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23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端午习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7 06: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2:03 | 只看该作者
节名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先秦时端午节为午月午日阳中至阳之日,汉代时朝廷为了便于过节将端午节改为"五月初五" 。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重五节、地腊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午日节、龙日节、夏节、五月节、诗人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2:19 | 只看该作者
折叠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源自原始信仰,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史籍记载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自秦汉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即是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族人祭龙图腾的一种祭祀活动。百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午月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习俗,在每年阳气旺盛端始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解厄祈福。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2:40 | 只看该作者
折叠发展演变
在历史发展中,端午习俗也注入了夏季时令的驱邪、祛病防疫风尚以及赋予纪念历史人物内容。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动。根据阴阳术数,午月午日,为阳气旺盛之端;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则阴邪衰弱,这一天利于借助刚阳正气驱邪消晦,端午是刚阳正气汇集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取"午时水"辟邪,此俗至今尚存,流行于南方沿海一带);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端午在北方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但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熏艾、喝雄黄酒等习俗。 无论是视为盛阳正气吉日驱邪祛病还是视为恶日避恶避毒,其挂艾菖、熏艾、药水浴等等习俗均相通。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及"祛病防疫"的内涵,如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线、沐兰汤、点艾条、薰苍术、饮蒲酒等等习俗。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太阳历,古越人认为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是阳中至阳的吉祥日子,因此把该日定为祭祀日; 因每一年端午节的日子不尽相同,汉代时,朝廷为了便于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五月初五,于是端午节就演变成为现在的"五月初五日"。 东汉之后,民俗"五月初五"被道教吸收作为腊祭日,为"三元五腊"之一。在《道书》中,地蜡节成为祭祀祖先与诸神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

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毫无关系 。但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自古以来,端午节一直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在端午节时古人以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庆贺端午,古代文献记载庆祝端午节的非常多,许多古人在诗词中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过端午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传承至今,端午节各种习俗活动仍十分盛行。每年端午节前后,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习俗活动又有创新元素,可谓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3:17 | 只看该作者
折叠民俗活动
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兰)、放纸鸢、荡秋千等等。除了这些常见的习俗以外,不同的地域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比如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采药制茶、立蛋、比武、击球、躲端午、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不同地域的特色节庆食品还有诸如吃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饮菖蒲酒与雄黄酒、喝午时茶等等习俗。

扒龙船

扒龙船,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舟)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记载的"飞龙"即是龙舟。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护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后,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水手开始训练,直训练到五月初五参加比赛。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粤闽地区,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则是"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中国自古以来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扒龙船的目的意义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广东扒龙船有敬龙神与驱邪送瘟的意义。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划船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浴兰)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阴阳五行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实际上,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 。

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岭南一带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寓意吉祥,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端午节期间下的雨水亦称为下龙舟水,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 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汉代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九狮拜象、划喜船、游旱龙

近代,全国各地在传承中也有创新,既有传统习俗展演,也加入了时代味道。九狮拜象,是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凸显舞狮象造型;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端午节期间有当地独有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巡游表演 。划喜船,是湖南娄星区孙水流域一带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前夕,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自觉回村参与"划喜船"活动。游旱龙,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用竹子和纸制成粉、褐、青、紫、红、黄六种颜色的龙舟"游旱龙",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游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3:41 | 只看该作者
折叠节庆饮食
端午食粽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3:57 | 只看该作者
折叠端午祝福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附着在节日上赋予祭祀或其它意义,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的对象是老年人。"端午节安康",文献上无记载,于近年才始流传。自古至今,端午节至少传承了两千多年,而在这两千多年时间段里文献上却无"端午安康"的相关记载,说明古人不太认同这个节日祝语。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的。 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有很多都与祭祀有关,例如春节、中秋节、冬至节等等喜庆节日。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流传的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上辟谣端午不能说快乐的说法,引用的例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张颐武写道:"有媒体炒作,有位不知其来历出处的非遗专家杨广宇,说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安康,结果成了网络里流行的帖子"。这位所谓非遗专家之说并无依据。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现已经证实,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子虚乌有,查无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06:04:23 | 只看该作者
各地特色
折叠国内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广东

广东人过端午节历史悠久,有很多别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籺、插艾草、挂黄葛藤、龙点睛、拜神祈福、打午时水、聚午宴、吃艾糍、放纸鸢、洗苦草麦药水澡、游龙舟水等等习俗。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地处亚热带的广东为适应这炎热天气及夏季时令驱邪防疫,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这一天,采取各种措施消暑,借助重午阳盛之气驱邪禳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驱邪及祛病防疫风俗。广东人过端午更有过节味,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亦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丰富内涵。 潮汕民间把五月节视为驱邪祛病的"圣日"。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儿童放各种纸鸢,角高下。乐罗冲育黎伏三里聚众千百,互相斗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史上古崖州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 。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吃粽子、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制作豆娘(一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香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舟等习俗 。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舟竞渡、城里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习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一种是比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

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龙、祭屈习俗。 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目 。云南普洱当地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药根 。

四川

端午节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盐蛋、苋菜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贵州

"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

湖北

湖北的传统习俗有贴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还有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等。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悠久,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

山东

山东邹平县过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过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过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甘肃

在甘肃省,端午时节会采摘新鲜的玫瑰用蜂蜜腌渍并食用,有的地方还会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发面整治的扇形面食,一共五层,中间会撒上胡椒粉,据说这是由端午时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山西

饮雄黄酒,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等处,历代相传 。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

陕西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香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没有赛龙舟之类 。旧时陕西兴安州过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方,端午期间是忌打井水的,民间传是为了避井毒。并且在端午时期还要吃用五种毒虫作为花饰的"五毒饼"用来避五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河南

河南,过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

东北

东北过端午,清早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 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

港台

香港过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风俗,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立蛋"与"龙舟水"里游泳等 。台湾的端午习俗有打"午时水"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折叠国外
越南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

日本

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融合当地文化,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午月端午日,太阳行至中天,秉中天至阳之气,因此被视为男儿的节日。日本在端午这天不划龙舟,但也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

韩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始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 。韩国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

新加坡

新加坡的华人过端午节主要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新加坡有不同籍贯的华人,包的粽子也是各式各样,有传统的福建肉粽、广东碱水粽、豆沙粽等等。赛龙舟在新加坡也成为一项体育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6-7 17:2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9-6-7 17:25:55 | 只看该作者
端午节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