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几日的北大壶之行,带着惆怅去赶飞机,本来不错的心情被最后拍的视频给拖到谷底,为啥我就滑不好看呢? 但即使这样,BDH在我眼里依然是国内最棒的雪场,要什么都有,要雪有天然雪,要坡有巨陡坡,要难度——让我想起数学里著名的论断:“处处光滑可导”(到处都是冰面,随时可能摔倒)。有人说你这不是在自己找罪受吗? 又陡又冰还窄的跟连接道似的,滑这有啥乐趣! 去云顶、富龙这种又缓又宽还没人的雪场,那才是享受。
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有时我会思考为什么喜欢滑雪技术?早期是受师父影响进入雪圈(被师父教学的热情所感染),自己瞎研究技术。而所谓研究也不过翻翻帖子,看看论坛,再考个教练认证啥的,似乎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没啥特别追求。随着技术能力提升,似乎挑战自己是技术提高的目的,可惜我滑行一直不太快,也从未敢失控滑行过,挑战个锤子? 但是,我滑雪从未彷徨过,也从未郁闷过,因为,我早已找到滑雪的追求!
每个滑雪爱好者应该都有滑的比较爽的时刻,对某些人是特定条件,例如滑粉雪。滑粉雪确实爽,但究竟有多少机会呢?如果让我用3~50天枯燥无聊的滑行就为3~5天滑粉,估计我会立刻放弃。我知道不少滑雪爱好者都有过彷徨、无趣、郁闷的时刻,大部分是因为技术不再长进。我给他们的建议是:“等你体会到滑行的真正乐趣,你将不再彷徨!” 滑雪真正乐趣,我并不能保证我找到的就是全部,但对于热爱技术、热爱自我修行的爱好者,我所说的真正乐趣,值得一试(我问过几位大神,大神同感)。
首先你得是高级水平,只关注转换阶段,身体从雪板一侧越到另一侧,那种瞬间失重的感觉很微妙,如果还能够借助雪板的性能,使得转换更流畅、更敏捷,那种体验、那种感受,是我认为高山滑雪中最美妙、最快乐的时刻!而且,相对比较容易获得。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感觉是在雪况比较好的环境下,自信心爆棚,敢把雪板放远,再借助一点旋转把雪板转到身前,在一定反拧状态下突然释放,然后就体会到一种上身被雪板横向推动,脚下自然的进入下一个弯的节奏,整个转换特别流畅,即使在特别、特别陡的坡上、也毫无失控感。
在那之后,曾经在各种雪况下花了很多时间去重现那种感觉,经过各种摸索,终有一点心得。首先,重心必须前后居中,稍微落后一点点也能有感觉,但明显不如全程居中;左右必须把压力放在外侧腿上,外腿要稍微伸直一点(便于承重);上身要极其稳定(包括手臂),不能左右摆动、前后晃动;站姿最好低一点,我自己的诀窍是“往前再趴一点”;最后,最最关键的是,用转大腿的方法把外侧脚转到身前,在肚脐眼正下方。此时,放松旧外腿,新外腿外刃开始承重,完成重心的左右脚转换。因为身体形成一定程度的反拧,这种反拧帮助你新外腿形成有力支撑,自然形成新外腿承重,转换结束进入下一个弯。所以,滑行中最爽的感受就是完美转换,利用雪板的性能越多,这种感觉越明确。如果再能够运用这种能量来入弯,那滑行就真无敌美妙了!
滑雪当然不会只有这么一个爽点,只是这种爽比较持续、相对容易获得。随着速度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它也会不断升级。没有最爽,只有更爽! 除这之外滑雪的爽点还有很多,但每个人可能都不同,我会把我认为非常开心的时刻记录下来,如下表,目前总雪时240天,平均5~6天一个,这频率可以了。。。
file:///C:/Users/Qiao%2520Jiannan/AppData/Local/YNote/data/qiaojiannan@vip.qq.com/9949254a6730467cbea36b4727fd7895/clipboard.png
这个表格记录的只是最爽、最开心的时刻,而且只记录新感受,非常爽或者重复的感觉是不记录的。所以,基本每次滑雪(不一定是一天)都滑到嗨是我的基本配置,按这频率应该不会轻易放弃滑行技术的,我想这就是我热爱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