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越山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月13日《环北1580》徒步穿越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2: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085.jpg (468.7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85.jpg

DSC05086.jpg (542.34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86.jpg

DSC05087.jpg (465.21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87.jpg

DSC05088.jpg (649.88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88.jpg

DSC05089.jpg (490.25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89.jpg

DSC05090.jpg (624.66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091.jpg (495.93 KB, 下载次数: 3)

DSC05091.jpg

DSC05092.jpg (552.54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92.jpg

DSC05093.jpg (513.31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93.jpg

DSC05094.jpg (505.42 KB, 下载次数: 3)

DSC05094.jpg

DSC05095.jpg (624.97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95.jpg

DSC05096.jpg (487.45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4: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097.jpg (491.95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97.jpg

DSC05098.jpg (542.82 KB, 下载次数: 2)

DSC05098.jpg

DSC05099.jpg (457.39 KB, 下载次数: 1)

DSC05099.jpg

DSC05100.jpg (546.3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00.jpg

DSC05101.jpg (565.3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01.jpg

DSC05102.jpg (586.12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越山兔 于 2018-1-14 15:05 编辑

大家都爬上了老官顶。
关于平谷挂甲峪老官顶的一些传说
  明崇祯年间,连续旱涝十八年,颗粒不收,民不聊生,饿瓢遍地。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崇祯帝吊死在梅山,李自成派兵四处抓捕余党,有6个太监逃离京城。
  其中的5个,藏在了北宫南山的哈巴岭沟内。唯一有1名姓萧的太监逃到现在的“老官顶”上,以箫声和这5名太监取得联系。
  每到夜深人静时,眼望北京,便吹起箫来,箫声如泣如诉,整个山峰为之颤动,久而久之,有一天感动了龙王,突然从山腰中流出了一股清泉,就是现在的河水厂,这水常年不断,人们说这是吹箫老公的眼泪,随之将此山叫老公顶。
  有一天夜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雨过后,出现了魏家湾南山的怪石和饽饽石。
  从此,再也没有听到这个老公的箫声,有的说他死了,也有的说他成仙了,但都没有确实的考证。当时,朝廷为了拯救百姓,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东等地大量移民安置在山里,因为山里能开荒种地,当时也有一种说法:“饱山饿城”。周围的地方正式立村以后,人们就要在这里繁衍生息,后觉得老公顶这个名字不吉利,便改名为“老官顶”。 山峰的南面至今留有这个老公居住的遗址。

DSC05103.jpg (508.53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03.jpg

DSC05104.jpg (564.08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04.jpg

DSC05105.jpg (624.99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05.jpg

DSC05106.jpg (552.73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06.jpg

DSC05107.jpg (586.61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07.jpg

DSC05109.jpg (565.77 KB, 下载次数: 3)

DSC051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07: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110.jpg (492.9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0.jpg

DSC05111.jpg (579.37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1.jpg

DSC05112.jpg (592.95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2.jpg

DSC05113.jpg (515.13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3.jpg

DSC05114.jpg (465.66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14.jpg

DSC05115.jpg (741.51 KB, 下载次数: 3)

DSC051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09: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116.jpg (643.56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16.jpg

DSC05117.jpg (745.18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7.jpg

DSC05118.jpg (574.8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18.jpg

DSC05119.jpg (598.49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19.jpg

DSC05120.jpg (443.52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20.jpg

DSC05121.jpg (625.12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10: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活动照片

DSC05122.jpg (439.84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22.jpg

DSC05123.jpg (452.04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23.jpg

DSC05124.jpg (634.7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24.jpg

DSC05125.jpg (590.49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25.jpg

DSC05126.jpg (450.61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26.jpg

DSC05127.jpg (465.9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37:05 | 只看该作者
到达太后村肖家院

DSC05128.jpg (573.59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28.jpg

DSC05129.jpg (461.21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29.jpg

DSC05130.jpg (643.62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30.jpg

DSC05131.jpg (489.1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31.jpg

DSC05132.jpg (477.71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2.jpg

DSC05133.jpg (447.75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45: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分段终点太后村太后村简介
地理位置

太后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镇域北部偏东。南距平谷城区9公里,是距离城区最近的山区村,平(谷)关(上)公路从村中过境,交通十分便利。


折叠环境

太后村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由太后、黑虎峪、秋峪、牛角峪、东坡和肖家院6个自然村组成, 336户,1043人,该村处肖家岭的群山峡谷之中,三面环山,南为出口。西北楼子山海拔496米,为镇域最高点;正北肖家岭海拔331米,是平谷镇罗营公路最高地段。


历史

太后村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据《平谷县志》记载,辽国萧太后出生在本村的肖家院,故村庄名为太后村。现存有元代巴斯巴文石碑2块,萧太后出生地、发箭台、箭口山等古迹20余处。村落南陡坡曾有一大岩石,据载金章宗游幸平谷,到瑞屏山狩猎,登此石以观逐兽。民间传说,萧太后登此石射箭狩猎,遂名发剑台。楼子山东麓龙泉沟上部有一泉水名为龙潭,早年自溢成溪,是全村百姓的饮用水来源。龙泉旁有元代兴建的大兴隆禅寺,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存石碑3块,其中1块倒伏于山下梯田,2块立于泉旁,上书巴斯巴文和汉文。

太后村原通称肖家院。民国年间,因山中有座兴隆寺,改称兴隆庄。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太后,沿用至今。


折叠事件

1998年底,35岁的张征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那时的太后村,村集体只剩11块钱,外债却高达38万元,村里连电费都交不起,村干部的工资也两年没发了;全村1200口人,只有一眼机井,而且每周只供水一次,别说浇树、洗衣,就连正常的饮水都满足不了,村民只好用毛驴到外面拉水吃;村民上访不断……一提太后村,区里和镇里的不少干部都感到头疼。

张征支部书记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就遇上了件窝心事儿:2000年大年初一,一伙债主冲到他家,把他暴打一顿,并且把他家的门窗、家具等砸了个稀巴烂。张征躺在医院里好长时间都翻不了身……这事儿要搁在别人身上,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可通过这件事,反而把张征的那股子犟劲儿给激了出来:我就不信太后村没救了,我就不信太后村富不了!

张征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后认为:太后村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关键是领导班子凉了村民的心。于是,他决定从树班子的威信开始抓起。

由于太后村地处深山,电视信号弱,村民的电视机成了摆设,对此,村民意见很大,纷纷要求安装有线电视。前任班子也想为村民办件实事,不少村民也交了钱,但由于资金困难、组织不力等原因,愿望没能实现。于是,张征开始到处奔走,在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35万元,终于使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并且入户率达100%,当时,这在全区也是最高的。"真是不容易!"回想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刚开始每户收取400元的费用时,没有人愿意出,以为又在骗他们呢!"没办法,张征就一户一户做工作,看着他的确在诚心诚意为村民办事,大家就信了,当不少户接通有线电视的时候,大家又全抢着交钱。

"张征行!"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又重新燃起了对领导班子的希望。于是,张征带领大家开始找水、修路。

水是制约太后村发展的关键。既然地下少水,那就向老天爷要水,搞集雨节水工程。村里请来了区水利局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决定采取分小区建设、逐步推进的办法。上级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毕竟是有限的,张征就和班子成员带头集资。村干部带了头,群众也不甘落后,不长时间,就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为了用好这些资金,张征在村里聘请了8名德高望众的老党员担任廉政监督员。

工程开始后,张征带领支部一班人处处做表率,哪里活儿最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经过努力,2001年10月前,第一个高标准集雨节水小区竣工,共建成大小水窖、蓄水池31个,蓄水量达1万立方米,这个小区的建成,解决了太后村500亩果园的浇水、打药问题,昔日的干山沟,变成了花果山。他们又一鼓作气,向第二、第三个集雨小区进军。到如今,已建成大小水窖、水池100多个。1997年夏季,北方大旱,而这个村却靠着蓄水工程无忧无虑。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他们的先进经验时,村民无不感到自豪。

当我们漫步在山坡上,看到一个个科学而实用的蓄水窖、蓄水池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感动。

有了水,还要有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太后村属山前暖带气候,光照充足,土质松软,最适合磨盘柿栽培。这个村产的柿子个儿大、皮儿薄、汁儿多,很早就有名。但由于规模、技术等原因,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张征担任支部书记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把太后村的这一优势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村民的致富法宝呢?

张征在区果品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品种。也许是山里信息慢,村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就慢了点儿,当看到那6米高的柿子树被砍成只有1米多高,进行嫁接的时候,许多村民心里犯嘀咕:这到底行不行?张征一遍遍给他们做工作,并组织每家一个人去外地参观。对个别想不通的,张征就用自家的柿子树作担保,并且自家3棵抵人家1棵。村民一看书记的一腔热血,哪个不心动!不久,漫山遍野便栽满了那新的"希望"。当前,他们又在北京率先发展套袋绿色柿子,争取使"绿都平谷磨盘柿"成为第一个柿子名牌产品。

对1998年,太后村提出了"四个一",即一人百棵树,全村产量1000万斤,一家一个中专技术员,人均收入一万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征所付出的心血,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和信任。反过来,对张征的工作也给予积极的配合。当水泥路面修好时,怕被太阳晒裂了,老人们主动抱来玉米秸铺上;当一个体户借口村里服务不好,拖着10年不交承包费时,在他父亲的劝说下,很快就交上了……

我们走在村头,一座新的小学正在紧张地建设施工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似乎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银铃般的笑声。是的,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正在太后村酝酿着、 升腾着。





DSC05134.jpg (340.18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34.jpg

DSC05135.jpg (408.6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35.jpg

DSC05136.jpg (421.22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36.jpg

DSC05137.jpg (475.83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37.jpg

DSC05138.jpg (618.48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8.jpg

DSC05139.jpg (492.02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9.jpg

DSC05140.jpg (548.03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40.jpg

DSC05141.jpg (460.43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4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5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越山兔 于 2018-1-14 15:52 编辑

第五分段穿越至太后村结束。
太后村简介:

太后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镇域北部偏东。南距平谷城区9公里,是距离城区最近的山区村,平(谷)关(上)公路从村中过境,交通十分便利。


折叠环境

太后村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由太后、黑虎峪、秋峪、牛角峪、东坡和肖家院6个自然村组成, 336户,1043人,该村处肖家岭的群山峡谷之中,三面环山,南为出口。西北楼子山海拔496米,为镇域最高点;正北肖家岭海拔331米,是平谷镇罗营公路最高地段。

折叠历史

太后村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据《平谷县志》记载,辽国萧太后出生在本村的肖家院,故村庄名为太后村。现存有元代巴斯巴文石碑2块,萧太后出生地、发箭台、箭口山等古迹20余处。村落南陡坡曾有一大岩石,据载金章宗游幸平谷,到瑞屏山狩猎,登此石以观逐兽。民间传说,萧太后登此石射箭狩猎,遂名发剑台。楼子山东麓龙泉沟上部有一泉水名为龙潭,早年自溢成溪,是全村百姓的饮用水来源。龙泉旁有元代兴建的大兴隆禅寺,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存石碑3块,其中1块倒伏于山下梯田,2块立于泉旁,上书巴斯巴文和汉文。

太后村原通称肖家院。民国年间,因山中有座兴隆寺,改称兴隆庄。抗日战争时期化名太后,沿用至今。


折叠事件

1998年底,35岁的张征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那时的太后村,村集体只剩11块钱,外债却高达38万元,村里连电费都交不起,村干部的工资也两年没发了;全村1200口人,只有一眼机井,而且每周只供水一次,别说浇树、洗衣,就连正常的饮水都满足不了,村民只好用毛驴到外面拉水吃;村民上访不断……一提太后村,区里和镇里的不少干部都感到头疼。

张征支部书记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就遇上了件窝心事儿:2000年大年初一,一伙债主冲到他家,把他暴打一顿,并且把他家的门窗、家具等砸了个稀巴烂。张征躺在医院里好长时间都翻不了身……这事儿要搁在别人身上,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可通过这件事,反而把张征的那股子犟劲儿给激了出来:我就不信太后村没救了,我就不信太后村富不了!

张征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后认为:太后村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关键是领导班子凉了村民的心。于是,他决定从树班子的威信开始抓起。

由于太后村地处深山,电视信号弱,村民的电视机成了摆设,对此,村民意见很大,纷纷要求安装有线电视。前任班子也想为村民办件实事,不少村民也交了钱,但由于资金困难、组织不力等原因,愿望没能实现。于是,张征开始到处奔走,在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35万元,终于使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并且入户率达100%,当时,这在全区也是最高的。"真是不容易!"回想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刚开始每户收取400元的费用时,没有人愿意出,以为又在骗他们呢!"没办法,张征就一户一户做工作,看着他的确在诚心诚意为村民办事,大家就信了,当不少户接通有线电视的时候,大家又全抢着交钱。

"张征行!"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又重新燃起了对领导班子的希望。于是,张征带领大家开始找水、修路。

水是制约太后村发展的关键。既然地下少水,那就向老天爷要水,搞集雨节水工程。村里请来了区水利局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决定采取分小区建设、逐步推进的办法。上级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毕竟是有限的,张征就和班子成员带头集资。村干部带了头,群众也不甘落后,不长时间,就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为了用好这些资金,张征在村里聘请了8名德高望众的老党员担任廉政监督员。

工程开始后,张征带领支部一班人处处做表率,哪里活儿最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经过努力,2001年10月前,第一个高标准集雨节水小区竣工,共建成大小水窖、蓄水池31个,蓄水量达1万立方米,这个小区的建成,解决了太后村500亩果园的浇水、打药问题,昔日的干山沟,变成了花果山。他们又一鼓作气,向第二、第三个集雨小区进军。到如今,已建成大小水窖、水池100多个。1997年夏季,北方大旱,而这个村却靠着蓄水工程无忧无虑。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他们的先进经验时,村民无不感到自豪。

当我们漫步在山坡上,看到一个个科学而实用的蓄水窖、蓄水池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感动。

有了水,还要有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太后村属山前暖带气候,光照充足,土质松软,最适合磨盘柿栽培。这个村产的柿子个儿大、皮儿薄、汁儿多,很早就有名。但由于规模、技术等原因,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张征担任支部书记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把太后村的这一优势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村民的致富法宝呢?

张征在区果品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品种。也许是山里信息慢,村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就慢了点儿,当看到那6米高的柿子树被砍成只有1米多高,进行嫁接的时候,许多村民心里犯嘀咕:这到底行不行?张征一遍遍给他们做工作,并组织每家一个人去外地参观。对个别想不通的,张征就用自家的柿子树作担保,并且自家3棵抵人家1棵。村民一看书记的一腔热血,哪个不心动!不久,漫山遍野便栽满了那新的"希望"。当前,他们又在北京率先发展套袋绿色柿子,争取使"绿都平谷磨盘柿"成为第一个柿子名牌产品。

对1998年,太后村提出了"四个一",即一人百棵树,全村产量1000万斤,一家一个中专技术员,人均收入一万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征所付出的心血,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和信任。反过来,对张征的工作也给予积极的配合。当水泥路面修好时,怕被太阳晒裂了,老人们主动抱来玉米秸铺上;当一个体户借口村里服务不好,拖着10年不交承包费时,在他父亲的劝说下,很快就交上了……

我们走在村头,一座新的小学正在紧张地建设施工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似乎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银铃般的笑声。是的,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正在太后村酝酿着、 升腾着。


折叠农家乐情况

全村有接待户32户,主要以餐饮和住宿为主,年收入4-5万元/户,其中有1户年收入达15万元。











DSC05134.jpg (340.18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34.jpg

DSC05135.jpg (408.6 KB, 下载次数: 2)

DSC05135.jpg

DSC05136.jpg (421.22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6.jpg

DSC05137.jpg (475.83 KB, 下载次数: 0)

DSC05137.jpg

DSC05138.jpg (618.48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8.jpg

DSC05139.jpg (492.02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39.jpg

DSC05140.jpg (548.03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40.jpg

DSC05141.jpg (460.43 KB, 下载次数: 1)

DSC0514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