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renzhe700906 关于老张1的主题贴有没有不良动机
<p>与你的假设正相反,正是因为我仔仔细细的看了老张1关于野骑初学的的贴子,并且确确实实看进去了,我才会认为“揽客”的嫌疑是无稽之谈。然而给我的感觉,那个没有好好看贴子的人似乎是你才对,你将“野骑十年 不如马场一月”特别提出作为你的论据,单从字面上来看我承认这是一个颇为触目惊心的句子,但是你认为仅仅停留文字的表面就足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么?如果你不是在第一时间轻易的被这样一个说辞激怒或者说感觉受到挑衅,那么我相信你不可能在冷静的通读全篇之后没有了解到作者的真正意图。</p>
<p>“野骑十年 不如马场一月”这句话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袭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做文章时惯用的两个手法 - 对比和夸张。没有人看到李白写的“白发三千丈”之后会真的认为作者是个千年老妖,也不会有人听到长辈对子女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之后会觉得这个长辈是个鼹巴虎(如果写错了字见谅),中国人习惯于运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思想,使文章生动而具有灵性,这也正是民族智慧在文学领域里的一种充分体现。</p>
<p>老张1费尽唇舌难道真的是想证明一个关于十年和一个月的不等式么? 还是他只想通过对比和夸张达到强调“系统学习马术很重要”这个基本论点的目的?我想明眼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后者。而且在老张1后面的一张帖子中自己也同样阐述了这个说法只限于比喻的范畴,并不准备挑起数字含义本身的争端。既然如此,再继续不遗余力地揪住字面做文章就没有太大意义了。</p>
<p>认真分析了你论证的过程,发现在合理性和逻辑性方面有较明显的欠缺。按照你的意思我捋了一下:</p>
<p>别有用心的提出 “野骑十年 不如马场一月” --- 刻意抬高马场的地位 --- 吸引初学者花钱到马场学习 --- 给马场主作了广告 --- 使马场主从中获利</p>
<p>这中间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被摆上桌面,那就是老张1为什么要做广告招揽客人,他通过这一举动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好处。首先他自己不开马场,跟这一阶级并不相干,那么就不存在给自己招揽生意;其次他没有具体推荐给新人任何一个有名有姓的马场,只是泛指而已。试问不论市内还是京郊的马场何其之多,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而新人马友们选择马场的的标准更是举不胜举,交通价格场地水平等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给想先给新人提点儿建议的人说了一句“到马场学学马术吧,很重要!”就直接被扣上维护马场主利益的超级帽子,说得通么?老张1犯得着为北京上百家马场打义工么?他是过得太闲了,说俗一点儿,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在不拿回扣的前提下使出浑身解术,就是要义无反顾的去为一个跟他本身的行业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谋福利?</p>
<p>无论老张1谈骑马的观点正确也好片面也罢,我看得出他有一副想帮助新人的热心肠,就这一点而言,说他“动机不纯”是牵强的,也是不公平的。</p>
<p>再说两句别的,你帖子上提到有职业骑手在马术比赛里摔死,同时又说你的记忆里至少在太师庄在天漠还没有人因为野骑摔死,必须得遗憾的说这两个例子举得很不成功,某“一次”马术比赛的意外和“你记忆里”你较熟的“两个”马场没有人因为野骑摔死,是不具备任何统计学的意义的,这样的论据也不具有说服力,假如有关机构能够做一个详尽系统的调查,将全世界(说全国也行)每年在马术比赛中和在野外骑乘中的死伤人数做个对比,我想问问你,你觉得结果会是怎样的? 我说这些没有比较马场和野外的意思,只是单纯的认为你举这样的例子反而是弄巧成拙了。你说“马场在有本事也不能保证什么都好”我是很赞成的,我认为各有各的好,结合起来就更好!</p>
<p>“用心多骑 熟能生巧 骑多了技术就上去了 也许技术不是很正规 不管白猫黑猫 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我之所以选择先去马场学习,是基于我个人的条件,一个是悟性一般,没有太多时间自己摸索,在马场目的性强效率高,再有就是马场里因为有教练陪伴,安全系数相对也高些。如果我本身资质好有闲暇,我也会很乐意像你说的那样学骑马。</p>
<p>ok,经多层次的论证我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相同的:老张1的主题贴“给野骑的初学者”是不含不良动机的,是真心诚意想帮助新人的。 </p>
<p>欢迎继续各抒己见!并且非常感谢你带给我的讨论问题的愉悦感 :) </p>
<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