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62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行家】03月29日 张谷英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9 00: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谷英村,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位于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张谷英村远景
,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当大门”、“潘家冲”三栋,[2]
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青砖花岗岩为辅。

点评

点赞  发表于 2016-3-29 06: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5:44 | 只看该作者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
村貌
村貌 (13张)
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5:51 | 只看该作者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6:07 | 只看该作者
张谷英村为汉族聚居群落。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古
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古朴的房顶
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古朴的房顶
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清代两次续建。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6人、贡员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学生33人,当代大学生240多人、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6:20 | 只看该作者
天井
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常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6:53 | 只看该作者
当大门
张谷英村的枢纽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当大门。尽管当大门不是张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但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当大门

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门上方的横梁叫"户",表示一户人家,当大门的门户上刻有太极图形与门当彼此呼应,二者合起来就叫做"门当户对"。
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7:17 | 只看该作者
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横匾上赫然写着的“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于是,张氏族谱家训中一再恳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当年“泥腿子”在门外洗脚进房,读罢诗书龙珠石
又挑起粪桶干活去了……73岁的张正国是张谷英的第22代孙,在自己43年的教书生涯中曾担任过渭洞中学的校长。

龙珠石
龙珠石直径约三米的天然巨石为女娲补天时所遗,恰恰与张谷英村大屋后龙形山龙口相对应,所以故称为龙珠石,同时也与其身后的古建筑群一同形成了龙戏珠的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7:39 | 只看该作者
畔溪走廊建于清顺治十二年,是连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驿道。
傍溪而铺的是一条消廊,廊里展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衔接每一条巷心。从那些百步三桥
古老的建筑和留下的足迹,可见当年是多么的繁华。

百步三桥
百步三桥是张谷英村的特色景点之一,这桥又叫“张谷英桥”。百步三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古建筑群中部,横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搭起三座花岗岩石板,平桥。桥随水转,人在桥上过,脚如水上漂:同时,石桥也二次横跨渭溪河。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乡图画。
因为桥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组成,共二十七块长条石,正好“张谷英”三个字的老式笔画是二十七画。这桥的的设计,寓巧于拙,视石如术,打眼穿榫.巧夺天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7:54 | 只看该作者
上新屋,石大门,潘家冲
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0:38:25 | 只看该作者
民俗民风编辑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