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地的精英运动员 2016年4月17日北京长跑节,一跑者心脏骤停,经抢救脱险。2016年9月17日,北京马拉松冠军跑者赛后晕倒接受救治,2016年10月30日上海马拉松,一跑者体力不支倒地,经抢救脱险。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不时把“马拉松猝死”和“跑者心脏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2012年的几起与跑步有关的猝死事件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争议后,作为督促跑者重视自身健康,减少这类赛场悲剧的手段,国内的许多半程或全程马拉松比赛,纷纷要求参赛者在领取物品时提交体检证明。不过,自从这项奇葩规定出台以来,就伴随着从未中断的批评与争议。事实证明,体检证明,既没有杜绝跑者猝死,也没有减少替跑和自行转让号码的违规行为,更没有成为组委会免除对猝死事件赔偿责任的“免罪金牌”,甚至还出现了跑者持伪造或涂改体检证明蒙混过关事件。 按照管理学原理,如果一项规定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落实和违规处罚,就根本起不到应有作用,也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是时候手撕马拉松体检证明了! ![]()
体检证明 手撕理由1 项目简单,不触及实质性问题。 目前,马拉松参赛体检证明的项目最多包括静止心率、血压、心电图和胸透报告、呼吸速率。 但是,在马拉松比赛中的猝死,多是由于常规检查手段无法检出的心脏或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其中由心脏与心血管引起的猝死,成为心源性猝死;这一类型的猝死,占到赛场猝死事件的绝大部分。 于是,一连串的问题来了。 体检证明中心脏功能未检出异常者,有没有突发脑猝死的可能性?如果有这种可能,在将来,是否要把关于脑血管的各项检查列入检测范围? 被热议的运动平板检查,只是对运动状态下心脏承载力的测试,同样无法直观发现心脏和心血管形态方面的异常。 心率异常只是一部分心脏病变的表现;有没有这样一些心脏或心血管病变或先天生理缺陷,通过心电图、胸透乃至运动平板检查无法检出的问题? ![]()
心造影 要想彻底检查这一类隐藏最深的心源性猝死风险,就必须通过超声心电图,甚至更加高大上的心核磁、心CT等心脏影像医学方法。并且,一旦需要借助造影技术,就必须考虑灌注造影剂的健康风险。要知道,对心脑血管进行造影检查,同样会有致死风险!就算组委会在体检报告中加入“造影”一项,就算所有跑者都跑去医院做造影,一旦发生与造影剂或操作有关的死亡,这责任,到底是自负,还是由组委会承担? 此外,心核磁、心CT和造影检查费用昂贵,动辄数千元。有多少人,会为了出具跑步参赛的体检报告,专门做这些花销不菲的检查项目? 手撕理由2 无法防止持伪造体检证明者蒙混过关。 在这个PS达人众多,修图技术唾手可得的年代里,P一张体检证明,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而出示体检证明领取参赛包的环节,怎么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有边防官兵查护照一样的火眼金睛,识破假体检证明? 手撕理由3 各家规定不一。 知名的马拉松国际大赛,比如大满贯的波士顿、伦敦、芝加哥、纽约、柏林、东京六场赛事[1],以及国内著名的北京马拉松,都没有关于持体检证明领取物品,或报名时提交体检证明的硬性规定。 ![]()
芝加哥马拉松的领取规定 ![]()
波士顿马拉松的领取规定 ![]()
纽约马拉松健康提示 难道它们的组委会,就不重视跑者安全,就不担心猝死,就不怕死者家属索赔甚至敲诈?!健康风险告知,是比强制要求体检证明更有效的风险提示。在纽约马拉松等赛事的官网上,明确列明了不适宜参加马拉松的若干状况,让跑者根据身体状况自行评估决策。当然,最根本的应对方法,还是做好比赛期间的急救保障工作;而不是纠结于毫无必要的繁文缛节! 总之,自然规律和动物的基本生理,决定了与心脏和脑血管有关的猝死事件不可避免:是否发生,与跑不跑马拉松没有关系,与跑马拉松的快慢更没有关系。这些猝死,同样可能发生在睡梦中,浴室里,办公室里,交通工具中····· 从数字上看,死在马拉松赛场上的概率,比遭遇死于车祸、空难、火灾等意外更低[2]。就脑血管突发疾病的抢救来说,有多少日常生活场合,急救力量的密集程度,能超过马拉松赛道?!坚持跑步和运动健身(比如,为参加马拉松坚持有规律的系统训练,而不是平时极少运动,仓促参赛)人群的心脏健康水平,也远远高于不进行任何运动的人群,更不用说那些生活方式极为不健康的人了[3]! 这样看来,体检证明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既然没有存在的借口,那么,也就只剩惨遭手撕的理由了。 [1]六大马拉松赛事网站 [2] http://www.besthealthdegrees.com/health-risks/ [3] http://www.nejm.org/doi/pdf/10.1056/nejmoa1106468 图片:谷歌/组委会 ![]()
「悦跑圈」一款面向跑步爱好者,专注于跑步的运动社交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