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44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界岭口 簇簇梨花装扮明长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8 21: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季节,随着“采花”大军的脚印,我和老伴另辟蹊径来到了抚宁界岭口。
       这个界岭口村,位于抚宁县北部37公里处,两山之间有洋河流过。界岭口因其北今青龙县隔河头乡有界岭(又名十八盘)。所谓界岭,并非是抚宁县与青龙县的“交界之岭”之意,而是蒙古驻牧地与明王朝的分界线。
       界岭口有洋河流过,涧谷两侧山势陡峻,东峰海拔445米,西峰海拔342米,长城扶摇直上。在东、西两个就近的制高点上,各修了一座形体巨大、结构独特、平面呈扇面形的墩台,当地称为“金台”、“银台”。敌台以下长城分为两支,至山下河边与南北向城墙连接,构成两个三角形的围城,称东、西月城。两月城之间设关口。

       这是4月中拍的片子。


     界岭口的早晨。太阳还没出来,站在口北侧的“金台”上,迎接春日太阳的到来。





      透过簇簇梨花,眺望刚刚睡醒的界岭口村。


     走在界岭口东侧长城上。沿长城往东走10.5公里就是箭杆岭关口。


     回望界岭口村。据资料记载,界岭口多次遭到蒙古游牧骑兵侵扰,仅明朝前期就有12次。正统九年(1444年),兀良哈三卫寇边,明廷发兵数万,分别从喜峰口、界岭口、刘家口、古北口4路出关征讨,“俘虏男女千计,马牛羊万计,自是三卫衰”。正德十年(1515年),西虏干余骑入界岭口关,副总兵桂永领京营兵三干,畿卫兵二千讨之"。


      明王朝为加强这里的长城防御功能,不断加固、增修,附近长城的铭文砖如“万历三年德州营秋防造”、“万历六年宣德府造”、“万历二十一年德州营石部作头李思忠造”等,说明了这种情况。现在,在其中一个敌楼的墙体上,能看看到不少文字砖,但大多己辩别不清。


     古长城上,此时,山花烂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3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默莫 于 2016-5-9 15:28 编辑


     长城两边,梨花杏花,团团簇簇,装点着古老的明长城,在山花的点缀下,几百年前的古长城,更加璀璨夺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3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默莫 于 2016-5-9 15:26 编辑

    继续在梨花墙上向箭杆岭行走。












     在界岭口到箭杆岭的中段,这里,向东望去,可隐隐约约能看到箭杆岭口西侧的敌楼。今天,将从那里下到箭杆岭口。













    这段长城的中段,有些以山险作墙。


仅剩一个墙角



]
城墙边上的杜鹃花。

到达箭杆岭西侧长城。


远处的高山就是祖山。


       在传说的“鹰不落”楼上。敌楼正前方远处靠左一点就是人们说的笔架山,一看,还真像笔架,如果找个合适的角度去拍会很神似。笔架山下两侧就别是果山和冰糖峪景区,再往东走就是著名的背牛顶长城了。可惜,背牛顶那个大山被笔架山挡住了,只能看到一点点。




      箭杆岭关口,现为抚宁县大新寨镇箭杆岭村,古城坐落在石河南岸村西侧,东邻箭杆岭长城,西靠河北村,北依黑沟,南为王家黑石北沟。箭杆岭村名由来据地名资料记载,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至1328年),宋、杨二姓由山东迁此建村,因曾有人在此山岭造箭,故名。箭杆岭地处两山夹一沟,形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抚宁县箭杆岭村在明长城箭杆岭关的关城上。按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这里原来是“有关无城”,也就是只有长城而无关城。到了“弘治十三(1500)年,巡抚都御史洪钟檄参将高英、白琮创砌石城,以备守望”。于是这里才开始有了关城。而这里的长城的始建年代则更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下了长城,跨过石河。这里的河水还算清澈,歇歇吧,玩玩水,同时可洗去你一路上的征尘。


       箭杆岭原来不叫箭杆岭,而是叫做箭杆营。从这个名字看,当时这里一定是驻有军队。箭杆岭村毗邻崇山峻岭,林木茂密,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出产木材,适宜批量做箭杆,才会得名箭杆岭吧。这里作为一处长城隘口,在明朝时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而如今,关城废弛,城墙坍塌,昔日的风采只能成为一种记忆。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几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运用集体的智慧,修筑了这条屏障。并通过子孙后代不断的修缮和扩充,铸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万里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4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默莫 于 2016-5-10 23:00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5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默莫 于 2016-5-10 23:01 编辑


发重了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5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默莫 于 2016-5-9 15:36 编辑

继续在梨花墙上向箭杆岭行走。












在界岭口到箭杆岭的中段,这里,向东望去,可隐隐约约能看到箭杆岭口西侧的敌楼。今天,将从那里下到箭杆岭口。





老伴一路拍摄。




这段长城的中段,有些以山险作墙。


仅剩一个墙角。




城墙边上的杜鹃花。


到达箭杆岭西侧长城。


远处的高山就是祖山。


在传说的“鹰不落”楼上。敌楼正前方远处靠左一点就是人们说的笔架山,一看,还真像笔架,如果找个合适的角度去拍会很神似。笔架山下两侧就别是果山和冰糖峪景区,再往东走就是著名的背牛顶长城了。可惜,背牛顶那个大山被笔架山挡住了,只能看到一点点。




  箭杆岭关口,现为抚宁县大新寨镇箭杆岭村,古城坐落在石河南岸村西侧,东邻箭杆岭长城,西靠河北村,北依黑沟,南为王家黑石北沟。箭杆岭村名由来据地名资料记载,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至1328年),宋、杨二姓由山东迁此建村,因曾有人在此山岭造箭,故名。箭杆岭地处两山夹一沟,形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抚宁县箭杆岭村在明长城箭杆岭关的关城上。按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这里原来是“有关无城”,也就是只有长城而无关城。到了“弘治十三(1500)年,巡抚都御史洪钟檄参将高英、白琮创砌石城,以备守望”。于是这里才开始有了关城。而这里的长城的始建年代则更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下了长城,跨过石河。这里的河水还算清澈,歇歇吧,玩玩水,同时可洗去你一路上的征尘。


箭杆岭原来不叫箭杆岭,而是叫做箭杆营。从这个名字看,当时这里一定是驻有军队。箭杆岭村毗邻崇山峻岭,林木茂密,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出产木材,适宜批量做箭杆,才会得名箭杆岭吧。这里作为一处长城隘口,在明朝时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而如今,关城废弛,城墙坍塌,昔日的风采只能成为一种记忆。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几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运用集体的智慧,修筑了这条屏障。并通过子孙后代不断的修缮和扩充,铸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万里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21:55:0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有的图片不显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5-9 06:31:58 | 只看该作者
绽放的山桃花,点缀古老的长城内外,美!!!赞!!!{加油}{加油}

点评

感谢燕凯大姐光临浏览。为什么很多图片不显示看不到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5-9 08:18:3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版主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5: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5-9 10:11:39 | 只看该作者
片有水平

点评

谢郑姐光临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5: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