草场退化,草的高度大大下降了;另一方面,鼠害虫害比以前要严重得多。&rdquo;<br />
&nbsp;&nbsp;&nbsp;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生态专家张镱锂告诉我,草原上鼠害与草场品质有着密切的反向关系。草场质量越好,水分越充足,草越茂盛,鼠害就越少,因为老鼠在这些地方活不了。草场质量越差,退化的越严重,老鼠就会越肆虐,直到让这些地方沙化了,老鼠没得吃了,才会迁徙走。<br />
&nbsp;&nbsp;&nbsp; 在草原面积最大的热尔大坝地区,我看到鼠洞非常之多,有些草地每平方米有三四个鼠洞,还不时有几只老鼠探头探脑,据说一公顷草地有几千个鼠洞。每个鼠洞口都是一小片沙地,小的有脸盆大小,大的超过1平方米,这都是老鼠打洞时刨出来的沙土。<br />
&nbsp;&nbsp;&nbsp; &ldquo;鼠虫破坏草地非常严重,它们啃吃草根,危害草场,加速了草地的沙化。&rdquo;李开章说:&ldquo;这里的草原鼠害以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为主,虫害以草原毛虫和草原蝗虫为主。现在,全县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危害面积4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地的46%,其中鼠类重度危害面积141.9万亩,每年因鼠虫危害损失牧草约120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rdquo;<br />
&nbsp;&nbsp;&nbsp; 张镱锂告诉我,高原鼢鼠是草地害鼠之首,常年在地下生活,独鼠独居,每只鼢鼠一年可以打最多150个洞,破坏近1亩草原。鼢鼠拱土成丘,能够把草地连片翻起,破坏性很大,而且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开展微生物防治,只能采取保护其天敌的生态防治和弓箭捕杀的物理防治方法。在若尔盖,高原鼢鼠分布面积520万亩,危害面积240万亩。<br />
&nbsp;&nbsp;&nbsp; &ldquo;草原鼠虫害的加剧也和它们的天敌减少有关系,过去打猎的人很多,草原上的狐狸、狼、鹰、鹫和其他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现在,禁止打猎了,这些动物的种群正在慢慢恢复,但是不可能立刻见效,需要很漫长的过程。&rdquo;</p>
<p>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告诉我,鼠害肆虐,对草地破坏很大</p>
<p>鼠害肆虐,对草地破坏很大</p>
<p>这些都是鼢鼠推出的土丘</p>
<p>原因之三&mdash;&mdash;气候变化<br />
几十年来,若尔盖气候变化明显,大风天气增多,降雨量减少,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冬春干旱更加严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hellip;&hellip;</p>
<p>&nbsp;&nbsp;&nbsp; &ldquo;应该说,气候变化也是若尔盖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rdquo;从1957年到2000年,气象资料显示,若尔盖4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36℃,远高于我国升温0.8℃的平均水平。<br />
&nbsp;&nbsp;&nbsp; 据气象统计资料表明,过去10年,若尔盖冬春干旱更加严重,降雨量下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县冬春降水量仅是夏秋的18.4%;冬春湿度仅是夏秋的86.2%。冬春风速一般达3.6米/秒,八级以上大风(30米/秒)日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135日次,七十年代高达195日次,八十至九十年代这种增加趋势尤为明显。<br />
&nbsp;&nbsp;&nbsp; 同时,受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近年来若尔盖县年平均气温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995年平均气温为1.2℃,2004年已增至1.5℃,10年增加了0.3℃。<br />
&nbsp;&nbsp;&nbsp; 有气候专家指出,面积广阔的泥炭地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可能正是因为泥炭地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暖。有专家认为,若尔盖是全国泥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泥炭地退化会造成了大量碳素的释放,或许是气候变暖的诱因之一。&ldquo;因此,要遏制气候变暖,保护和恢复泥炭沼泽地的生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措施。&rdquo;</p>
<p>&nbsp;脱了皮的草地</p>
<p>&nbsp; 正在沙化的草地</p>
<p>&nbsp;</p>
<p>&nbsp;沙化的草地</p>
<p>&nbsp;这里曾经是一个湖,现在湖底的泥土已经全部裸露出来了</p>
<p>&nbsp;原因之四&mdash;&mdash;开沟排水<br />
上世纪60年代,&ldquo;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rdquo;,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涉及沼泽210万亩,致使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使湿地面积减少60%,影响一直波及至今&hellip;&hellip;</p>
<p>&nbsp;&nbsp;&nbs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草原上开展了一场&ldquo;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rdquo;的大行动,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排水沟,长达380公里,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br />
&nbsp;&nbsp;&nbsp; 如今脱水的沼泽地非但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那场耗时耗力的人工开沟排水工程涉及沼泽210万亩,致使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致使湿地面积减少60%,巨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持续。<br />
&nbsp;&nbsp;&nbsp; 现在,很多排水沟渠仍在正常运行,从而使保护区内沼泽、自然湖泊水位下降,草场沙化、退化加剧。<br />
&nbsp;&nbsp;&nbsp; 为了保护草原,人们今天不得不给那场&ldquo;愚昧&rdquo;的行动还债。过去几年,以扎堵填沟为重点,若尔盖县着手恢复沼泽湿地生态系统。<br />
&nbsp;&nbsp;&nbsp; &ldquo;2004年至2005年,我们在沙区内采取扎栏填沟的方式进行湿地恢复,实施了20条、66.4公里长的排水沟湿地恢复试点,涉及湿地面积10000余公顷。&rdquo;若尔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华说:&ldquo;通过监测,恢复后平均水位比恢复前抬高了0.5米;由于泥土的淤积,河床比恢复前平均抬高了0.5米,解决了沙区地下水位下降和缺水的问题。&rdquo;<br />
&nbsp;&nbsp;&nbsp; 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工程量是巨大的。&ldquo;目前只治理了60多公里,还有300多公里需要进行扎栏填沟。&rdquo;</p>
<p>干枯的河曲</p>
<p>六七十年代开挖的沟壑</p>
<p>&nbsp;<br />
六七十年代开挖的沟壑</p>
<p><br />
治理困境&mdash;&mdash;治沙进度远不及沙化速度<br />
&ldquo;这里的沙化是完全可以治理的,但是与草地沙化速度相比,治沙速度远不是一个数量级&rdquo;,可以说是&ldquo;九牛一毛&rdquo;。过去3年,进行沙化土地治理2.3万亩,但沙化面积却增长了65万亩,相差十分悬殊&hellip;&hellip;</p>
<p>&nbsp;&nbsp;&nbsp; 在唐克乡一片草原中间的沙地上,治沙多年的左林带着我细细查看。他用手在沙地地上挖了一个坑,里面出现了湿润的沙子。<br />
&nbsp;&nbsp;&nbsp; &ldquo;这下面的沙是湿的,现在若尔盖草原的沙化大部分和这一样,还只是表面沙化。这是沙化的初始阶段,土壤结构还没有本质变化。&rdquo;左林说:&ldquo;现在治理还来得及,如果现在不治,等到完全沙化了再治理就困难了,可能要比现在多付出几十倍的代价。&rdquo;<br />
&nbsp;&nbsp;&nbsp; 左林告诉我,现在若尔盖的沙化是完全可以治理的。这里现在每年降水有600多毫米,而400毫米是草类植物生长的临界点,如果应对及时得当,恢复植被大有希望。<br />
&nbsp;&nbsp;&nbsp; 过去10多年,若尔盖进行了大量的治沙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都有成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经累计成功治理各类沙地近6000公顷,差不多9万亩。<br />
&nbsp;&nbsp;&nbsp; &ldquo;但是与草原沙化的速度相比,我们治沙的速度显得太慢了。&rdquo;左林说,我们10多年治了9万亩,并不是治了都治好了,而沙化面积却有大约150万亩。拿过去3年来说,我们进行沙化土地治理2.3万亩,但沙化面积却增长了约65万亩,治理面积只相当于沙化面积的3.5%,可以说只是&ldquo;九牛一毛&rdquo;,相差十分悬殊。<br />
&nbsp;&nbsp;&nbsp; &ldquo;破坏起来容易,治理起来就难了。&rdquo;让人更加心疼的是,有些沙地治理刚有了起色,草刚长出来,就又受到了二次破坏和形成新的危害。治沙围栏倒了,牛羊又进去把刚刚长出来的草吃掉了&hellip;&hellip;<br />
&nbsp;&nbsp;&nbsp; &ldquo;有些牧民对沙化的认识比较清醒,很配合我们治理,帮助我们禁牧,但也有不少牧民做不到这一点。&rdquo;左林说:&ldquo;后期管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题,这对治理沙地影响很大,有些沙地治好了,又二次沙化了,太可惜了!&rdquo;<br />
&nbsp;&nbsp;&nbsp; 左林坦言,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经费问题,国家在若尔盖防沙治沙投入经费十分有限,一年只有几十万元,只能搞一些试点,因此治理规模和速度远远低于土地沙漠化速度。</p>
<p><br />
&nbsp;正在治理中的沙地,旁边植了不少树</p>
<p><br />
&nbsp;正在治理中的沙地</p>
<p><br />
沙地治理示范区碑</p>
<p><br />
形势严峻&mdash;&mdash;三大难题短期难以解决<br />
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三大难题至今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发生大的改变。这种严峻的状况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草地退化沙化的趋势目前还难以逆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mdash;&mdash;黄河也正在受到严峻的威胁。</p>
<p>&nbsp;&nbsp;&nbsp; &ldquo;草原退化沙化的状况危害非常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本地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rdquo;若尔盖县县委书记张锐说,目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必须进行抢救性的治理,&ldquo;治早、治小、治了&rdquo;,不治不行。<br />
&nbsp;&nbsp;&nbsp; 但是,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而且越来越严峻。因为客观来说,在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四大原因中,除了第四个&ldquo;开沟排水&rdquo;目前正在恢复但进度并不算很快之外,其他三大原因&ldquo;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rdquo;都是难题,&ldquo;在可预见的短期内恐怕很难扭转和解决&rdquo;。<br />
&nbsp;&nbsp;&nbsp; 对于过度放牧的问题,当地畜牧局负责人道出了无奈:都知道是这个问题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但是若尔盖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就是放牧,牛羊既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这里的人们的普遍观念就是以放牧牛羊的数量为富裕的标志。<br />
&nbsp;&nbsp;&nbsp; &ldquo;对于草原退化,他们是有责任,但是不能光责怪牧民。牧民要生存要生活,要保持和提高生活水平,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只能放牧,他们没有条件改行去干其他工作。&rdquo;<br />
&nbsp;&nbsp;&nbsp;&nbsp; 专家认为,要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最根本的治理办法就是实行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上迁移出来。但是牧民搬迁不仅需要修建房屋,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安排工作。这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br />
&nbsp;&nbsp;&nbsp; &ldquo;中国这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国家没有大投入的决心,州级甚至四川省级财政是根本无法承担这笔费用的。现在看,这种移民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个计划还不现实。&rdquo;<br />
&nbsp;&nbsp;&nbsp; 县畜牧局李开章说,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想办法,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尽量减少放牧对草场的损毁。&ldquo;过去传统散养的放牧方式,对于草场破坏很大,几乎是牛羊&lsquo;吃掉三分之一,踩掉三分之一,浪费三分之一&rsquo;。&rdquo;现在,若尔盖县正试图帮助牧民改变这种方式,推行舍饲和半舍饲,加大了牲畜越冬育肥力度,同时以草定畜,提高牲畜出栏率,减少牲畜存栏数量,缩短牲畜饲养周期。<br />
&nbsp;&nbsp;&nbsp; 但是改变是不容易的,而且需要一个过程。在草原上采访的时候,我在很多明显退化明显的草场上,依然看到了成百上千的牛羊在啃食那些&ldquo;矮得可怜&rdquo;的草,有些牛羊还在半沙化的草地上啃食。<br />
&nbsp;&nbsp;&nbsp; &ldquo;对于鼠虫害的问题,很多省内省外的专家都来考察过,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年我们都组织大规模的人工灭鼠,从效果上看,只能控制其发展的趋势。&rdquo;为了治理鼠害,若尔盖还在草原上修建很多鹰架,吸引老鹰前来。&ldquo;要恢复鼠类天敌的数量,使草地的食物链趋于正常,最终才能真正维护草地的生态平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dquo;<br />
  对于气候变化,这是全世界的难题。为了保持和加大降雨量,特别是给黄河补水。若尔盖实施人工降雨的力度很大,在我采访的这些天里,几乎每天都能不时听到&ldquo;轰轰&rdquo;打炮的声音,这就是人工降雨的&ldquo;雨炮&rdquo;声。但是至少在这几天里,&ldquo;雨炮&rdquo;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基本上没有下雨。偶尔一场雨来了,也很快就停了。</p>
<p>&nbsp;</p>
<p>这里的沙地已经成为流动沙丘</p>
<p>&nbsp;<br />
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描述一般鼠洞大小</p>
<p><br />
&nbsp;某些人为了经济利益,在草原上挖沙</p>
<p><br />
草地消失&mdash;&mdash;是否注定的命运?!<br />
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并非人与自然的赛跑,而是人与人的赛跑。</p>
<p>&nbsp;&nbsp;&nbsp; 在若尔盖大草原采访这几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br />
&nbsp;&nbsp;&nbsp; 在这里,我也看到了被誉为&ldquo;中国最美的高原湿地&rdquo;美丽的一面,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花湖,秀美壮观的湿地风景让人赞叹,黑颈鹤、白颧、灰鹤、天鹅等30多种9国家保护动物在这里栖息。</p>
<p>&nbsp;</p>
<p>组图:中国最美的湿地&mdash;&mdash;花湖(点击进入)</p>
<p>&nbsp;</p>
<p><br />
&nbsp;&nbsp;&nbsp; 但是,就在这种风景不远处的地方,就有伤痕累累的草地,就有严重的沙化退化的草场,就有连绵起伏的沙丘。<br />
  我还想到了一个沉重的数字: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已经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br />
&nbsp;&nbsp;&nbsp; 沙化!不仅仅是若尔盖,是整个中国都是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的生态考验。在若尔盖,这种考验更加紧迫、更加急切、更加关键。<br />
&nbsp;&nbsp;&nbsp; &ldquo;如果再不加大治理力度,就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母亲河&mdash;&mdash;黄河的生态安全。&rdquo;若尔盖草原正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区,黄河从草原西部流过,补充了约30的水量;长江支流白龙江在其境内发源,逶迤向东流去。专家认为,若尔盖草原和湿地的退化,将会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严峻的影响。<br />
&nbsp;&nbsp;&nbsp; 四川大学梁玉祥教授等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还提出&ldquo;若尔盖地区就是中国的沙尘启动源&rdquo;,从若尔盖吹向北方的西南季风会从若尔盖地区吸取大量的水份并带往北方。如果若尔盖有水补充,北方沙尘天气就会减少,如果没有水份补充,干燥的季风就会在北方掀起沙尘。<br />
&nbsp;&nbsp; &ldquo;如果我们在听之任之,再不加大治理力度,若尔盖大草原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就可能不复存在。&rdquo;<br />
&nbsp;&nbsp;&nbsp;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br />
&nbsp;&nbsp;&nbsp; 草地消失,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历史上已经有很多现实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br />
&nbsp;&nbsp;&nbsp; &ldquo;草地退化沙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祸,而不是天灾!&rdquo;这句话的份量很重。事实上,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并非人与自然的赛跑,而是人与人的赛跑。 </p>
<p>&nbsp;</p>
<p>畜水填堵当年开挖的沟壑</p>
<p>&nbsp;</p>
<p>&nbsp;</p>
<p>正在治理的沙地,已经初见成效 </p>
<p>&nbsp;</p>
<p><br />
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
<p>&nbsp; <br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p>赵亚辉 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行动简介<br />
&nbsp;&nbsp; <br />
&nbsp;&nbsp;&nbsp; 自6月21日起,从四川内江出发,将历时半年,行走西北,反映时代大变迁下的微观西部。路线涉及7个省区,超过120个县:寻访川西北&mdash;&mdash;迂回甘南&mdash;&mdash;西上祁连山&mdash;&mdash;行走河套&mdash;&mdash;纵穿宁夏&mdash;&mdash;环绕巴丹吉林&mdash;&mdash;嘉峪关外&mdash;&mdash;丝路西行&mdash;&mdash;探秘罗布泊&mdash;&mdash;远征西北角&mdash;&mdash;回访红色之都。欢迎大家参与,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欢迎点题。</p>
<p>&nbsp;</p>
<p>赵亚辉博客首页</p>
<p>&nbsp;</p>
<p>最近更新:</p>
<p>&nbsp;</p>
<p>■ 我真的想不通,上学之路计划为何遭遇尴尬</p>
<p>&nbsp;</p>
<p>■ 图文:岷江源头的生态伤疤(环保手记之十二)</p>
<p>&nbsp;</p>
<p>■ 图文:奇特的白马藏人部落古老神秘的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ldquo;舞&rdquo;)</p>
<p>&nbsp;</p>
<p><br />
■ 图文:中国最美的湿地(若尔盖热尔大坝花湖水面萎缩)</p>
<p>&nbsp;</p>
<p>■ 图文:触目惊心的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发作之后)</p>
<p>&nbsp;</p>
<p>■ 图文:朝圣黄河九曲第一湾</p>
<p>&nbsp;</p>
<p>■ 图文:中国最离奇的古城(千年古城松潘印象)</p>
<p>&nbsp;</p>
<p>■ 图文:目睹隧道式水电站榨干河道(绿色奥运&middot;环保手记之十)</p>
<p>&nbsp;</p>
<p>■ 图文:叹为观止的草原名马大赛(亲历草原盛事河曲马赛马大会)</p>
<p>&nbsp;</p>
<p>■ 图文:若尔盖大草原第一美女(偶遇若尔盖姑娘选美大赛)</p>
<p>&nbsp;</p>
</font>&nbsp;</font><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2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049076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3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0b9551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4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1015dca.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5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14e03d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6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1a5d1c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7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235bdb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284718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2ce2d4a.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31109c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359e70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8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3a06cf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9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3e9658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0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4309b4b.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47a8de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2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4bd21f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3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5120d8d.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4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557414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5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5c0b16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6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629ec2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7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67651fb.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6ca64aa.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7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717e3c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8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77b756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9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7d0f1ad.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0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825279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0d5687c0cc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4-27 18:15:43 | 只看该作者

官员称太湖今年将再遭蓝藻大规模袭击

官员称太湖今年将再遭蓝藻大规模袭击

2008年04月27日13:53 中国经营报


   “会不会爆发,目前还难说。”4月24日,无锡市环保局人士不无忧虑的对记者说。

  去年5月,一场大规模的市民饮水危机将泛滥已久的太湖蓝藻推到媒体面前,也将无锡推到风口浪尖上。而仅仅平息了数月之后,蓝藻幽灵再次现身,来自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4月初,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再次发现了蓝藻。

  “今年太湖将再次受到蓝藻的大规模袭击。”太湖流域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肯定的表示。

  蓝藻幽灵重现

  “以前蓝藻的出现都是8月初左右,但是去年5月份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而今年更早,在4月初太湖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蓝藻,这很令人吃惊。”无锡环保系统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根据太湖治理机构的卫星图象显示,在4月3日,太湖的南部与西部就出现了一定面积的蓝藻,且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这也意味着太湖再一次进入蓝藻爆发期。

  来自民间的机构也很早就监测到了蓝藻的影子,在过去的一年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彭文祥博士与姜庆五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一直监测着太湖蓝藻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卫星图象的分析,早在今年的1月3日,在太湖的西南部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蓝藻,但随后近50年不遇的大雪遏制住了它的提前爆发。”一位课题组成员说。

  据记者了解,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而近日来,原本湿冷的太湖流域气温转暖,导致蓝藻迅速繁殖。

  种种迹象表明,蓝藻将继续搅动今夏的太湖。

  无锡水利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无锡市已于日前召开了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无锡市一位高级领导要求,将全面启动应急机制,进入应急状态。

  据记者了解,应急措施主要内容是,加大调水引流,配合望虞河“引江济太”,同时将开启梅梁湖泵站,加快水体流动;将启动强化应急监测,对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及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抓紧捞藻除藻的各项准备,努力做到“日生日清”,新购置的打捞船在5月中旬前要全部到位;还将全力做好自来水应急处理准备,在取水口全面安装原水水质在线监测仪,保证出厂水水质。

  “此次所面临的考验仍然十分严峻。”上述环保系统人士说,在他看来,虽然政府在采取措施,但由于太湖流域面积太大而蓝藻又生成迅速,究竟能起到多大效果目前还不清楚。

  治污这一年

  “其实无锡这一年在治理上下了很多心思和工夫,但是这个工程太浩大了,牵扯到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所以成效很慢。”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无锡市为了减少太湖的污染曾经关闭了503家化工生产企业,其重点对象就是一些生产能力低下,却又造成重度污染的化工企业,而在今年无锡将继续关停269家化工厂。

  “即便无锡关闭了大批化工厂,但是在无锡之外太湖流域还有2万个小化工企业,这些工厂夜以继日的向太湖排污,这导致无锡的这项工作并没有收到太多效果。”一位环保人士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无锡市在治理蓝藻的手段上,除了关闭大批污染的工厂,从源头上限制污染之外,还从长江引入大量的水进入太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太湖的水位,增加水环境的容量,加速太湖水的流动,从而从源头上去改变蓝藻的生存环境,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但无锡政府有的努力并没能阻止今年蓝藻的汹汹来势。

  对此,孙志亮对记者表示,太湖治污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场持久战,如今的太湖水质处于劣五类,只要温度、水流和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水华仍会大规模发生。“而这是一个数年积累所形成的生态后果,即便努力控源治理,污染也将延续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而据记者了解,虽然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2001年~2005年)规划中,确立了五年完成255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的目标。但直到2005年“十五”规划结束,江苏尚有12个污水处理工程没有动工。目前这些项目都被结转至“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实施。

  “之所以推迟,主要是资金的不到位,目前的太湖治理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等三方面,哪一方面不到位都不能实施,这样的代价是污染在加大。”一位知情者说。


蠡湖将成样本

2008年04月27日13:53 中国经营报


  孙志亮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蠡湖建设办公室主任,从2002年开始他就开始担任这个职务。鲜为人知的是,与太湖相连的蠡湖一直是太湖蓝藻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从地图上看,蠡湖就如同太湖伸进无锡市内的一只脚,在过去的多年里,无锡人围绕着蠡湖生活,而后来随着无锡乡镇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各种化工厂和制造企业遍布蠡湖,这些企业每天都不停的向蠡湖排放着污水,蠡湖的生态遭受严重的破坏。

  从2002年开始,无锡下决心整治蠡湖生态,无锡政府希望蠡湖的治理经验将来可以用到太湖上。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这个面积仅有9.5 平方公里的蠡湖旁就驻有中国环境管理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湖泊研究所、水土研究所等四个国家级研究所,56 位博士研究人员在这里研究,他们是孙志亮智囊团和治理太湖的大脑。

  “一开始也是摸索,后来污染源很清楚,就是三个:工业废水,居民生活废水,农业灌溉废水。弄清楚这三个东西,我们的工作也就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孙志亮说。

  在孙志亮递给记者的一份《无锡蠡湖水环境治理综述》中,主要介绍了这几年治理蠡湖所实施的六大工程: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

  尽管资料很详细,但孙志亮显然还是不满足于向记者罗列生硬的数字,“这是个系统工程,还是讲起来更有意思。别看是六大工程,最重要的还是污水截流,这是源头,就是你所有的东西都做了,污水照样排,还是一潭死水。所以在截流时我们光铺设截污干管就有 75公里,支管 67公里。现在,你看不到一滴污水流入蠡湖,因为我们每天要截流污水55000吨,全部都进入污水处理厂。”孙志亮说,这些治理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蠡湖的水已经变清了。

  虽然蠡湖的治理已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专家表示,由于太湖面积是蠡湖的250倍,其经验和实际操作性仍存在诸多疑问。

  此外,太湖治理所需资金尚未完全到位。根据太湖治污“十一五”规划,需要资金1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大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地方财政只承担一小部分。

  “目前筹集资金不足一半。”环保系统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太湖治污仍然艰巨。(记者 叶文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4-29 10:57:55 | 只看该作者

江西发现“神兽”苏门羚 不堪人类骚扰撞墙自杀

<p><font face="Arial">江西发现&ldquo;神兽&rdquo;苏门羚 不堪人类骚扰撞墙自杀</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2008年04月29日00:28 中国新闻网 </font></p>
<p><font face="Arial">江西发现&ldquo;神兽&rdquo;苏门羚</font></p>
<p><font face="Arial">  中新社南昌四月二十八日电 (记者 吴庆才)江西九江动物园负责人向本社记者透露,前日分别在江西都昌县和鄱阳县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素有&ldquo;神兽&rdquo;之称的两只苏门羚,<strong>因不满人为&ldquo;骚扰&rdquo;,一只已经撞墙自杀而亡,一只目前仍在不断撞墙企图自杀</strong>。</font></p>
<p><font face="Arial">  <strong>江西都昌县一村民家门口前天上午出现一只雌性怪物,其身体和蹄子像水牛,头部像羊也像牛,十分罕见,经专家鉴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门羚;无独有偶,同日下午,在距离都昌县几公里之外的鄱阳县一家村民门口也出现一只雄性苏门羚。</strong></font></p>
<p><font face="Arial">  九江动物园负责人卢建忠告诉本社记者,苏门羚脾气十分暴躁,一旦受到惊吓,就会用头撞墙自残,上述两只苏门羚被送到该动物园时都受了伤。其中那只雄性苏门羚就是用头撞墙自残,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解剖发现,该苏门羚头骨都撞断了,求死欲望十分强烈。</font></p>
<p><font face="Arial">  另外那只雌性苏门羚虽然已经偶有进食,但似乎死心已绝,目前仍在不断试图撞墙,鼻子已经出血,脑部也肿了。为稳住其情绪,动物园为其注射了镇定剂,并采取了隔离观察措施。与此同时,动物园还准备购买一只公山羊,试图采取异性相吸的方法,消除其求死念头。卢建忠表示,一旦救治成功,动物园将考虑将其放归自然。</font></p>
<p><font face="Arial">  卢建忠告诉记者,<strong>苏门羚属于&ldquo;神经质动物&rdquo;,十分机灵,脾气也相当暴躁,动物园可以把老虎都训得服服帖帖,就是收不了苏门羚的脾气。</strong>如果不是受伤,根本不可能抓住它。据了解,两只苏门羚当日均遭当地村民的围捕,受到严重惊吓。</font></p>
<p><font face="Arial">  苏门羚多栖于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岩石山区,武夷山脉一带居多,保有数量十分稀少,在江西尤其罕见。苏门羚有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它们善于在悬崖峭壁间灵活地跳跃和在陡岩上攀跳,每当山上云雾缭绕时,远远地看去,苏门羚就好像传说中的&ldquo;神兽&rdquo;那样腾云驾雾。(完) </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ldquo;怪物&rdquo;苏门羚闯进农家 嘴像牛角像羊(组图) <br />
  2007年11月03日 10时07分 浙江在线 关键字:怪物 </p>
<p>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门羚,不知怎么误闯入临安市西墅街8弄1号的农家中</p>
<p>浙江在线11月2日报道 昨天早上5点左右,家住西墅街8弄1号的村民发现家里有一头&ldquo;怪物&rdquo;,身长身高都有1米多,全身黝黑,嘴像牛,角像羊,背像马。好奇的村民走近几步,想看仔细一点,没料到这头&ldquo;怪物&rdquo;突然受惊,径直冲上楼,最后躲在二楼楼梯口,不动了。村民怕它伤人,赶紧将门关上,同时打电话向临安市森林警察大队和消防大队报告,要求救援。 </p>
<p>匆匆赶去的森林警察马上认出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门羚。在民警的指挥下,村民打开门让苏门羚出来。可是苏门羚面对人们,眼里流露出惊慌的神色,一动不动。大家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苏门羚就是不愿走。无奈之下,被困在三楼的村民只有在消防官兵的帮助下,利用外沿架设的梯子先行下楼。昨天上午10点左右,杭州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利用吹管将野生动物保定药注入苏门羚体内。不一会儿,苏门羚被成功麻醉。 </p>
<p>11点左右,苏门羚被送往杭州动物园接受休养治疗。据杭州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苏门羚因受到过度惊吓,情绪不稳,肾脏有问题。动物园已将苏门羚关在一个完全黑暗的屋子里,隔壁房间还有一只苏门羚作陪。等到四五天后,苏门羚情绪稳定了,将接受全面的检查治疗。 </p>
<p><br />
小知识 苏门羚 </p>
<p>偶蹄目,牛科,一种吻色像白唇鹿,角似黄羊,耳像骡,鬃毛似马,蹄像犏牛的动物。苏门羚善于在悬崖峭壁间灵活地跳跃和在陡岩上攀跳。一旦遇到敌害,它能在其它动物和人认为无路可行的地方,迅速往悬崖峭壁逃去,以惊人的弹跳和准确的起落,飞快地登上悬崖的最险峻之处。如果敌害继续向它进逼,它就会用两后肢支起身子,两只前蹄有力地敲击岩石,借以恫吓敌害。如果敌害仍继续进犯,苏门羚就会使出&ldquo;杀手锏&rdquo;,把头低下来,静候来犯者,利用利角一撩,可能使来犯者失去重心而葬身崖底。 </p>
<p><br />
</p>
</font>&nbsp;<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02a9d50.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062bdab.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091fe4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0c6f7b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0fcfeb0.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6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12ae3a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7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161797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8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1a05c5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9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1ca04f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0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202543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1_nEO_IMG.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168f23142cc.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5-13 22:15:19 | 只看该作者

新疆建造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沙漠公路

新疆建造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沙漠公路
(2008-5-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

    中广网乌鲁木齐5月13日消息(记者张雷 和田台记者韩文和、印晓阳)总投资4600万元的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和田至阿拉尔沙漠公路养护站、收费站、服务区配套工程现已全面启动,同时,投资600万元的沿路移动通讯站已经竣工,在“死亡之海”建立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据了解,在沙漠腹地修建养护站、服务区和通信站在世界沙漠公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沙漠筑路研究更加成熟。

    为把这条公路建成集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一流沙漠公路,工程对珍贵的沙漠胡杨采取了挂牌保护,每隔二、三十公里修建了野生动物饮水点,路基防沙方格中间还特别修筑了野生动物专用通道,有了这条通道,黄羊、野骆驼、塔里木兔等野生动物就可以安全横穿公路,并为将来修建通往麻扎培塔山、热瓦克佛寺等沙漠旅游景点的专用公路修建了岔线接口。

    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工程师张民新向记者介绍:今年还要修建太阳能发电滴灌林带试验段,待试验成功后,将沿公路建成一条长4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

    全长424公里、主体工程投资7.97亿元的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和田至阿拉尔沙漠公路于去年10月全线通车,同时投资2600多万元修建了光缆和微波移动电话站,修建了气象点和饮食、住宿等3个服务区。

    这条沙漠公路通车后,将新疆和田至阿克苏的距离缩短400多公里,与国道314、315、217线共同构成南疆运输的主干线,形成了纵贯南、北疆的大通道,使和田的特色水果、绿色蔬菜、蛋禽肉源源不断运往南北疆,对促进南疆经济发展,加快和田河流域开发治理,加强塔里木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6-5 09:07:49 | 只看该作者

广东茂名乙烯厂爆炸后附近井水变黑(图)

<p><font face="Arial">广东茂名乙烯厂爆炸后附近井水变黑(图)</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nbsp;2008年06月05日04:26 大洋网-广州日报 </p>
<p>邻近起火厂的茂落区潭莲村村民发现水井的水变成了黑色。关家玉摄</p>
<p>&nbsp;</p>
<p>消防队员在奋勇灭火。李栋、孙江敏、陈德鹏摄</p>
<p>&nbsp;</p>
<p>昨天白天拍下的当事乙烯厂厂区。关家玉摄</p>
<p><br />
  本报茂名讯 (记者关家玉)&ldquo;茂名乙烯厂发生爆炸后,我们全村的井水一夜间变成了黑色的。由于无水喝,村民只好用矿泉水煮饭,或靠吃些饼干充饥。&rdquo;昨天,记者接到茂港区潭莲村委会后昌等村庄村民的报料后,专程前往探访,发现村民所说属实。</p>
<p>  当地环保、疾控等部门对事件予以高度重视,昨天上午为此派员赶往相关村庄进行调查取样,并指导村民清洗水井。</p>
<p>  井水墨黑无法饮用</p>
<p>  茂港区坡心镇潭莲村委会的后昌、塘尾、田羊等村庄,距离发生爆炸的茂名乙烯厂约2公里。这里居住着数千名群众。</p>
<p>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坡心镇潭莲村委会的上述村庄看到,村民的门前、村道,或楼房天面等地,变成了黑糊糊的一片,村道中积聚的黑水随处可见。走马村中,不时还可见到一些黑色的&ldquo;棉(花)团&rdquo;等杂物。村民告诉记者,记者所看到的这些黑色残留物和黑色的积水,均是在茂名乙烯厂发生爆炸后,一些燃烧后的油污等炭质在暴雨中随风飘来所造成的。</p>
<p>  &ldquo;现在,水井里的井水全变成了墨黑墨黑的,无人敢饮用。从今天早餐到现在,我们只能买矿泉水来煮饭,或靠吃些饼干等来充饥,不知啥时才有水饮用。&rdquo;潭莲村委后昌村的村民围拢着记者,无奈地说。</p>
<p>  居住在后昌村21号的女户主杨秀萍把记者带到她家的水井旁,从井里打起了一桶水,记者看到,这井水确实黑如墨水,周围的地面上也黑糊糊的。&ldquo;早餐和中餐,我一家4口就吃了些饼干&rdquo;杨秀萍说。</p>
<p>  昨晚,坡心镇潭莲村委会一村干部告诉记者,潭莲村委会13条自然村共5000多村民均受到了&ldquo;黑色&rdquo;井水影响。&ldquo;就连菜地里的菜也严重受到了污染,粘在菜里的油污根本无法洗掉,吃菜也成了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处理好此事件,让村民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rdquo;。</p>
<p>  茂名市和茂港区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昨天上午8时接到村民反映水质变黑的情况后,立即会同当地疾控部门人员和茂名乙烯厂的有关领导等前往调查,并从居民井水里取样化验;茂名市、茂港区的有关领导随后也赶到现场察看,并要求村民自行抽水清洗水井。</p>
<p>  检测显示井水总碳量增加</p>
<p>  据悉,当天早上,环保人员共检测10多项有关井水含甲苯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井水的总含碳量为每毫升4.6毫克。&ldquo;由于井水的总碳量增加了,因此井水的水质也就变成了黑色,但这样的水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危害。&rdquo;茂名环保局的丁主任说。</p>
<p>  丁主任表示,经村民多次抽干井水并作清洗后,井水黑色度已逐步变淡。他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村民井水的检测,并妥善处理好,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p>
<p>  昨晚,茂名乙烯厂党委工作部张部长约见记者时表示,乙烯厂发生事故起火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漂浮物,并称村民所展示的团状漂浮物,很可能就是&ldquo;保温棉团&rdquo;,而非村民所说的纤维。张部长表示乙烯厂将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妥善处理好此事。</p>
<p>  茂石化:未造成人员伤亡</p>
<p>  本报茂名讯 (信息时报记者孙婷婷 实习生李新丽)记者昨日从茂石化获悉,前日晚间的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环境污染事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引起火灾的原因初步认定是设备受到雷击。占了广东三分之一产能的64万吨乙烯炼化项目因此暂停,按常规而言,大概要10~15天恢复生产。因火灾发生时,全厂区电源都被切断,所有生产项目均暂停。另外一套36万吨的乙烯项目以及油品生产项目未受损害,预计两日内可复产。</p>
<p>&nbsp;</p>
<p>  当事乙烯厂被责令停产整顿 </p>
<p>  昨晚6时,茂名市石化工业区管委会的高主任告诉记者,事发后,这个乙烯厂被立即责令停产并接受有关部门整顿。高主任还表示,争取今天为周边受影响的村庄群众供水。</p>
<p>  6月3日18时55分,正在运转的茂名乙烯2号裂解装置2号裂解炉突然发生火灾。</p>
<p>  茂石化昨日表示,当时,茂名石化及化工分部、裂解车间立即启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裂解车间紧急启动停车程序,切断进料,开动灭火设施。火灾发生后,茂名石化和茂名市消防队接报后出动十多辆消防车,三分钟内赶到现场扑救。</p>
<p>  经全力扑救,火势受到控制。为防止含有硫化氢物料对环境污染,现场应急指挥部决定实施控制燃烧,不完全灭火,直至消除有害物料。</p>
<p>  据茂石化统计,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预计在对着火部位进行处理后,茂名乙烯即可恢复正常生产。</p>
<p>  省防雷中心:暂不能归罪于雷击</p>
<p>  本报讯 茂石化方面初步认定火灾是因雷电引起,但广东省防雷中心负责人昨日表示,目前没有确切证据显示爆炸和雷击有关,防雷专家正在对雷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稍后会联合消防部门发布爆炸调查结果。(赵安然) </p>
<p>  省环保局:悬浮物可能是炭灰</p>
<p>  本报讯 茂石化前日晚上发生火灾,当地村民反映,村里的部分水井有悬浮物,怀疑受到污染。昨日,广东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悬浮物可能是有机气体燃烧后产生的炭灰,已经采样化验,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孙婷婷)</p>
<p>  追踪</p>
<p>  消防&ldquo;敢死队&rdquo;50官兵勇闯爆炸区</p>
<p>  本报讯 (记者李栋 通讯员孙江敏、陈德鹏)爆炸现场,烈焰飞腾高达数十米,有毒气体正在嗖嗖地向往泄漏,二次爆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四周都是价值上亿元的装置,一旦火势蔓延,后果和损失不堪设想。事后的战评会上,茂名市的有关领导和消防支队官兵一致认为,前晚对茂名石化火灾现场的扑救是一次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经典石化类火灾成功扑救案例。</p>
<p>  昨日,茂名消防支队防火处孟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晚从7时到8时30分,仅仅一个半小时就控制住了这场由乙烯爆炸引发的大火,整个扑救过程基本上掌控在消防官兵战术步骤中,尽管他们时刻都面临着有毒气体泄漏和二次爆炸的生命危险。</p>
<p>  250余名官兵参与扑救</p>
<p>  6月3日19时01分,茂名消防支队值班室接到报警,乙烯厂茂石化化工分部裂解车间2号装置2号炉爆炸起火,消防部门迅速调集6个公安消防中队共19辆消防车火速出动。</p>
<p>  19时30分,茂名消防的李社辉参谋长带领司令部人员率先到达现场。19时32分后,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现场。34辆消防车、250多名消防官兵和专职队队员立即冒雨投入战斗。</p>
<p>  19时40分,根据现场情况,指挥部要求茂石化增派2辆高喷车,1辆部署在火势最为猛烈的东侧,1辆部署在西北侧,对车顶炮和移动炮冷却不到的装置实施冷却。五十消防勇士组成&ldquo;敢死队&rdquo;,强突最危险的爆炸区内,对装置进行排空,防止因火被扑灭而二次爆炸。</p>
<p>  由于战术运用得当,在250余名参战官兵的奋勇扑救下,当晚20∶30,火势已被控制。21∶50,现场明火被扑灭,参战官兵继续冷却设备,防止复燃。茂石化公司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测,确定现场已没有爆炸复燃可能,并向指挥部汇报检测结果。23∶00,指挥部命令参战全体消防官兵撤回。</p>
<p>&nbsp;</p>
<p>&nbsp;看看!可怕的大火!。。。。唉。。。。。。。。。。</p>
<p>&nbsp;</p>
<p><br />
</p>
</font>&nbsp;<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dd6b5d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e3c08c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e9814a7.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6.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eeadf4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f3d7320.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7.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fa36c48.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8473cff2a0e7.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