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3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中国畲乡之窗——景宁畲族旅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2 16:3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晓松曾经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面对眼前的生活窘境,以及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倒还不如不必思虑过多,忧的是心和心境,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进行一段旅行更合适。看看远处的风景,整个人也会变得容颜焕发,生机勃勃。




我从来都是说走就走,前一秒的思考,后一秒便已经在车站买好票。此行的目的是中国畲乡之窗—大均。在建筑上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和石板街面,有“浙南芙蓉镇”之美称。来往大均方向的车辆很多。只要途径大均的车辆都可到达,我只知道离县城很近,但从来没想过票价可以这么便宜,才5块钱。上了车,片刻就到了。下了车我便奔着游客集散中心去了,门口右侧有一大块用青色文化砖砌成的长墙,两边刻着畲族文字,最醒目的还是中间那个红色的凤凰图案,让你第一眼便定格在哪里。我在里面转了一圈,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景点都是免费的,除了畲族婚嫁表演和篝火晚会等等。不过这一段时间因为游客稀少的原因也没有表演。好吧,来的不是时候,从这里绕过去,便是大均的古街,古街右侧停了很多颜色鲜艳的双人自行车,有的时候游人走累了也可以租辆自行车代步,踩着自行车在乡村古道上穿行便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



车子对面便是一排装修别致古色古香的乡镇机构,木质的屋子外面挂满了一面面鲜艳夺目的彩旗。沿街而行,随处可见的便是畲族衣饰展览馆,农家乐等等。走进展览馆,琳琅满目的商品便出现在眼前,里面的手工艺品,衣服,包包,都别具一格,颜色也非常的艳丽,上面的雕花和刺绣均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来之不易啊,畲族的服装,以黑灰为主调,用料是当时自纺自织的“铜钱”布。而且衣服是可以免费试穿的,我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末了还不忘带上一件小巧的手工艺品,也算可以留作个纪念。



古街的尽头便见一处装修的特别大气的舞台,满眼望去,一片通红,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息,两边的大旗上写着雷蓝钟盘4个打字,这里便是平时婚嫁表演用的舞台。人多的时候,游人们便可以在台下观看精彩的表演。



我的视线顺着马路对面看去,立马被一颗盘踞在哪里的千年古树所吸引,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树下有石碑,上刻 “唐樟”两大字。听这里的人说,这棵香樟树是唐朝时栽种,据说是这村中畲族的第一代人栽。香樟树下有用花岗岩条石修筑的“坛”,并配有混凝土仿木栏杆,有几段栏杆已断裂。这斜拉在古老的香樟树上几条彩灯,是村中人对香樟树的装饰。树前有一块小石头上随处可见的是几根红色未燃尽的蜡烛。话说历时已久的大树,村民会奉为树神,逢年过节便来祭拜。



向着树下走去便到了大均溪边,竹筏漂流便是在这里进行。我之前只听说有橡皮艇漂流,我还以为便是这里,后来别人告诉我,不是的。这里水流平缓,乘坐竹筏看湖光山色倒是可以,如是漂流,还得坐车在行一段到了梅花于,哪里下来才比较刺激。



在溪边静静眺望远处的风景,此时心中一片平静,就如此刻的湖水,波澜不惊。绕着树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原点,见一处石碑上面刻着我们是一家这几个大字,眺望远处的石碑上依稀可见的每一次石碑上刻着一个民族的名字。代表着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深远意义。


逛完古街,见舞台旁边有条小路,我好奇探个究竟,便只身向前。便算是到了这里的古民居。整个古村始建于唐末,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繁荣,耕读风尚很重,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杆(撑篙),村民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





见一个小屋门口摆满了各种奇异的枯木桩,木桩的形状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在木桩里种上绿植,却也是一处别致的景。移步向前便是一处凤凰古居,门口用大小一致的鹅卵石堆砌而成一个农家小院。又见一处木牌坊,牌坊旁边放着一顶大红花轿。



经过一处破败的院门,门头上写着李氏宗祠几个字。木门经风吹雨打,已经显得异常古旧,青苔爬满门口的花坛,白色的墙上还有几根古藤缠绕。看起来年代深远,李氏自唐末避乱南迁至此,清朝时期,中科举功名26人。明代天顺年间李琮一门中了三位进士。景宁县奉旨在县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进士”坊大均村建骑街进士坊,李氏宗祠正面三门并开,后2015年重新修缮就建在马路对面。




走在中心观摩着整个民居。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木质的隔窗,一条条畲族彩带挂于屋前,还有一把把撑开的油纸伞,有一种江南小镇的感觉,犹如一个温柔的江南姑娘,柔情似水。



走到尽头,便是浮伞祠。门口的把手上已是锈迹斑斑,封条的纸已经腐烂泛着点白,尘染已久。这里供奉的是地方神氏马夫人,建于明嘉靖年间,清,民国四度修缮。马夫人是中唐时景宁鸬鹚村妇,以纺织养家,十分孝顺。一次从景宁取羹奉养婆婆,途径大均遇洪水无渡,竟以伞代舟而渡,被奉为“孝仙”,故建浮伞祠。


浮伞祠下有条小路可至溪边,便到了浮伞渡。自古以来就是水路交通枢纽。因马夫人在此以伞代舟而渡得名。潭侧有石痕形同足趾,人称马天仙“仙足迹”。底下的沙滩上有几名光着膀子的中年男子在泳前热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看到他们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对于在冬日里即使待在屋里都能冷的瑟瑟发抖的我来说,冬天就恨不得有个树洞能让我钻进去,要么我能拥有一个冬眠的特异功能。我不禁想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点上满屏幕的赞,这冬泳 的勇气我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溪上有一座大桥连接着对岸。循桥而去,便是泉坑村。村里设有一处驿站,连接着绿道,绿道直通景宁。若是春日里,必定要约上三两个好友,顶着和煦的阳光体验一下骑行的乐趣。只是冬日,绿道上空无一人,些许冷清。


时至中午,肚子饿的咕咕直叫,找了家小面馆随意吃了点又踏上旅途。远远的看到马路对面一座很大的廊桥,架于溪流之上,过了廊桥。便见一处紧闭的院门。哪里是篝火表演的场地,平时不对外开放。走到村头有一颗巨大无比的罗汉松。石碑上刻:“第一罗汉”。有1000多年历史,树高22米。



转完村子走回刚才的跨溪大桥,站在桥中心,山与水仿佛连成了一条直线,顿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这是绝佳的观望点,“杰阁撑云”,“洋滩雪浪”“龙岗叠翠”等景一览无余。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能不把它记录下来,我拿出自己的手机随手多拍了几张,也算不虚此行。


来时没有注意,发现浮伞祠边的拱门下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小山顶,这条小道叫龙岗背游步道。沿着山路上行便到了最顶端。从山顶往下望,溪水遮隐了片片树叶之中,却也是绿的喜人。见一人冬泳于溪中,仿佛一叶小小的扁舟,在慢慢前行。



山路又往下,见很多高大的百年大树,这里古树及多,有罗汉松,香樟树,红豆杉等等活化石。过一浮伞亭稍作休息,山道向下而行。七拐八绕便绕到了来时的大马路边。


此时,天色已经渐暗,我便在此等车,见一位老妇,与她相谈甚欢,竟然差点错过了回县城的中巴,好在是虚惊一场,终究是赶上了。片刻之余,便到了县城。


旅途中虽然也有些许疲惫,可是却也收获良多,看了一处风景,体会一处民情,又与陌生人聊上几句,也是不失为一种经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