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千军台正月十五幡会活动如期而至,虽然今年元宵节气温骤降,也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位于门头沟区清水涧沟西端的千军台,史称千人台,有着上千年历史,至今仍有110多户、200余人厮守在这古老的山村里。京西古道的主干线“西山大路”穿村而过。村东口 “紫气东来”、“西园翰墨”的大影壁墙傲然屹立,迎接着远方的来客。一株树干中空,却是枝繁叶茂傲然屹立在主街东端的老槐树,。石板路、石块墙、屋顶覆盖的石瓦,时时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寂静的古村中偶尔走出一个两个盛装的村民,让人仿佛穿越。 这里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古幡会”的传承之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元宵节”,千军台和毗邻的庄户村,联村举办幡会。是时,幡旗摇曳,鼓乐齐鸣,花会起舞,队伍浩荡,人声鼎沸,犹如充满中国古韵的“狂欢节”。 古幡会,又称香道会、神幡会、天仙会,是明代“娘娘崇拜”习俗的活动。娘娘指 “天仙圣母碧霞洪德元君”,村民认为她是人间的保护神,朝拜娘娘,可保大吉大利。朝拜娘娘的团体多称“天仙会”或“吉祥会”。
京西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又称“天仙会”,所供奉的神灵以天仙娘娘为主,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这一带村民从山西“请”来的。根据三村老艺人的口碑资料与部分家谱资料分析,幡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十七代。按照乡民的说法,该幡会原由三村联办,会期为每年正月的十四至十六,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庄户、千军台两村在正月十五、十六主客轮流走会的形式。两村幡会的组织者、表演者都是义务参与,分文不取,但都能依照幡会的俗规旧制各尽职守。 幡旗涌动之中,各表演会档次第展开,幡下有会,会前有幡,幡前幡后有会簇拥,会前会后有幡衬托。会档之间一般相隔十几米远,五六百人的表演队伍蜿蜒于山村小道上,犹如一条长龙。再加上一路跟随观看的人,本来就不宽的街道上就变得异常拥挤热闹。幡会的主体是各色的幡旗,目前千军台村10面,庄户村9面 ,这些幡旗幡,是在8米高的粗竹竿上悬挂绸旗,旗面长5.5米,宽0.8米,共有红、蓝、绿、紫、粉、黑六色。竹竿顶部穿有绸布制作的红、黄、蓝、绿、粉五色圆伞,俗称“五蓬伞”,自上而下分作五层并依次加大;伞下为横式长方形的竹框架,称为“云盘”; 云盘上部的两侧各斜挂着三角形彩旗一面,称作“顺风旗”;云盘下部的两侧各系有一只黄绸小袋子,称“五谷袋”,象征着五谷丰登;云盘下面有一块木制幡板,以供悬挂幡旗。在幡旗上部绣有各种神佛之形象,神像下绣着该神灵的名号字样,每一个字体都为一个圆圈所修饰,显得很是精美别致。幡旗的背面皆以蓝布衬里。自上而下等距离地用竹条支撑着整个幡面,这种竹条俗称“楗”,长1米,宽2.5厘米,厚1厘米,外以蓝布包裹,两端缀以布制飘坠儿,旧时曾以铃铎系之。幡杆所用竹竿都是用水煮过的,不易断裂,耐久用,幡杆底座的大竹节处多用皮线缠绕以加固之。木制幡板的上方系有一条麻制牵绳,因为幡旗十分高大,擎在手中很难驾驭,一旦有风便极易倒伏,故走会时每面幡旗都有4人从4个方位拉住牵绳,帮助擎幡者保持平衡。千军台的关帝旗,镶红布边,神像为关帝骑赤兔马的造型,绶带上有“忠义仁勇伏魔关圣大帝”的封号,一旁侍立着关平与持刀的周仓,背面为蓝布衬里,绣有“威震乾坤”四个红色大字。 庄户村的灵官旗镶红边,灵官像是以各色锦缎堆绣而成,红脸红须呈半浮雕状,一手持鞭,一手持避火圈,足踏风火轮,绶带上绣有“赤胆忠良灵官元帅”的字样,旗背绣有“赤胆忠良”四个大字。 按照祖上传下的老规矩,千军台村的关帝旗竹竿顶筒里插翠柏一丛,庄户村的灵官旗上则要插青松枝一丛,显得郁郁葱葱,充溢着灵动气息。 然后会首将三角旗一挥,宣布起会,鼓乐三通,锣响三下,号角吹起,走会正式开始。两会合一,铜锣开道,铜锤护驾,开始向村西行进。只见举幡的使出浑身解数,发挥耍幡技艺;护幡者手拽纤绳确保神幡不倒。只听得笙、管、笛、唢呐、云锣、大鼓、铜钹齐奏。走会正式开始,山谷中回荡着阵阵鞭炮声,村民与游客沉浸在热闹的空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