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八角村老洪 于 2016-6-24 11:16 编辑
浅谈马拉松这项高强度运动的个人体会----一位具有4年马拉松参赛的跑者经验 回顾我的马拉松 早在10几年前,就有人建议我参加马拉松,当时就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因为马拉松42公里的路程,对于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虽说自己有几十年经常跑步的经历,但那仅是每次5公里左右,相对于42公里,难以想象。2011年有幸加入了绿野组织,经常参加爬山活动,接触的人也就多了。从2012年开始,若有队长组织高强度的爬山活动,常能吸引一些有过马拉松参赛经验者参加活动,心里非常钦佩他们,然爬山时发现我也能跟上他们,因此,产生了尝试参加马拉松的想法,一个偶然的机会报上了2013年北马。由于对马拉松一点也不了解,自然少不了上网查资料和找认识的跑马者取经,大致了解了些马拉松知识:要想完成马拉松,需要月跑量达到300公里以上,跑前几周至少有一次30+的长距离等等,这点马拉松知识,现在回顾应该是非常肤浅的。经二个月的准备,完成了上述所了解的跑马要求,参加了我人生的第一场马拉松。没有跑表,也没穿专业的跑马鞋,按自己的感觉跑,能快点就快点,累了就慢点,缓一缓。当跑进奥森时,感觉非常的累,接着大腿抽筋,近一周上下楼梯,一瘸一拐。事后,一位稍有经验的跑马者听了我的跑马经历,给了一个使我震惊的劝告:月300公里的训练量,不经过科学的训练(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没有受伤,已是非常万幸,可能得益于我的爬山底子。随后,2014年北马前4个月左右,在开始上大运动量训练前,从驴友了解的信息,报名参加了业余跑马组织-光明乐跑。在教练指导下,学会了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的科学训练等知识。到目前为止,我已跑过了近10个马拉松了,无伤病缠身。4年的跑马经历,经常与跑友交流,逐渐学习了一些马拉松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的训练。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有了些少许马拉松经验及感悟,现总结一下,以供跑马的新手参考,少走一些弯路。 笔者的马拉松经验及感悟 马拉松负面因素 1)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和高危险运动,频繁地参加各种比赛和长期的大强度训练,对于身体来说,百害而无益,这点毋庸置疑。 2)为跑马拉松,追求个人PB(最好成绩),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到各处参加比赛,支出的费用成本也相当可观; 3)跑马拉松可以说是一种自虐行为,过度地追求成绩,也可能患上跑步强迫症。而且长期高度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非常容易受伤,而猝死更是经常发生,远不如游泳运动好等等。 以上马拉松的负面因素,笔者是认同的。我经常听到周围一些马拉松爱好者说,要享受和快乐地跑马拉松,可我确实没有这种感受。日常大量的枯燥无味跑步训练,比赛长时间的艰难不懈地付出,尤其是35公里到终点这段,可以说跑马对于我来说,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煎熬,附上一张2015年北马比赛临近终点照片,能看出马上就要到达终点的快乐表情吗?长期大强度的马拉松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对于身体来说百害而无益,偶尔为之,是可以的。那马拉松这项运动,就没有一点正面的因素吗?笔者个人认为,恰恰相反,马拉松这项运动,有许多正面因素,远大于负面因素,而且,马拉松诸多的负面因素,是可以趋利避害的,稍加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恰恰是众多大众跑者,缺乏了解马拉松运动常识和日常不科学性训练造成的。 马拉松正面因素 1)马拉松运动,虽说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但也是一项可以推广的大众化运动。众所周知,游泳运动非常好,然大众化开展受诸多限制,如场地限制,目前国内游泳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去野外江河和湖泊游泳,未知的不安全因素太多,每年的死亡率,应该远大于马拉松这项运动。 2)马拉松运动特点: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持续时间长,然由于不是无氧运动(少数追求奖金的运动员除外),对于众多无跑步基础的大众选手,只要在跑前二、三个月,经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跑前一个月能达到月跑量150-200公里,基本都能在规定的6小时时间内完成全程。全程42公里,6小时完成,相当于每小时7公里。如果日常步行稍快点,也可以达到每小时5公里以上,只要能坚持比步行快点的慢跑,都可以完成。我知道就有这样的例子:中学时期800米都是困难户者,经过几个月的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顺利完成马拉松。原因是800米测速跑是无氧和有氧的混合运动,体质差的跑者跑到后半程,呼吸跟不上,难以在规定时间跑完全程。而马拉松属于有氧运动,慢跑几乎不会有呼吸跟不上问题。因此,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腿部力量提高了,若跑前无腿部伤病,基本上都能完成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运动,有二个极限点,一个是5公里左右,跑者会出现难受,但这种难受是暂短虚假的,只要坚持一下,就会过去;另一个是从35公里开始,因此常有说法,马拉松比赛,真正开始是35公里以后,人体到这个阶段,若没有长期大量的日常训练,跑者会出现跑步配速急剧下降,人体非常疲劳,大腿抽筋等等症状,在这段时期,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低速度,跑走结合,或完全步行,其中,跑走结合是大部分跑者选择的方式。 3)目前,患有现代社会生活病的患者(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高血压等)大有人在,而且还有众多亚健康人群。原因是日常缺少运动,生活作息无规律。跑步无场地限制,无时间限制,人人都可以参加。通过开展和普及马拉松这项运动,可以激发大众经常参加跑步的热情,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能有效地预防现代社会生活病,应该大力提倡。去年是国内马拉松的井喷之年,热门的马拉松比赛,一票难求,如北马和上马。然也发生多起跑者在参加比赛过程猝死案例,给马拉松运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这种不幸案例的发生,笔者发现大都是参加半马选手,几乎都是快到半程终点,个人分析其原因:参加半马选手,在快到终点时,容易不自觉地加速,加之日常训练可能不到位,容易身体已出现极限而没有感觉,造成心脏负担过重产生突发问题。而跑全马的选手,相对于日常训练要求更高些,而且跑过35公里后,不是呼吸问题,而是腿部问题,抽筋或是实在跑不动了,因此,因心脏负担过重,突发问题,相对少些。个别跑者为追求个人PB,35公里过后,咬牙提速,或终点冲刺,出现失去知觉,送到医院抢救,然危及生命较少。 4)马拉松运动是一项高强度的大众运动,日常训练和比赛非常容易造成腿部受伤,原因是国内马拉松运动刚刚兴起,众多的跑者缺少马拉松科学的训练知识,也缺少对于马拉松这项运动特点的了解,容易急于求成。日常训练不遵守循序渐进,跑前不热身和跑后无拉伸,训练强度提升过快,参赛过于频繁等等,造成身体疲劳,又没有给予恢复期,必然随之而来的伤病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初次马拉松跑者来说,笔者的经验是:a)必须先打好一定的跑步基础,即头一、二月,一周跑个4-5次,每次5-6公里。体重过于重者,2-3公里即可。当感觉身体适应了,再每周提升1-2公里,直到10公里,不再增加,维持一个月即可。速度不要快,根据自己体质保证每次跑完不累即可。周日或周六可以时间长点,但不要超过日常的50%,而且还要注意比日常慢点,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b)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日常爆饮尤其是晚餐,加上晚睡,第二天跑步一般都会感觉疲乏,经常这样,训练难以为继;c)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你跑步一小时,可能就需要半小时的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的方法,可以找个业余跑步组织,参加几次活动,都可以学会的,或者向身边有多次马拉松经验的跑友请教;d)有心脏病史和高血压者以及未成年人最好不要参加马拉松运动。此外,体重过于肥胖者(180斤以上),基础跑时间,需要增加,最好能把体重降低10-20斤后,再增加跑量,主要考虑你的膝盖承受力。对于,已有参加过马拉松的跑者来说,笔者相信或多或少都有些马拉松运动常识。 5)马拉松运动,需要大量训练时间,值不值?应该是值得。许多跑者,通过参加马拉松这项运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比以前更健康了,生活和工作精力更加旺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生活乐观自信,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多了等等。然需要注意,参加马拉松比赛,是目标,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通过参加马拉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有跑步的动力,保持身体健康,乐观的人生,这才是你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目的。个人的经验,日常的跑步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和参加马拉松频率,需要适可而止,须知过度反而易伤及健康。 结束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马拉松这项运动肤浅的认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可能还有许多马拉松负面因素和正面因素,未论及到,笔者望请见谅。 2016年6月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