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36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从容不迫的北京段长城,始筑于战国时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12 05: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栏的话:

    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就像一条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巨龙,俯瞰着山河的岁月变迁。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梁顶着千百年的沧桑,从容不迫!而作为古代北京的屏障,北京段长城山峦重叠,形势险要,视野所及,不见尽头。

    长城文化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三个文化带高度凝练了北京旧城以外的文化遗产,与旧城中轴线形成对应关系,对于建设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长城文化带的提出是北京市落实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及中央领导关于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讲话精神、贯彻全国长城保护工作会议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京段长城有城台800余座

    北京段长城绵延629公里,位于密云、怀柔、平谷、延庆、昌平、门头沟境内,自北京东北绕至西北。其以明代长城为主体,由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两大体系组成,二者在怀柔旧水坑西南会合。北京段长城大多构筑于崇山峻岭、悬崖陡壁上,以气势雄伟、规模浩大著称于世。全线共有城台800余座,关口71个,营盘8座。

    北京境内明长城从平谷的彰作里关、将军关,经密云的黄崖口、黑峪关、古北口、司马台、白马关、冯家峪、南北石城,怀柔的神堂峪、慕田峪、黄花城,延庆的四海冶、大庄科、八达岭,昌平的长峪城,至门头沟的沿河城、黄草梁,绵延千里。

    北京地区在战国时期始筑长城,《史记》中有“燕亦筑长城”的记载。自燕、秦之后,北魏、北齐等多个朝代在北京域内修建长城,至今在延庆、密云等地区存有北齐长城遗址。

    元朝倾覆,逃出京城,而北元势力犹存。明朝初期,于京城北部修筑长城,随着北方瓦剌、鞑靼等部落的先后强大,历经弘治、嘉靖、隆庆、万历等几代从未间断。长城以京城为防御中心,修筑也有特点,以慕田峪关为界,东部城墙为单边,距京城更近的西部城墙为双边。隆庆年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进一步增修,城墙外包青砖,更为坚固。根据实战,又在长城上添加了附墙台、空心敌台等多种设施。

    空心敌台是个创举,高约三四丈,周围阔约十四五丈,内如楼房,建有砖梯,可登层楼。古人描述:“每台高三丈,纵横称是,骑墙曲突,四面制敌,上建层楼,宿兵储器。”空心敌台内可存粮储水,放置火器。作战中可抵挡攻击,与敌相持,北方骑兵无计可施。敌人即使攻上城墙,士兵依然可以据台而守,得恃无恐。居住其中,无风雨霜雪之苦,心安胆壮。古人归纳出十大功能,一言以蔽之,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空心敌台也通称敌台、敌楼,在作战中具有重要作用,位置安排也有考量,关口紧要处间距小,平缓处间距大。观长城敌楼疏密,便知军情的紧要程度。敌楼如长城链条中的节点,错落转折。长城雄伟震撼,有敌楼点缀,既增加了文化内涵,又美观壮丽,如项链镶上珍珠,绽放光彩,无与伦比,叹为观止。巨链中有因形态惊险而称鹰飞倒仰、形如满弓而称箭扣、三墙相接而称北京结,有因敌楼箭窗众多而称九眼楼、形状特殊而称四角棱形楼、紧密相连而称姊妹楼、纤细修长而称仙女楼、遥望京城而称望京楼。更有因作用特殊,连于两山之间,颇像V字而成为抗击外辱的象征。

    明代京城北方有三镇

    明代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称为“内三关”。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长城的防御体系,以“镇”为军队编制单位,建于军事重要地方,即“军事重镇”。全国多处设镇,时代不同,数字有别,约有20个,东南海防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北方是防御重点,以长城为依托,沿线划分出九个防御区,设有蓟州、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诸镇,形成防御体系,称为九镇或九边。

    镇的规格很高,如同省级。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镇的军事长官为总兵官。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军官。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明朝后期还常派驻巡抚作为镇的文官。镇下设有路、卫、所等。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卫设指挥使,卫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等。

    京城北方有两个镇,一在东北,一在西北。担负京城西北防御的是宣镇,负责延庆至河北的防线。嘉靖年间,北方鞑靼强大,俺答军多次在这一带侵扰,嘉靖二十七年(1548)最为严重。《明史·世宗纪》载,九月壬午,“犯宣府,深入永宁、怀来、隆庆,守备鲁承恩等战死”。有资料记载:隆庆、永宁战争防备不足,遭荼毒尤甚,百分之七八十的屯堡被攻破,州县之民被杀掳,惨弗忍言。这是延庆州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浩劫。《明史·翁万达传》中也有记载:“大掠永宁、隆庆、怀来,军民死者数万。”不做过多描述的史书用了“深入”和“大掠”,足以说明程度之重。那次大难,有人描写为“殍骨暴原野,虽郛郭不免”,“野无青草,室如悬罄”。有人感言:“见之者堕泪,闻之者寒心。”延庆州的人口不多,《明史》中记有人口不足两万人,而一次侵袭就损失惨重,从数字上就能得知,几近屠城。据记载,嘉靖年间,隆庆州八次遭受兵灾,可见灾难之重。

    因此,明代嘉靖年间在长城以北,建起两道边垣。延庆位于宣镇的东南,而称为南山路边垣和东路边垣。边垣就是边墙、土边墙,或称外边、大边。南山路边垣,自河北怀来合河口,经八达岭一路修来,再从东红山、柳沟、岔石口至四海冶。因建在宣镇南山路,故名南山路边垣。光绪《延庆州志》中记:“嘉靖中筑南山一带土城,东起永宁东大火焰山,西抵保安州合河口。置城于此,设兵驻守。”南山路边垣长200余里,平行于八达岭长城以北。建墙就地取材,或黄土夯筑,或毛石垒砌。边垣的特点是城墙与城堡相接,连为一体。所以边墙上的墩台座座相连。清代乾隆《延庆州志》记,“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山西宣大三镇图说》所记相近:“南山内拱京陵,为藩篱重地……东起火焰山,西抵合河口,蜿蜒一带,势若龙盘。故为营城二十五,为寨九,为楼百有六十,为台又二百六十六”。照此估算,200余里长的边墙,相隔一两里便有一座堡寨,连接了大量的营寨墩台等设施,建有几十座营寨。明代杜齐名作《南山志总论》,其中说到土边墙总体模样及作用:“乃联城列成以为边者,以其一带之边,为防护山陵耳。”

    嘉靖二十九年(1550)筑东路边垣,连接起南山路边垣。从九眼楼附近转向西北而去,连向河北。沿黑汉岭、周四沟、刘斌堡、靖胡堡即今白河堡一线,形成东路边垣。城堡建在边垣内侧,守住关口,责任重大。古人评论,“四海冶与周四沟首尾相通,黑汉岭居中策应,实为东北锁钥也”,把这里称为东北方向的锁钥之地,分守着“边一十五里,大边墩台一十三座,大路墩台五座,当加意防守焉”,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路边垣与南山路边垣一起,担负着陵后防卫任务。延庆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古人做过形象比喻,京城是堂室,居庸关是门户,延庆一带就是藩篱。藩篱密实,堂室才能安稳。

    蓟镇担负京城东北的防御,辖区一直管到山海关,下分三协,每协又分为四路。东协: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中协: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西协以石匣为中心的密云境内,兵分四路即: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三协中最重要的是西协,离京城最近,任务最重,防线一旦攻破,京城直接受到威胁。

    朱棣长年镇守北方,做了皇帝后定都北京,又把皇陵选定在昌平的天寿山,当然要重点守护。嘉靖年间大难之后,皇帝下决心做了军事部署上的调整,以护陵为重点又建昌镇,形成了长城沿线上九边十一镇的格局。昌镇管辖的区域是从蓟镇中划分出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居庸关,保卫天寿山。明人蒋一蔡在《长安客话》中说:“蓟昌先本一镇。嘉靖三十年,始分为二,设提督都督一员,护示陵寝,防守边关,遂为昌镇。”而《明史·职官五》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昌镇,也有志书上说昌镇“镇守,嘉靖三十九年设”。昌镇管辖范围最小,意义最为重要。管辖的长城关口有“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慕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城最为重要的通道,护陵意义重要。蒋一蔡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了综合宏观比较:“蓟昌建在畿辅,实为腹心……论国事重轻则蓟昌为最……论夷情缓急,则蓟辽为甚,昌镇次之……此之大较也。”别的镇是边境安全问题,而昌镇是牵扯到国家存亡问题,地位特殊。

居庸关和古北口是重要通道

    长城沿线形成了以城堡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各镇驻扎后方:宣镇驻在宣化城、蓟镇驻在密云城、昌镇驻在昌平城。镇辖各路则驻扎在战争前沿,把守住辖区关口要道。北面有许多进入京城的通道。有大道有小路,均有设防。其中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京城有两条重要道路,一是居庸关,一是古北口。古人说,“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对于京城而言,居庸关首当其冲。

    居庸关称为蓟门关,北京古称蓟,就是进入京城的大门,有天下九塞之一之称,为重中之重。明初最先建的是以居庸关为中心的一组城堡,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建起居庸关城。城垣横跨两山,东达翠屏山脊,西至金柜山巅,有南北二门,“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如此大的规模,在当时罕见。后来历经几代皇帝,完善了城垣的各种设施。城跨水而建,有水门,使居庸关一带的防御如铁桶一般。关城极具作战特点。南北瓮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

    有了居庸关这座雄伟的关城还不放心,朱棣做了皇帝,又加强了关口的把守,永乐二年(1404),分别在居庸关南北两边建起南口城和上关城。居庸关向北,行8里路是上关城。城也是跨山而建,开南北二门,建有水门。志书上称这里为上关门,似一道大门,挡在北面。南口城在居庸关南15里,也是横跨东西两山。城堡周围200丈5尺。建有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一座,偏左为东西水门。从明代地图上看,居庸关居中,南北两口各建关城,南口城称南门口,如同南大门,封堵住关沟南口,与上关门一起,形成居庸关城的防卫体系。

    为何如此重视居庸关,只因这里距京城近,战争会引发朝代的更替。金国灭辽国,元朝灭金国,均假道居庸关。金灭辽时,金人进攻京城,辽人据守居庸关,当金兵攻到居庸关前,没等开战,山石崩塌,砸死守关辽兵,金人不战而胜,攻入京城。金人吸取了经验,知道居庸关的重要,铸出铁的城门,还在路上布满了鹿砦、铁蒺藜,绵延百十里,并派精兵驻守。元人进攻时,元太祖犯了难,问手下札八儿有无破关办法,回答说:黑树林中有条小道,曾经走过,仅容人马穿过,若采用偷袭的办法,让士兵不作声响,“銜枚以出”,趁着夜色,便可穿过。元太祖令札八儿做前导,大军紧随其后,日暮进入山谷,黎明到达平地,放开脚步疾驰,到了南口城,金鼓之声齐鸣。守城的金兵从梦中惊醒,以为神兵自天而降,大败而逃。元人破关而入,进占京城。

    李自成当年进北京,也在此地大战。《明史·庄烈帝纪》载,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破宣府,所向披靡,将士多有投降,遂入居庸关,只是在被称为居庸北口的八达岭受阻。《延庆卫志略》载:“余希祖任八达岭守备。明末李自成破八达岭关城,自刎死。”可见誓死守卫的决心和当时的惨烈。《崇祯惨史》认为:于希祖为于谦之孙,时为八达岭守备,死守,在大势已去之时,最后还企图刺杀李自成,未遂。

    古北口也是进入京城的重要通道,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从这里侵入。《日下旧闻考》援引《方舆纪要》:“墙子岭在密云县东北古北口之东南,嘉靖二十四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通州,及顺义、三河诸县。”北方游牧民族20万大军从这里攻破防守,南下三河、顺义、通州,抢劫一空而去。嘉靖四十二年(1563),俺答军又从墙子岭杀入。《明史》中也做了同样记载,且记得更为详细: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膑败死。乙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这一年的入侵,震惊京城。总兵官是蓟镇的最高指挥,竟然战死,足以说明战斗的激烈。皇帝下诏,大同总兵官赶到密云增援,才把俺答大军赶走。

    再有《昌平山水记》载:“崇祯十一年总督侍郎吴阿衡死焉。”《明史》也载:崇祯十一年(1638),“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又一最高指挥官总督侍郎战死,再次震动京城。《清史稿》也有同样记载:崇德七年(1642)十一月“阿巴泰奏,自墙子岭入,克长城,败明兵于蓟州。”

    白马古道也是一条通道。白马关与古北口均处于北方的突前部位,又是关口要道,为游牧民族的攻击部位。万历年间,北方朵颜率部曾袭击了白马关。《方舆纪要》记:“万历中,朵颜犯石塘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幸好明军防御有方,击败了朵颜的进攻。此外还有许多条小路。明初洪武年间,在北部山间小路建立起了众多关口堡寨。

    沿河城属真保镇管辖,却与昌镇所属的镇边城、横岭城、白羊城、长峪城相近,都在自居庸关向西修建起的长城沿线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嘉靖年间,鞑靼部骑兵依旧经紫荆关,突破沿河口,大举进犯京畿,顺着山间峡谷,迂回到北京城下,明廷大为震惊。鉴于历代史实和血的教训,嘉靖三十二年(1553),沿河口修建守备公署。此时,从居庸关过黄草梁至紫荆关一线的内长城业已完成。

    空心敌台上配有“佛朗机”

    长城沿线分段防卫,每个镇各负其责,距离要上百里或更长。镇再把长城划分给下属的路。每个路负责几十里长城,还有多个敌台隘口要道,从十几个到几十个。比如昌镇要担负“边城凡二百八十二里,城堡一十三座,附墙台三十九座,敌台二百三十七座”。
2#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05:47:14 | 只看该作者
每个镇有兵力几万人,甚至更多。比如昌镇管辖的兵力,《日下旧闻考》上说:“主兵一万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兵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名。”时代不同,兵力配备还有变化。每个路也有士兵几千人,驻扎在各个城堡。镇下各路配备的军官一般有参将一员,管辖的长城依据重要程度,安排有守备、千总、把总等军官指挥。

    依托空心敌台,可以做出兵力安排。按所处地段险要程度,分配兵力不同。一般来说,空心敌台都有指挥官,每个敌台设百总一人,主要负责杀敌战斗,设台头副二人,主管武器辎重后勤保障。五个敌台设一把总,十个敌台设一千总,指挥战斗。每个“空心台,主客官兵六十人”不等。长城上每个垛口均有士兵把守,兵力不同。《四镇三关志》上说:“极冲者,一垛四五人;次冲者,一垛二三人;稍缓者,一垛一人;缓者,二三垛一人。”

    空心敌台上的武器配备,“空心台佛朗机八架,每架子铳九门,神枪一十二杆,每杆神箭三十支,火药三百斤,铁顶棍八根。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还有必备的物品,“墙垛冲处,每垛干柴一束,重百斤。干草五把。蔺石大小各足,器械各随所执,火器火药于台取用。”这些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生活保障措施,每个士兵“柴米人给一月”。

    城墙上以前建的都是附墙台,条件较差,“缓处仍旧附墙台,每台窝铺一间,宿兵储器”。这些附墙台也都同样安排。武器配备,“附墙台佛朗机三架,每架子铳九门,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士兵也一样,“柴米亦人给一月”。

    城墙上要寻守站岗,“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古人早知通讯联系的重要,长城上相隔一二里,铃柝之声能够听清楚为一墩。每墩由五个士兵负责瞭望。每路设传烽官一人,有敌情便燃起烽火狼烟,左右分传,速度飞快,瞬时数百里皆能看见,及时做好战斗准备。这些军事防御谋略,可谓面面俱到,无懈可击。

    长城上一旦发生战事,火炮火铳齐发,滚木雷石俱下,场面壮观。《四镇三关志》有生动描绘:平时每个士兵“各居铺舍,有警登台率守”。遇到敌人来犯,“各照原编台垛人数,各司所执。如虏近百步,援兵登城,旗帜器械一齐竖立。约火起力可至处,即放大将军火蹲炮。至五十步内,火箭、火铳、弩矢齐发。聚拥攻城,两台铳炮矢石交击,更番不息。缓处,步贼聚攻台垛不支,则传号以速,援兵各垛,兵恃台为壮,火瓶、火铳、矢石并力攻打。预制石炮墙外,临时发走药线。”所有一切,都听从统一指挥:“凡起止号令,俱听千把总约束。”

    然而这种场面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少之又少。关口更多的是路人过往与商旅流通。坚固的长城限制了战争的次数与规模,巨额投入换取了短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9-4-12 10: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9-4-12 16:3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4-13 13: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4-13 13:49:13 | 只看该作者
晓残 发表于 2019-4-12 05:47
每个镇有兵力几万人,甚至更多。比如昌镇管辖的兵力,《日下旧闻考》上说:“主兵一万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4-14 10:2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9-4-14 22: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4-15 08: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9-4-15 16:5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