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5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走遍中国】摄影《父子俩走长城之插箭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18: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晴间多云有零星小雪 冷 有风 D3

早晨起来,已是7点。长城内三关的游览计划已经实现,回程就不着急了。


在走马驿到插箭岭之间的G207国道旁,儿子发现了一处天然的冰瀑。冰瀑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和儿子都是第一次见到,也着实兴奋了一把。


其实,在最初的7天旅行计划里,有观看冰瀑这一项,只是因为有事,行程压缩到3天,部分项目取消。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纯天然的,真乃此行一大幸事!国道很窄,车停在路上占用了车道,来往车辆不时鸣笛,我父子俩只好依依不舍回到车上,继续赶路。


上午9:30左右,来到插箭岭村。我们决定暂停回程,巡游插箭岭长城。【转】涞源县城西南16公里处,有一个插箭岭村。山村虽不大,却因与若干史事的关联而颇具名声。插箭岭南面18公里,是自古战略要地、长城“内三关”之一的倒马关。据传说:当年宋将杨六郎曾与辽军在倒马关激战,辽军渐处下风。于是,辽军答应以射箭划界。六郎箭落之地,就是辽军退后之所。杨六郎一箭飞出30多里落下,就是后来的插箭岭。还有一个杨六郎插佩剑于山上休息得插剑(箭)岭名字的传说,就没有前一个精彩了。


插箭岭段长城和插箭岭关堡简介。【转】插箭岭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万历三年至万历四年(1575-1576年)扩筑,自白石山林场山顶的“天山”石起,至走马驿白道安拴马桩结束。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明时设参将镇守,是倒马关北部的一个重要关堡。


国道西侧当地村民住房不远处的一处关堡遗迹,由于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已分辨不出是敌楼还是烽火台基座。远处山上可以较清晰地看见蜿蜒的长城翻过山脊。


回到家后,在网上看到有驴友这样描述:【转】望对面小山脊上一敌楼或敌台残基,似外层条石、砖块已被扒光,凄惨地裸露出楼芯堆砌的石块夯土。山脊上一条石陇,几乎要被掩埋在青草之间。


我军收复插箭岭(1937年秋,沙飞摄)通过一些复拍照片进行比对、分析,我所拍到的敌楼残基就是老照片小山脊上的敌楼。可能是距离村子太近,连基部的条石都没能幸免,整座敌楼完全被拆毁,仅留土石基芯。




插箭岭村里一块好像还在使用的石碾子推磨。插箭岭地处太行要塞,日本鬼子在插箭岭整整住了8年,抗日战争中许多战役发生在这里。日本“名将之花”阿布规秀就是在涞源被击毙的。这里也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就义的地方。


在村子南边发现了一处关堡城门。这座城门坍塌严重,仅剩拱门还算完整。关于这座城门的位置,网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南城门,有的说南城门在修公路是被毁,是中门,我比较偏向于是中门。


如今这道城门被当地村民用作堆积柴草和农具的仓库了。


穿过城门,来到另一面,枯枝败叶,更显凄凉。


仔细观察了一下城门拱门的构造,发现从紫荆关到倒马关再到插箭岭,所有的城门构造几乎一致,看来几百年前在长城建造的规格上有统一而且严格的要求。


我军收复插箭岭(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

塞上风云 向长城内外进军的杨成武支队(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
70多年前,沙飞相机里的插箭岭南城门,据说修G207国道,已经完全被毁,如今也只能从老照片上一睹南城门当年的风采。【转】1937年秋,由山西进入河北的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曾在插箭岭与日军反复作战。当时的随军记者沙飞,在这一带拍摄了许多战斗生活的照片。那些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等刊物上的经典摄影作品,不但在当时鼓舞了军民的战斗意志,更成为后来记录抗战史的珍贵资料。原人民摄影报总编司苏实,多年来一直精研沙飞的摄影作品。在司苏实看来,从现有资料看,沙飞第一次看到雄伟壮观的长城是在涞源以南10余公里的插箭岭长城。


这张照片在1942年被用作《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封面。


我们一边走,一边向村民打听如何登上长城。打听来打听去,还是走的昨天那条小路。【转】近临白石山风景区和207国道的插箭岭村,现在已算不上偏僻去处。来到这里的人们,为着看这段著名的古长城和长城下的山村。四十余座插字号敌楼和蜿蜒的城墙许多已严重坍塌,荒草中带几分悠远与荒凉。


过了长城豁口,向左,就是插箭岭关的东城墙,也是现在唯一保存相对完好的城墙,西墙、南墙和北墙均已严重毁坏,遗迹难寻。
远远望见这段城墙的尽头有一块非常明显的突起,好像是座石碑。穿过一片玉米地,爬上城墙一探究竟。【转】插箭岭关城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60米,呈长方形。从山顶上看,现在西、南、北三面城墙坍塌严重,东墙相对完整。原设城门四道,北、中、南、西,安志敏说,早期修公路时南城门被毁,北门、中门现已残,但仍保存。


东城墙的西侧已经坍塌,走在上面须格外小心,我让儿子在下面等。中途有一段非常窄,往下看,至少有7、8米高,有轻微恐高症的我心里直突突,只好手脚并用爬了过去。


快到了,果然是一块石碑。它孤零零地立在这里干嘛呢?


到了跟前,发现这块石碑整体保存较好,只是上部有部分残缺。石碑上刻画的是武神关二爷。这就不奇怪了,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只要是打仗的武夫,都崇拜关公,很多关口都修有关帝庙。


美髯公被刻画的惟妙惟肖,身上的铠甲鳞片非常细腻。


从侧面看东城墙。当地海拔600多米,虽然不至于出现高反,但当地气候跟坝上草原相似,一会儿晴一会儿阴,还时不时地飘上几片雪花。


城墙上的排水沟。


回到儿子身边。这里随处可见巨大的花岗岩鹅卵石,猜测可能是冰川运动将这些巨石消磨成这样吧。


返回长城豁口,继续向右走。涞源山区的气温还是比较低,虽然天气晴朗,多日的积雪还是没有融化。

在土路旁,发现一块巨石,表面有一条分布均匀的孔洞。我告诉儿子,几百年前,建造长城的民工,用铁签子和铁锤凿出这些孔洞,然后打入铁楔子,让石头沿着孔洞的方向裂开,形成初级的石坯子,再用工具把表面粗糙的石坯子凿成比较规则的长方体,长城基座的条石就这样做成了。


在不远处,又发现一块已经取下一部分石料的巨石,铁签子开凿的痕迹清晰可见。


沿着山谷继续往前,经过一处牧羊人的简易房和羊圈,发现前面的长城在河谷两岸出现了断崖。断崖之间的河谷中,疑似有一座敌楼或水关遗迹。


北侧断崖。


南侧断崖,一部分用山石作为墙体。


比较了一下,感觉南侧断崖地势太陡,以我父子之力恐很难攀上去,且南侧城墙连接来时的豁口,仅有不足千米的一小段,遂选北侧线路,但也不好爬。此地山体表面的岩石多为花岗岩,而且年代久远,,不但被消去了菱角,而且表面风化严重,形成颗粒状,踩上去非常滑。


艰难而勇敢的爬升。


半山腰上,又发现一排石凿孔洞,貌似没有开凿好,被遗弃了。看着这些长城建造者在几百年前留下的痕迹,眼前浮现出一群群赤膊的民工,在监工的皮鞭下,拿着锛凿斧锯,修建长城的场景,山谷里回荡着“叮叮当当”的开凿条石时铁器的撞击声。


快接近长城敌台了,地势略微平坦了些。


插箭岭长城墙体的建材不像金山岭和慕田峪那么精致,但有一种独特的粗犷之美。如果没有“参照物”,很难感受到每块石料如此之大。


荒山,积雪,孤松,残长城。


前面这座敌楼有来头,与下面的老照片对照说明。


我军在长城上行进(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老照片最左端的半个敌楼,就是新照片正中间的敌楼,证据是,新照片我儿子头顶上方敌楼的基座,有一块巨石突出来,与老照片最左侧敌楼下的那半个巨石的纹理完全一致。不同的敌楼可能规格一致,没有说服力,但天然的石头可是独一无二的。


敌楼一般建在山脊上,地势险峻,这段也一样。脚下的青砖成粉末状,非常滑。我让儿子先在敌楼基座下休息,我爬上敌楼前去探探路。


探路中。。。


仅仅过去70多年,昔日保存基本完好的敌楼如今只剩下基台和裸露在外的内部土石。


曾经一位驴友从当地村民处得知,这座敌楼,在抗日战争时期,鬼子拿它当碉堡,被八路军给端了。从敌楼下散落的碎砖形态看,再跟青山关长城作比较,确实不像是自然崩塌或人为拆除所致,自然散落的长城青砖一般都比较完整,而这里的都是碎砖,很像是炸药等爆破装置造成的。如果是当地村民拆城墙盖房舍,也多会选用整砖,拆除时尽量保持砖体完整,而不会把砖砸碎成为无用的废料。



爬上敌楼,观察前方的城墙,除了两侧的垛墙和女墙(如果有的话)几乎完全毁坏外,马道还算平整,没有大面积坍塌的地段。


回来叫上儿子,继续探险,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走在八路军曾经走过的长城上,向下一个敌楼进发,虽然它已经难以分辨。


爬上一段陡峭的石阶,到达下一个敌楼遗迹,同样的残破,仅剩基座。


儿子坐在一块条石上休息,眼前的敌楼基座上,青砖成了粉末,不知道这座敌楼是不是抗战的牺牲品。


不到长城非好汉(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儿子眼前的那片废墟就是沙飞老照片上这座距离镜头最近的敌楼,当年保存相当完好,痛心。从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城墙的垛口还很完整,女墙应该没有。确定新老照片敌楼方位的证据是,老照片上第二座敌楼(最右边)的台阶比较特殊,是条石铺砌的,而且比较陡,新照片中上部也有一段相同的台阶,只是由于敌楼坍塌,不好辨认。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老照片上第三个敌楼(中间最远处)的左边,有一块巨石,在新照片正中靠上的敌楼(楼顶的垛墙没有了)左边相同位置,也有一块巨石,两块巨石的轮廓完全一致。

长城线上活跃之我军(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几乎在相同角度拍摄的另一张照片。



箭岭战斗之我军指挥所(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沙飞摄)沙飞非常有名的一张照片。由近及远4座敌楼分别对应我们爬上的第一座敌楼遗迹、儿子休息的敌楼遗迹、由条石铺砌的敌楼遗迹和旁边有巨石的敌楼。


沿途,长城内侧不远处的山腰上,残破的石屋,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戍边的将士的栖身之所,或者是囤放辎重的库房。


再往前走,出现了断断续续的垛口墙。垛口墙建造粗糙,多为碎石垒砌,白灰填缝固定。


从垛口向“关外”瞭望有无“敌情”。


长城墙体依山势而建,时而平坦,时而陡峭。马道的铺设同样不“讲究”,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的马道,让我想起金山岭长城一段尚未修复的城墙,当年徐达修筑金山岭长城时,就是毛石铺的马道,后来戚继光用青砖将马道找平。插箭岭的长城,除了敌楼是用条石垒基,青砖包砌,城墙各部位都是用较为粗糙的毛石为原料,至于什么原因,应该跟当地自然条件、工期宽紧、当时国力等因素有关,但都是猜测,不敢妄加评论。



终于到了这段条石铺成的台阶,比较陡,爬起来需要手脚并用。不出意外,沙飞老照片里完整的敌楼,如今不见踪影。


城墙内侧一段用于登城的石阶,当年镇守的官兵就是从这里上下长城的。


再往前走,垛口墙的材料由石块变成板状片岩。


攀爬途中,会时不时地看到城墙不远处的岩石上开凿的痕迹,为什么弃用值得玩味,但岁月已经将它们定格。


前面终于见到了有墙体的敌楼。


此处人迹罕至,虽然有条小路,但是荆棘密布,幸好是冬天,穿得厚,要是夏天,腿上肯定被刮得伤痕累累。


这座敌楼有点奇怪,它在城墙的连接处,没有拱门,怎么进去呢?


原来拱门在敌楼的内侧,但是上去并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设计,不得而知。该敌楼是一座四眼楼,一面多墙体坍塌,剩不到三面。


这就是那块我对比新老照片,被我用来作为证据的巨石,也称为插箭岭长城段一处标志性景观。


从敌楼俯瞰插箭岭村,对面山上也有长城,不知去向何方。


冬日的残长城,漫山荒芜,更显凄凉和幽远。


向下一座看上去比较完整的敌楼进发。


此处的垛墙用料大多为碎石。


回望来时的路,才发现已经爬上的这么高。儿子还在坚持,真的不简单。


通往敌楼的台阶又是条石铺砌的,我们迎着太阳继续攀爬。


敌楼的四面墙体都有遗存,只是二层楼顶和铺房均已崩塌,青砖散落一地,掩埋了近半个一层拱门。


但回廊式的结构仍清晰可辨。


该敌楼有明显的人为拆除过的痕迹。


时至中午,天空阴晴不定,山上风力加强,本想下撤回村里,但发现前方约200米处,有一座更完整的敌楼。涞源境内内长城敌楼密集的说法果然名副其实。


镜头拉近看一下。


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把儿子留在这座敌楼里吃饭休息,我以奔袭的速度接触那座敌楼后马上返回,与儿子会合。这事儿最好别让老婆知道,不然后果严重


积雪上清晰的脚印,近期有驴友从反方向穿越过插箭岭长城。


接近了,敌楼上墙垛保留基本完好。会不会有汉白玉“插字XX号”台铭呢?


看到拱门,情况似乎不妙。。。


。。。拱门上额的台铭果然被盗走,仅剩残破的镶嵌台铭的半边青砖。用一位长城志愿者的话说,破坏者可能一直保持沉默,但永远逃脱不了历史和良心的谴责。


从敌楼里的小树的枝干大小推断,这座敌楼的二层已经坍塌很久了。


残缺的回廊断面,告诉我空心敌楼的建造工艺,外以青砖包砌白灰勾缝,内以青砖灰石填充固定。


从另一侧钻出敌楼回看,它应该是我见过的未经人工修复的保存最完整的野长城敌楼。


再往前,连接这座敌楼的一段长城在前面陡然升高的山包前消失了。在青山关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好像长城到了尽头,其实不然,长城的修建,并不是一直连贯的,在地势险要的地方,经常以山为墙,天然的屏障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如果继续走,需要翻过这座山包,才有可能再次找到长城。



向左前方看,长城像一条仙人丢掉的玉带沿着山脊若隐若现消失在远山里。从方位判断,他们应该属于白石口长城段吧,再往前走就进入白石山风景区了。涞源的景区票价之贵是有名的,白石山风景区的票价堪比泰山票价,我们算是在景区边上溜了一圈。


时间过去10分钟了,想到儿子还一个人孤零零的守在连只山羊都看不见的荒山敌楼里,不能再往前走了,赶紧返回。看到敌楼,高声喊儿子,儿子顽皮的从敌楼箭窗里低头看我,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我问儿子在做什么,他说在收集标本,我问爸爸不在你害怕了吗?他说没有。


在敌楼里吃了一顿简单而又不同寻常的午饭,说简单是因为只有一袋饼干、两根火腿肠和半瓶凉水,说不同寻常是因为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这时候应该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或者可口的零食,而我们的午饭是在零下几度海拔几百米高不时飘下雪花的露天野长城敌楼里吃的。但是让孩子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感慨发完了,下撤。


碎砖堆里的一块排水沟。


一小时后,回到山下,终于见到了人和山羊。放羊老农冲我们高喊“上去了吗?”我回答“上去了。”老农用赶羊鞭子指着儿子说“小伙子不简单啊。”


回到插箭岭村。由于在山上吃的都是冷食,吃完饭也没感觉怎么暖和,路边有一家小超市。现在是旅游淡季,闲来无事的一群人在屋里打麻将。我买了两碗方便面,好心的老板给我们搬了一张桌子和两把凳子,还提供了热水泡面。


没见你吃饭这么香过


吃碗面,又喝了半碗汤,身上顿感热乎乎的,寒意尽散。路边有几位大妈在聊天晒太阳。询问得知,村里还有一道城门,如今还能通行。


这道城门比上午见到的保存的要好一些。站立其中,仰望拱顶,仿佛听到人喊马嘶之声。


当年这个位置是不是有道闸门?【转】从北门的北侧进来25厘米,东西石墙壁上刻有一道槽,宽10厘米,深5厘米,安志敏推测,这里可能原来装有闸门。古代关城的坚固由此可见一斑。


内墙条石壁上写着“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记得我小的时候去农村,就很少见到这类口号标语了,少说也有40多年了吧。




这道门是插箭岭关的中门还是北门,就连村里的老乡也说不清了。我觉得应该是北门,如今的插箭岭村有差不多一半的房舍建在北门外。


我军收复插箭岭(1937年秋,沙飞摄)又一张老照片,由于缺少可比较的参照物,不知道是不是这道城门。但不管是不是,起码可以知道当年城门的样子,也为被糟蹋成现在这样子感到心痛和惋惜。



村里一个凉亭里有一口古井,虽然深不足十米,但井水充足,现在靠水泵向上抽水。


黑鸟记录爬插箭岭长城,走了不到3公里,实际感觉像走了10公里。


返程了,高速沿途需要钻很多隧道,每进一条隧道,儿子都加一个数,总共加到23。


回家的路上,开始儿子在后排还跟我聊天,车行至涿州境内,后排没声了,回头一看,儿子已经睡着了,睡的很香,应该是累得不行了,这几天翻山越岭真的很辛苦。


“爸爸,咱们的相机干嘛放地上?不要了?”
“要,爸爸定时了,别回头看,跟我往前走。”
“哦。”
唯一的一张摆拍照,取名《父子俩,走长城》。

2#
发表于 2016-4-17 00:14:22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得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