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乡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行家】4-13 自驾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芙蓉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6:32 | 只看该作者
将军屋
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6:48 | 只看该作者
南寨门
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7:03 | 只看该作者
司马第大屋遗址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 36 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人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7:17 | 只看该作者
陈虞之纪念馆
陈虞之(1225-1278) ,字云翁、号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由于勤耕苦读,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进士第,善画、工墨竹。历任扬州府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广王府记室参军、秘书省和国史院校勘等职。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而下,进犯温州。为响应右丞相文天祥号召抗元,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赶赴温州抗元,但因敌众我寡,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绿嶂垟和九丈时,与元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终因寡不敌众,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最后终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将二房祠堂改为陈虞之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7:31 | 只看该作者
十八金带
芙蓉村人素尚礼教,民情淳朴,耕读风盛。《芙蓉陈氏宗谱》载,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今珍藏"十八金带"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8:25 | 只看该作者
芙蓉村寨内部规划的灵魂在“七星八斗”。所谓星,是指高出地面10公分左右的方形平台。大多设置在道路交汇点既是道路拐弯的标志,又是当年巷战的指挥联络点。所谓斗,是指散布于村寨内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消防和储水等功能。
芙蓉池是村中最大的水池。长43米宽10米,俗称大斗。根据堪舆学理论设置的七星八斗,隐寓天上魁星降落凡尘,能使村子安康吉祥,子孙人才辈出。后来,陈氏子孙不出先祖所望,还真出了不少英才。
芙蓉三峰脚下,有四条山溪潺潺东流。村民引水进寨,沿墙基、路道错落有致地排挖了许多沟渠,临街过门,注入大小水斗之中。

长塘街,沿溪水东西走向。南北道路和长塘街成T字形交叉,道路、水渠迂回曲折构成了迷宫一般的活动空间。

芙蓉村的古民居多建于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的。正屋明间为堂屋,边屋为廊宅,前廊与正屋前廊相连,成三面围合形。屋脊呈弧线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使整座村寨显得惬意和滋润。
位于村西北角上有一座残缺不全的大屋,但名声很响,叫司马第大屋。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商人的住宅,却起了一个官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09:54 | 只看该作者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陈虞之为咸淳元年进士,他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领全村义士八百多人据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终于全部殉难,陈虞之自杀殉国,村子被元兵烧毁。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时,人们便将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建起七门及两道石砌围墙,并建八斗以贮水。
芙蓉村的主街与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与村门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长塘街却是进门后要拐一个弯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贯到底。这可能是从风水角度考虑的。长塘街的东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为八斗之一,现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
芙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据《陈氏宗谱》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陈姓村民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0:10:07 | 只看该作者
芙蓉池位于长塘街南侧,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池子并不太大,但是设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却十分安适。芙蓉亭是一座带有阁楼的歇山顶式建筑,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围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阳落山以后,吃过晚饭,村民们闲坐在亭子里,当是很惬意的。如果只看这水榭,也与公园里的相仿,既可乘凉,也可欣赏美景。
但这里毕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园,既然是村子,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当作观景之所,它还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两边有石板桥与两岸相连,一边是长塘街,一边是民房。在民房一边,有石阶通往水边,可以在石阶的最下一层洗衣洗菜。西面不远处是芙蓉书院。南方的小镇,文化气息很浓,这样一个小村子,也有书院,算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
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体验到小村生活恬静而充满生气。虽然房屋已显古旧,尽显沧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内涵。历史本身就是弃旧从新,但是历史的痕迹却让人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4-11 08:44:57 | 只看该作者
跟随旅行家,轮印遍天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4-11 08:45:05 | 只看该作者
跟随旅行家,轮印遍天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