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756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野车队5.1自驾太行八陉之井陉~小龙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6 16: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井陉天长镇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体保存较好,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老村庄遗迹众多
    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据传始建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炀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曾在龙窝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终因当地鸡鸣犬吠不宁而离去。二皇姑到雪花山,三皇姑居苍岩山修成正果。“这个故事说明1400年前我们小龙窝村就存在了。”小龙窝村书记樊海忠介绍。
    小龙窝村古老的历史遗存,在村内莫过于古树、古碑、古文物和古建筑了。虽因战乱及历史原因,这些古迹有的已被毁坏,但仍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迹:20余株千年古柏已经绝迹,五棵唐槐还有两株幸存;几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小龙窝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标记,那便是古庙很多,仅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除龙窝寺外,村内和山上曾有古庙十余座。观音庙、三官庙、双龙桥和戏楼都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樊氏宗祠配有的戏楼也是明朝的建筑,清朝时扩建,于近年补修。这是祖上留给后人仅有的村庙。
    在村后的山上,还有一处古遗迹“韩信假粮台”。相传,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出奇兵于井陉,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当时,韩信在山头筑起粮台一座,高两丈有余,形如粮垛。韩信以芦席掩盖,周围插旗并设卫兵巡查走动,以此迷惑来敌。古龙窝村恰在此粮台之山脚。因祖上辈辈流传“此粮台不能擅动,夏有黄蜂,冬有土蝎,若动其土木,必遭大祸”,这座古迹才能保留至今。
    此外,在山上还留有1927年军阀阎锡山(晋军)与张作霖(奉军)交战时的工事遗存。当时晋军三十五团一部分士兵驻扎在小龙窝村,在山上修筑工事、掩体、山洞、堑壕、战道等,布满了小龙窝地界的每个山头。
小龙窝村的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辨不清方向,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村里的街巷可谓长短不一,曲曲折折,根据地形自然布置,并兼顾街巷与宅院的排水。村内唯一的龙泉街建于蜿蜒曲折的沟坡之上,贯穿和连通了六个主要民居巷。东侧有枣园巷和榆坪巷,西侧有桥头巷、西场巷、西边巷和槐岭巷。诸多支巷疏密有致地与主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村落的主要格局。
    村舍的形式多样,但错落有致。有石楼群、瓦房楼,有简陋的窑洞,也有阔气的露明柱外插桴、将军石柱、瓦当等装饰的窑洞。有不占寸土建在顽石之上的四合院,还有完全建在窑顶上的四合院等等。据介绍,村内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有二十多处,整体体现了村里明清古建筑群的风格。石楼居位于龙泉街上,高八至十米,石墙、石柱、石门墩、石碹窑,集居住、仓储、饲养等各种功能于一体;枣园“田”字院为一门四组合院落,各院均为碹石窑居与砖木举架楼屋组合而成,生活起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槐岭尚武院位于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为“吕”字形二进式四合院,因祖先尚武而得名,院内砖雕细腻大方,门洞、门柱、券脸、龙口精雕细琢,浑厚大方;礓镲顶大院全部建于陡坡之上,分东西两院对称,因登二十五级礓镲方入大门而得名,整个布局依据八卦而建,巧用地形,分三层建造,是山区农村建筑不可多得的珍品。
    小龙窝村不同层次和参差不同的建筑,组成了一个个非几何的空间序列,使建筑空间有开有合,视野有大有小,视点有高有低,视角有仰有俯,视景分隔而又有联系,调和对比变化统一,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同的节奏感。
龙窝寺与龙窝寺石窟
    出小龙窝村沿307国道西行,到村边时,国道北侧突然出现一块空地,空地周围峭壁环抱,东北面高高的石壁上,一片摩崖石刻映入眼帘:清晰的人字屋顶痕迹下,大小不一的若干个石龛错落地分布在石壁上,石龛里雕着佛像,石壁上还凿有许多方形的小洞……龙窝寺石窟给匆匆而过的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龙窝寺石窟前临燕晋古驿道,307国道由石窟西南绕过,石窟东北为石太高速公路。龙窝寺石窟为石家庄市境内现存的十余处石窟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诸多古人题刻,1993 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窝寺旧有寺院,但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只在清雍正《井陉县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当年的龙窝寺规模较大,寺前西南、东北两端各建有楼阁,阁下即为燕晋往来大道。龙窝寺则建于两阁间古道西临石崖处,旧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成为昔日邑中名胜之一。后因修建公路及拓宽,寺院被拆毁无存,唯余崖壁上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分布于龙窝寺西面与东北山崖上,分为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均以高浮雕形式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石龛中,大小共47 尊。石龛共有14个,大小不一,大者高米余,小者高约0.30米。石壁中部有较大的石龛五个,其中四个石龛内各雕有一座佛像,另一个较大石龛内雕刻的菩萨造像为该石窟中之佼佼者。只见菩萨头戴宝冠,身披饰有缨络的袈裟,左腿盘曲,左手扶地,右腿跷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随意安坐,舒适自在。据考证,呈这种姿态的菩萨造像多为宋代所建造。
    除石窟造像外,众多的古代名人题刻也为龙窝寺增添了诸多色彩。题刻中有明嘉靖时曾任吏部尚书的石珤所题七绝诗一首、明崇祯年间曾任辽东总督的范志完所题书“柏檐石壁”四字及诗一首,以及清代同治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祁隽藻所题七绝一首,还有清末重要将领、曾任内阁学士的胜保所书“畿陲灵境”四字及七绝诗等。其中李栖鹏在崇祯年间题写的《游龙窝寺》概括了这里的景致特点:“千山积翠合,半壁出香台。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开。相厝何壮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尘心顿作灰。”
    站在石崖畔的古道侧旁,望着石崖上累累佛龛及帧帧题刻,脑海中便浮现出昔日古寺的繁盛景象:楼阁耸立,古柏森森;从寺院东西阁中穿行的车马行旅,伴着寺院中的霭霭青烟与晨钟暮鼓,或西越山岭踏上起伏的黄土丘陵,或东渡绵河驰向广袤的燕赵大地……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16:5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5-7 08:27:18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图文并茂

点评

谢谢观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5-7 09:17:02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

点评

谢谢观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5-7 12:10:1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5-7 17:27:21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一个字:很好!

点评

数学也是体育老师教的,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5-7 22:21:15 | 只看该作者
文好、图美,图文并茂

点评

谢谢观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5-9 14:14:24 | 只看该作者
进村我没怎么转,里边还真不错。

点评

偷懒了吧,里面还有精华呢,可惜我的手机木有电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5-9 17:23:1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0 09: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9:19: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观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