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喀纳斯小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神秘紫色,向着远方——去新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4:35 | 只看该作者
白哈巴是喀纳斯景区的延伸,我对白哈巴的影像停留在众多媒体图片营造的参差的金色桦林萦绕中的原始自然的图瓦人村落,清晨的轻薄雾气混合着淡淡炊烟升腾,原木垒造的尖顶木楞屋隐约错落其间,仙境一般。而我们去到白哈巴时正是太阳朗照,意味消减了不少。但是,在路上,却猛然遭遇了我极其期待却始料不及的大风景,这就是《中国国家地理》上大肆渲染的堪称新疆新人文景观的大转场。此时正是夏季高山牧场成熟的时候,到了转场季节的牛羊马匹是圈不住的,它们会比主人还急切地上路,去追逐这一季丰美的水草。迁徙的路途可达数百公里,迁徙的时间可达一个月之久。有路有水草的地方它们走自己的路,没有牧道的山崖峭壁间它们只好挤上公路,来往车辆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地停下,等待它们通过。面容黝黑、饱历风霜、衣衫单薄的哈萨克牧人们催马扬鞭,驱赶护卫着成群的牛羊马匹从低缓处的冬春牧场向高处进发,上千头的牛羊马匹都自觉地以家庭为单位,切割成若干群体,急切地向着水草肥美处逼近,一路掀起漫天烟尘。新疆这种高海拔草甸和低海拔草场结合的特殊地形条件让转场成为必然,夏天他们往高处走,秋冬他们往低处走,牧民祖祖辈辈的经验之传让他们通过大规模有规律的转场保证了牧场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储备冬草的需要。放牧的主要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也许,是新疆最后的游牧民族,游牧还将继续。以后,在果子沟,在其他地方,我们又陆续见到了更大规模的转场,浩浩荡荡,煞是壮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5:14 | 只看该作者
喀纳斯,贾登裕的某个黄昏,已是晚间9点半,太阳正在落山。暖暖的余晖照亮了大片原野,山脊上光亮处和阴影处变幻交织。静静的草场上,绽放如雪莲的哈萨克毡房飘起梦呓般的缕缕炊烟,一头小羊偎依在羊妈妈身下吃奶,温情四溢。一束神奇的光线短暂定格,将此时此刻所有景致描绘得通体橙黄透亮。几头小牛踏出一片薄薄的烟雾,绝尘而去,蹄下的牧草折射出金丝银缕般纤细的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5:5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站,西疆,伊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6:30 | 只看该作者
那拉提,被称为“空中草原”,是山间谷地和坡地结合的立体草场。草场并不辽阔,牧草也没有完全长高,均匀平铺的浅绿嫩草间间杂着零星的红花、黄花、白花、蓝花,富有生命的意趣。近处的山丘上草场延续着,山形妩媚多变,褶皱细腻柔和,牛羊在山坡间徜徉。几匹伊犁马在山坡的最高处耳鬓厮磨、扬鬃尥蹶,黑油油的毛色光亮无比,成就了澄湛的蓝天与变幻的白云间生动的剪影。再远处山势渐高,绿色草甸间分布着大片墨绿的冷杉、云杉,极富层次,更远方,雪山修长魅惑的幻影在招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7:42 | 只看该作者
在果子沟底通行,两旁高山上是成片的野果林,好多不知名的野果树正绽放各色花朵,黄澄澄的野杏都已挂果。远望果子沟大桥,蜿蜒优美,高高在前。汽车三绕两绕,短瞬盘旋,就已冲上大桥,之后通过隧道,随即眼前一亮,高山之上,突然出现一个大湖,人们发出一片欢呼。赛里木湖,山脊梁上的大湖,“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天蓝水阔,水天一色,天山雪峰在凄美如泪滴的椭圆形湖面投下深深的倒影,轻飏的蒲公英在湖畔漫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4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