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周少雄:文旅融合,让唐诗走进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8 13:5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白与天姥山一直是个令世人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很荣幸受邀参加这次论坛,在座的各位专家对唐诗中天姥山的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这使我受益匪浅,听到了许多新见解、新知识,启人思考,长人见闻。一直以来我对于天姥山以及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颇为关注。今天我想从“文旅融合,走向生活,创造性传承唐诗经典”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有关思考。
前段时间我在南欧考察,途中发生了瑞典中国游客风波的系列报道与激烈讨论。在当下时代,如何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亲近中国、接受中国,是值得思考的关乎大国崛起、文化复兴、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在葡萄牙的波尔图,有座孔子学院,我的一个学生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在那里从教了好几年。她告诉我:当地的不少学生对唐诗很喜欢。外国人给自己起汉名,有人就直接叫李白。我想:孔子学院是国家的背景下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色彩或许比较硬;如果通过旅游,通过类似“跟着唐诗游中国,伴着唐诗走世界”的民间形式,通过传统文化的美好经典与诸如浙东秀丽山水的结合,让世界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伟大的历史,活力的当下”,可能会更自然、更柔和,也更亲切、更真实、更形象。文旅融合,不失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途径之一。唐诗,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千年经典,它那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古代审美情怀,突破国界,令人倾心,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瑰宝。这种文化走向全世界,让国人感到非常自豪,也让中国更显魅力。以前由于语言的局限,外国人对唐诗的内涵了解比较困难。但是随着新的时代到来,特别是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讯飞翻译等智慧产品的出现与应用,这种不同国家百姓之间普遍性的文化交流,其语言障碍会越来越小。中国古代的先贤哲人,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审美的追求,都表达在诗词之中。我在国外一个朋友间的PARTY上,曾触景生情,引用和讲解过初唐张若虚名篇《春江花月夜》的两句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诗传递的感情包括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大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大写的“人”的伟大的思考,非常独特而深沉。它引起了许多在场外国朋友的深深共鸣与由衷感叹。唐诗,具有全民性、世界性,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国内、在国际,都拥有巨大并且将不断增长的爱好者群体。在这种背景情况下,如果唐诗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走向世界,很多的人、很多国家和民众,会对中华文化有更好的认识、更喜乐的接受和更由衷的认同。这是我思考的第一点。
接下来谈谈我对于浙东唐诗之路如何打造的思考:
第一,唐诗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经典和人文瑰宝。如前所述,这个瑰宝不仅具有传统的经典性,更具有现实的生命活力。很多学者为唐代诗歌走向大众做出了巨大努力。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仅报名的人数就有十万之多,这足以说明唐诗的现实生命力。除了国内的“唐诗粉”,海外的唐诗爱好者也非常之多,其中还包括很多海外华人、海外华侨、海外华裔及其后代们,唐诗可以作为他们对中国情感的一个美好寄托。因此我认为唐诗是非常重要且具有可行性的大国崛起的文化建设、文化复兴、文化传播载体之一。今天,我们汇聚在这里参加中国•仙居天姥山文化论坛,在我眼中这就是围绕唐诗经典探讨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问题,其实也就是唐诗在今天的发展之路。这对于我们文化如何走出去以及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都意义非凡。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唐诗之路”的思路,我认为是非常有时代高位与战略远见的,也赋予了唐诗经典及其传承发展的某种浙江特色和浙江标志。
第二,我们要突破困境,创新传承。十九大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怎么去对待;习总书记指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话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正在思考与探索的重大课题。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其实就是目前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唐诗文化是一种小众文化,只是专家学者、文化精英关注的话题;唐诗要从教授的高深书斋、从央视的高大舞台,走向大众,成为老百姓关注与喜爱的东西,似乎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道路。即使现在提出诗路建设,关注唐诗文化,但是浙东唐诗之路如何才能更好地予以展现,让这些文化瑰宝在今天还能散发出独特的光彩,也让我们感到诸多困惑。在我看来,现在所谓的“唐诗之路”胜地或平台,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概念唐诗,主要是玩概念,甚至强调什么文化意境、审美意境,虚而不实,缺乏物化、活化,缺乏氛围、感觉,不被社会认可;第二种是标签唐诗,生贴标签,硬挂硬扯,至多在墙上写刻几首唐诗、画描几幅诗画,在景点树两个李白杜甫的雕塑,手法传统,思路僵化,看似热闹,实则浅浮;第三种是包塞唐诗,在现有内容之中,塞入若干唐诗文化,自称融为一体,其实相互游离,主题多元,沦为杂烩,在文化传承上存在较大问题,没法激生人们的互动和体验;第四种是双创唐诗。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真正走进大众、走入民间和百姓生活,走向现代生活的经典传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唐诗文化研究与唐诗文化传承探索。第一就是要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这点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专家学者研究、学校课堂传授和央视诗词大会比赛等方式,的确是唐诗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道路,但实际上还有另一条新的路子,就是文旅融合,通过文旅融合走进生活,创造性地传承唐诗经典,让中华民族的千古经典唐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民间。这是一条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文化转化与发展之路。所谓走向生活,走向民间,首先就要放低身段,放下自高,追随唐诗原貌,先推大众咏唱,努力使之“物态化、生活化、行为化”,甚至具体到我现在力推的“诗酒花茶剑,琴棋书画禅,衣驿医艺耕”等十二个字,让唐诗唱起来、舞起来、写起来、画起来、喝起来、穿起来、玩起来、走起来、学起来,让生活化的唐诗与浙东的美丽山水、大中国的壮美河山融为一体,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乐接受、老幼喜吟诵、男女爱好学习与传承的中华文化经典之一,真正在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气质之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融合之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认为本次中国•仙居天姥山文化论坛举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把唐诗之路的打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位。如果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能够从这样一个方向去推进、去融合,我认为将出现更有意思的展现载体与活化途径,唐诗文化也会传承与发展得更好、更精彩。
——选自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少雄在“中国·仙居天姥山文化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