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季节,随着“采花”大军的脚印,我和老伴另辟蹊径来到了抚宁界岭口。
这个界岭口村,位于抚宁县北部37公里处,两山之间有洋河流过。界岭口因其北今青龙县隔河头乡有界岭(又名十八盘)。所谓界岭,并非是抚宁县与青龙县的“交界之岭”之意,而是蒙古驻牧地与明王朝的分界线。
界岭口有洋河流过,涧谷两侧山势陡峻,东峰海拔445米,西峰海拔342米,长城扶摇直上。在东、西两个就近的制高点上,各修了一座形体巨大、结构独特、平面呈扇面形的墩台,当地称为“金台”、“银台”。敌台以下长城分为两支,至山下河边与南北向城墙连接,构成两个三角形的围城,称东、西月城。两月城之间设关口。
这是4月中拍的片子。
界岭口的早晨。太阳还没出来,站在口北侧的“金台”上,迎接春日太阳的到来。
透过簇簇梨花,眺望刚刚睡醒的界岭口村。
走在界岭口东侧长城上。沿长城往东走10.5公里就是箭杆岭关口。
回望界岭口村。据资料记载,界岭口多次遭到蒙古游牧骑兵侵扰,仅明朝前期就有12次。正统九年(1444年),兀良哈三卫寇边,明廷发兵数万,分别从喜峰口、界岭口、刘家口、古北口4路出关征讨,“俘虏男女千计,马牛羊万计,自是三卫衰”。正德十年(1515年),西虏干余骑入界岭口关,副总兵桂永领京营兵三干,畿卫兵二千讨之"。
明王朝为加强这里的长城防御功能,不断加固、增修,附近长城的铭文砖如“万历三年德州营秋防造”、“万历六年宣德府造”、“万历二十一年德州营石部作头李思忠造”等,说明了这种情况。现在,在其中一个敌楼的墙体上,能看看到不少文字砖,但大多己辩别不清。
古长城上,此时,山花烂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