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黑白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12月15日 周日】2019冬季拉练第七款之西山水院ABCD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9-12-10 09:46:2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天山陵园上防火道那一段走的人少,枝蔓横生,非常的不好走,不过冬天应该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9-12-13 09:31:03 | 只看该作者
西山八大水院:(来自度娘)

圣水院——位于凤凰岭,现称黄普院
去过北京西郊凤凰岭景区的朋友,大概都对“金刚石塔”这一标志性景观再熟悉不过了。
大名鼎鼎的“圣水院”就在这个“金刚石塔”附近;大家更习惯叫它作黄普院。
黄普院由金章宗完颜璟创建,当年作为行宫又被称为“圣水院”。位于今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西北五里,驻跸山南麓,从龙泉寺向南,穿过杏园折西,过塔坡沟南山梁凹口处便是。
上文所说的“金刚石塔”高约2米,为七层密檐式砖塔,矗立在一块约15米高的岩石之上。塔体小巧玲珑,庄严绮丽,名千载寿塔,为京城一绝。这块大石就是金刚石,向旁倾斜,悬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
而在“金刚石塔”旁边,是明代的明照洞瑞云庵遗址,全称“大明弘治年明照洞瑞云庵”;庵后有明照洞,是借助天然石洞开凿而成。院内有残留的石碑,并能清楚地看到碑上刻有的龙、龟图案。
瑞云庵以南,是一处视野开阔的空地,空地上尚有残碑断碣隐没于荒草之间,这里就是妙觉寺的遗址。残破的寺院门、天王殿、方丈院等都还存在。空地上长有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树,据说种植于金代,根上又复生出了一棵充满生机的新树。
明宣德九年(1434年)秋,尚膳监太监尹奉因公出差至昌平,闻州西南有古道场所,去后赞之曰:“真胜境也”。他从皇宫告老退休之后落发为僧,偕同尚衣监太监崔安等辈,善舍金帛,原想大兴土木,“因为山水暴涨,坍塌旧基,遂易向南约百十步许......”,另辟场地重建寺庙。从宣德九秋开工至正统三年春告成,明英宗赐额妙觉禅寺。
妙觉禅寺现存一残碑,为明代成化年间道深和尚撰写。上面记载,黄普院建于金章宗时期,出家的太监就是妙觉禅寺第一代主持尹奉和尚。尹奉圆寂后,第二代主持天端和尚,于金刚石上建寿塔一座,以兹纪念。
弘治十四年,妙觉禅寺又改称明照洞瑞云庵,俗称“皇姑院”。
1941年秋,庙舍被日寇焚毁。
现仍存石凿井眼一口,直径约30厘米,水从山崖石罅中流出,注入井中,井处于遗址正室的中间,多年不竭。

香水院——位于妙高峰山麓,现为法云寺,亦称七王坟
金代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香水院(明代为法云寺),位于现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的妙高峰下。
来到妙高峰山脚,只见山形环抱,南北伸出两条不长的山脉,在山麓下至 今仍有山泉,分为两股,四周叠置假山,山前砌方池一座,清清泉水,从石罅流出,峥琮交响,流入方池。
明代学者袁中道诗曰:“西水浸茶灶,东泉绕饭堂。双流鸣玉雪,滚滚赴黄梁”。此双泉,西者源于三层殿后,经草堂西侧廊庑,流绕而出,东者则出自后山,经菜园入“香积厨”。遍山林木苍翠,银杏十围,远离村舍,地僻幽静。
据《珂雪斋集》云:“法云寺在西山后,远视为一山,近则山山相倚,如笋抱箨,其根为长年雨溜,浇出石骨,每山穷处,即有小峰如笔格,寺枕最高处,近寺 有双泉鸣于左右,过石梁拾级而上,至寺门,内有方池,石桥之间,水沧然沉碧,双泉交会也”。
为何称为“香水院”?
有碑记:二泉皆从石罅中岀汇为洪流,如溅珠渐似悬帛,尝之若帝台之浆,嗅之作旃檀之气,故以香水为名。清宝鋆题诗:“奇绝双流香在水,琴音峡雪胜幽潺。”
又有《帝京景物略》记载“一尊峰刺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西泉出经茶灶,绕中溜;东泉出经饭灶,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已。金章宗设六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存焉。……章宗云,春水秋山,无日不往也”。
从此中看,“香水”来自茶灶和饭灶,那么这个“香”可能是茶香或者饭香。
而东边的泉水,出自后山,经菜园入“香积厨”(即寺院厨房,传说香积佛所盛香饭遍重三千大千世界),再流到前院小石桥下方形莲池当中,又印证了“香水”出于饭灶的这个典故。‘’
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诗人法式善在《寻香水院遗址》诗中道:“石厂三五峙,言是香水院。香水从何来,杏花了不见。闻说辽宫人,夜镫洗残砚。风瀹朱砂泉,春烟微雨变。”
从这首诗看来,“香”似乎是“杏花香”。而直到现在,这个地区也是玉八达杏、白杏等京西名杏的盛产基地。
香水院山上,有清醇亲王奕譞陵墓,又称七王坟。
爱新觉罗·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宣统帝的祖父;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而奕譞其实就是慈禧的妹夫。咸丰帝驾崩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因此慈禧太后重用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訢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历1891年1月1日),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此后,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这个载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
七王坟原有甬道、碑亭、月牙河、石桥、隆恩门及南北朝房、享堂和4座宝顶等。今南朝房和享堂已不存。碑亭内有光绪帝御书神道碑。
墓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分为七层,最下边是七十八级石阶,石阶上是个圆弧型平台,上有古松一棵。拾阶而上,迎面是座琉璃瓦覆顶的碑楼,内为光绪所立龙碑,碑楼后为神桥, 下为月河。过神桥是南北朝房和宫门,进去为享殿遗址。享殿后是个独立小院,内有醇亲王和大福晋合葬墓及另外三位福晋墓。
据说此墓建于奕譞20多岁时,以表达他政治上思退隐身的愿望;而奕譞又自号“退潜主人”,其阳宅又称“退潜别墅”。此处原为宫内太监所捐建的庙宇,因为风水极佳而被奕譞选中。
在园寝的北侧,是七王坟的阳宅退潜别墅。内有八字照壁 一座,以及依山而建的五进院落。阳宅的北部曲径通幽,假山清池,精致静谧。园寝后有山泉一处,泉侧有“一卷永镇”、“漱石枕流”、“云片”等石刻多处,皆为奕譞手书。
关于七王坟,还有一个传说。当年七王坟上有棵白果树,长得非常大。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与慈禧已成水火不容之势,光绪夏天被囚禁在颐和园的玉澜堂,冬季被囚禁在南海的瀛台,可他只要还有一口气,慈禧太后就坐卧不安。那是在醇亲王死后六七年,不知是谁,在太后面前说,醇王府出了皇帝,是由于醇王坟地上有棵白果树,“白”和“王”连起来,不 就是个"皇"字吗?于是,慈禧命人到妙高峰,把白果树砍掉 了。
经过百年沧桑,七王坟早已破败不堪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这里做过坛址。八国联军最终烧了坟两侧的殿堂,其他建筑也多被村人移作他用。
阳宅退潜别墅的房屋保存完整,“文革”中做了五七干校。
后经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部分维修与重建,成为北京地区目前现存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亲王墓园,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金水院——位于阳台山,现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大觉寺的北边阳台山上,从北安河村西上行,经环谷园,登山约有一个小时路程即到。
据史书记载,“金山翠碧幽谷,金水泉冽,至今不衰。”
所以金山寺所在山峰,古时应称“金山”。
古刹建于何时,现已不可考。
从寺中尚遗的两棵银杏树来看,其规模虽然略小于大觉寺中的银杏王,但树龄恐怕也有七八百年了。有人据此推断寺庙可能是金章宗于1190至1208年于西山大兴土木时所建。
所以,有人据此也认为,金章宗所建“西山八大水院”中的金水院就是此地。
明正德年间曾重修此庙。
相传慈禧太后的表妹金仙姑娘,因婚后家中不睦,脱离家庭,削发为尼,隐居于此,并重修此寺,寺亦易名为金仙庵。
当然,也有资料记载,金山寺和金仙庵并不是一回事。
据《妙峰山琐记》载:“金仙庵西南金山寺,旧刹也。寺东向,山泉自龙口喷,溢注于池……”。
又载:“金仙庵茶棚南向,庵外长松荫数庙……”。
又《北京妙峰山纪略》载:“金仙庵茶棚南向,为天津崇修堂茶棚,施送粥茶饅首,补修老北道、中北道……庙外老松蔽日,苍翠欲滴……行人至此多停足小憩……”。
《燕都名山游记》亦载:“金仙庵西南有金山寺,门东向……”。
两者并非同一古刹。金仙庵座北朝南而金山寺座西向东。金仙庵前“老松蔽日,苍翠欲滴”,而金山寺则寺内“南北各有公孙树一……”。
现遗址处除两棵银杏树之外,还有重修金仙庵残碑二块,由清代“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东御史政干徐宪篆”。
金仙庵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
现山上仅存塔坟一座,系清末大风银库总管刘善宝之墓,现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的老人说金山寺有“三绝”,远近闻名。
第一绝为公孙林,公孙树既银杏,说的就是银杏林。
第二绝为玉清殿的关帝爷,关公塑像据说颇为传神,可惜现已荡然无存。
第三绝为金山泉,因寺后山峰名金山而得名,金山泉是北京西山名泉之一,泉水清凉绵甜,沁心脾。
据说,这里的泉水质量非常好,不含水碱,当地人烧水的水壶用了几年一点水碱都没有。泉水的流量据说每天有三十吨左右,每天有来自北京市各个城区的人来此背水。

清水院——位于阳台山南麓,现称大觉寺
金朝建都北京之后,到了金章宗时代,真是个爱好山水的时代;金章宗这个皇帝肯定也是个喜欢游山玩水的异族皇帝。传诵至今的“燕京八景”不仅流传自这个年代,金章宗还在西山修建了八大行宫,称为西山八大水院,较为通行的说法是:
清水院,位于旸台山(今称阳台山)南麓,又称大觉寺;香水院,位于妙高峰山麓,现为法云寺,建有老醇亲王奕缳的坟,奕缳排行老七,故称七王坟;圣水院,位于凤凰岭,现称黄普院;金水院,位于阳台山,现称金山寺;潭水院,位于香山山坡上,现双清别墅位置;泉水院,位于玉泉山麓,现有芙蓉殿。双水院,位于石景山双泉村北;灵水院,位于樱桃沟村北部,现称栖隐寺。
起初,喜好游山玩水、诗词歌赋的金章宗,出于自己出游的方便,也为了更利于欣赏美景,在城里大兴土木,建造了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和东园八苑。
后又在中都西山,选择山势高耸、林木苍翠、流泉飞瀑、地僻幽深的山林间,修建了八大水院,也就是八处园林行宫,为游玩驻跸之所。他从全国各地征召造园大师和工匠,把南方高超的造园艺术与北方山水的自然之美相融合,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寺庙兼有造园的艺术造诣。由此开始了历代统治者在西郊造园之先河。
纵观上述八大景观,它们至少具备两个特点第一,任何一座水院,几乎都是一座佛教的庙宇;第二,这八座庙宇中,几乎都有泉水。
这两个特点说明什么问题呢?
首先,说明这几处皇帝行宫都是在原寺庙基础上增扩建而成。“天下名山寺占尽”,行宫出现,肯定晚于寺庙。金章宗把避暑休闲与修心养性,甚至参禅拜佛紧紧地联系起来。这种对佛的膜拜,虽然与修建北海三海时的独尊道教的倾向不同,但实际上都表明了金朝统治者借助宗教势力巩固自己统治的初衷。
其次,这些寺院与水的紧密结合,同样是他们对宗教崇拜的另一表现。俗语说,有泉水的地方就有寺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山与庙结合,构成了宗教神秘体系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成为金朝统治者尊崇佛道的具体表现。
今天先说说其中的清水院。
在这八大水院中,其规模较大且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可能要算是西山山脉旸台山腰的大觉寺了,也就是原来的清水院。该寺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寺内有龙潭,潭水晶莹澄澈。
其建筑坐西朝东,是北京地区辽代寺庙面东而建传统的典型代表。这是因为,辽、金的统治者都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素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所以,他们修的建筑,大多是坐西朝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不是像中原文化一样,以坐北朝南为正位。
乾隆十二年(1747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也提到“大觉寺者,金清水院故址”。惟以现址保存的一幢题为《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的辽碑中所称,“旸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可见清水院本是辽时之旧称,金章宗不过是承继下来而已。
清水院周围风景优美,树木参天,寺内尤以古木著称。最著名的“银杏王”,系辽代所植,位于无量寿佛殿前北侧,高达30米,树干周长近8米,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在寺内其他地方,还有几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都是从大银杏王的根部滋生出来的,人们叫它“一龙九子树”。
位于寺内南路,四宜堂(又名玉兰院)内的古玉兰树也很有名,高达10米,树干周长1.25米,系乾隆年间所植,树龄也两有两百多年了,可称为北京的“玉兰之最”。相传,这棵玉兰是由该寺的主持迦陵和尚从四川移来的。寺内还有两棵清朝道光年间种植的玉兰,树龄也一百多年了。
“古寺兰香”,是大觉寺的另一特色景观。
此外,寺内还有许多古松。后院藏经院中,有一棵辽代的古松,高达25米,树干周长近3米,其巨冠把树边的舍利塔紧紧抱住,这就是北京的名松“抱塔松”。
属于古柏奇观的还有四宜堂内,辽代的双干桧柏,双干在地上一米处分开,在分叉处竟长出一棵已百年以上的鼠李树,人称“古柏鼠李”。另一棵辽代的古柏,在大杈中生长着一棵3米多高的杨树。据说原来这里长的是蛇葡萄,后来死了,于是又长出了杨树。
寺内还有古槐、婆罗树、橡栗等六十多种树木和奇花异草。“大觉寺七绝”中,树木就占了五绝。寺依旸台,前有莽莽平原,寺东南名城子山,寺西北孤矗一峰,峰峦似鸟头名鹫峰。
清水院的“清水”由寺后部园林中的一龙口内流出,然后分成左、右两条浅沟通过全寺,注入山门人口处的龙池内。因该院依山而建,呈前低后高之势,故泉水前流过程中,遇有悬殊之地时,自然形成小型瀑布,水声哗哗,传之甚远。上有浓阴如盖,下有流水潺潺,可观、可听、可享,倘若盛夏时节来此,凉爽宜人。
自建寺以来的上千年间,纵然建筑兴衰,但泉水不断,这也是寺内多古树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宜堂院中有一口水井,井中长年流水之声不绝,加上院内玉兰树、古柏鼠李等古木,尤显郁郁苍苍,幽静古朴,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灵水院——位于樱桃沟村北部,现为仰山的栖隐寺
在门头沟区妙峰山南,樱桃树村北的仰山上,有金代始建的栖隐禅寺,据专家考证,这就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灵水院”。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仰山去京八十里,……崖壁无有断处,是名仰山岭。……有村焉,是名仰山村。曲折上而北,一峰东南有瀑练下,涧水源也。又上又折,是名仰山。山上栖隐寺,金大定寺也。峰五,亭八,章宗数游,有诗刻石,亡数十年矣。断石三,其一山场榜,上刻大兴府西连山等字。相传药王药上二童子炼药此,今药碾药池存苑草中。宣德间重修之,而学士刘定之记。又莲花峰下有小释迦塔。岁梨花时,山则银色。实时,所苦险僻,市不得致,僧熟梨餐之,干梨糗之,不胜食,以供雀鼠,雀鼠亦不胜也,落而为泥,以粪树,树亦勤花实。”
据史料记载,仰山风景秀丽,如今山上的栖隐禅寺,其原型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金世宗赐寺额为“仰山大栖隐禅寺”。二十年(1180年)世宗敕命重建,并“赐田设会,度僧万人”,使之成为金国皇家寺院。金章宗时,又赐钱造佛殿、佛像和藏经阁。栖隐寺有五峰八亭,曾经“度僧万人”;又有高僧奉命住持,并赏赐庙产。从皇家的重视程度和僧众的数量看,该寺级别和规模都不小。
而据传,在更早的唐代末年,中国佛教禅宗的一脉沩仰宗,北传幽州,沩仰宗的弟子在西山创建仰山院。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寺院《铸铜碑》称寺名为“幽州幽都县仰山院”。这也许是栖隐禅寺更早的渊源吧。
喜欢大兴土木的金章宗更是将其作为游山玩水、参禅礼佛的胜地。
栖隐寺内泉水干冽清澈,得禅寺之灵气,为京西名泉,故名灵泉,“灵水院”一名应源于此。
其中的所谓“五峰八亭”的说法,颇有争论。根据明翰林院学士刘定之《重修仰山栖隐寺碑记》:“京师之西,连山苍翠,蟠亘霄汉,所谓西山是也。仰山乃其支垄,而蜿蜒起伏,特为雄胜。所止之处,外固中宽,栖隐寺据之,创始于金时。金之诸王屡尝临幸,有章宗所题诗在焉。……今其遗迹犹可指数者,五峰八亭,北曰级级峰,言高峻也,有佛舍利塔在其绝顶。西曰锦绣峰,言艳丽也。锦绣峰之外有水自西折而南,又折而东,水外正南为笔架峰,自寺望之,屹然三尖,与寺门对出乎层青叠碧之表。寺东曰独秀峰,西曰莲花峰,是为五峰。金主之幸寺也,群臣从之。与寺东山口有接官亭,又至于寺东有回香亭,又至于寺门,双亭对峙,东为洗面亭,西为具服亭,盖将由此以入谒于佛也。寺之正北有列宿亭,列宿之东北有龙王亭,亭下水一泓,清而甘,南流入于方井。龙王之东北有梨园亭,寺之西北有招凉亭。招凉、梨园皆最上,在级级峰左右。是为八亭,皆金主所尝至也。”
而《长安客话》则云:“仰山峰峦拱秀,中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微、紫盖、妙高、紫微。”
不管“五峰八亭”到底叫什么,仰山虽然距离北京城区较远,但也是金章宗流连忘返的风景之一,就说明了其风景之迷人,以及禅寺之重要。
据刘定之《重建仰山栖隐寺碑记》记载寺院面积达一万平方米,而环寺之地若千里,非常之宏大。如今的栖隐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行了一定规模的重建工作,形成了门楼、山门、前殿(含正殿及东西侧偏殿)、后殿、塔林等诸大部分。
栖隐寺西北原有金、元僧塔数十座,今仅存三座砖塔,其中较小的砖塔残损严重,两座较大的塔基本完好。在两座大塔中,一座为覆钵体密檐式,另一座为密檐式。覆钵体密檐塔建在石制平台上,塔座为六角形砖砌须弥座,塔座上为覆钵体塔身。

双水院——位于石景山双泉村北,又称香盘院,现为双泉寺
金代金章宗所建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有双水院,《日下旧闻考》有记载:
“双泉山旧有双泉寺,明成化间改名香盘寺。寺内明碑一,无撰人姓名,嘉靖元年立。双泉在今寺右,左侧塔一,高约七丈余。距寺数百武为双泉桥,明翰林院修纂云间钱福撰记,弘治七年立。黑龙湾在黑石头村西二里,以石色黑,故名。明人香盘禅寺碑略:都城西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至明成化五年十月,赐名香盘禅林。宣德二年十二月,奉旨与院。嘉靖元年,葺而新之。”
由此看来,“双水院”名字源自“双泉”,包括其中的双泉山、双泉寺和双泉桥。
而双泉寺也是名气很大的禅林,据说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顺天府志》记载:“双泉山,山在城西四十里许。按重修碑记云:山有二泉,唐时古道场也。”
明成化五年(1469)十月,重修双泉寺,宪宗赐额香盘寺。半个世纪之后,即嘉靖元年(1522),重修盘香寺,恢复了双泉寺的寺名。
文中所说的明宣宗二年十二月“奉旨与院”,指的是明朝宣宗年间国师弘善妙智当年奉旨住持双泉寺,而双泉寺成为统领全国释教的皇家寺庙。国师圆寂后葬于双泉寺山坡上,建立塔院,这表明,双泉寺的地位在明朝相当重要。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副总管刘印诚,为方便慈禧到妙峰山进香,重修了通往妙峰山的香道。双泉寺是京城通往妙峰山的必由之路,刘印诚趁此机会,将弘善妙智国师塔院改为自己的别墅,仍以“双泉寺”称之。
这个双水院如今位于石景山区天泰山景区双泉寺村,双泉寺就在村北。
然而,据说金章宗避暑的双泉寺并不在现址,而是在现在双泉寺的西部;现在的双泉寺是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后的格局。
1949年解放后,双泉寺已经残破不堪,前院已不完整,二道门影壁也被拆除,只有东西配殿尚属完整。尚余石佛像两尊。还有清碑两通,其一日久风化,字已经不可考;另一就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
近年来,双泉寺经过大修,已经修葺一新。而且发现了双泉寺两块乾隆年间石碑,现在分别镶嵌在双泉寺后大殿东廊壁和山门殿东山墙上,两通石碑均是乾隆非常宠爱的外孙子丰伸济伦所书写。令人奇怪的是,两块石碑几乎一样,只是提及当时寺庙住持法号时有所不同,一为“任起”,一为“仁起”。今人推测,其中一块可能是刻错了的废碑。碑文如下: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有京西双泉寺住持仁起(任起),兹因大殿湛漏,佛像雨洒,僧人募化。余想:我佛萻萨万灵万感普照宇宙,今殿像糟污人心不忍,余情愿一力成修,重建大殿装塑金身,略尽好善之诚耶。
恕堂 丰伸济伦敬书
在寺庙附近,还有一个始建于金代的“万善桥”,原称“双泉桥”,是一座小石桥,后经各代不断扩建成为如今规模。据说,这就是当年为金章宗来双泉寺避暑而专门修建的。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曾为此桥立一碑。清朝光绪年间,修葺双泉寺时,也曾加以扩建,改名为“万善桥”。

潭水院——位于香山山坡上,现为香山公园香山寺的双清别墅
香山为小西山之中峰,亦名香炉峰。
此地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建成规模宏丽的皇家苑囿,赐名“静宜园”。
香山寺位于园内南部,创始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又名永安寺,亦名甘露寺,元、明两代均曾重修,经乾隆年再重修,以山为寺名,称香山寺。
庙宇依山而建,由前到后,层层递增,正中一条石台阶串着五座大殿,大殿两旁还有其他许多建筑。
金章宗生前常游香山寺,文献中有记载的就达七次之多,留下了许多故事。
有一天,金章宗晚宿香山行宫,梦中见泉水涌流而出,天明,立即降旨掘地,果在不远处掘得泉水两股,取名梦感泉。
金章宗曾题镌“双井”二字刻石。到清代,乾隆手书“双清”二字,镌刻摩崖,为静宜园二十八景松坞云庄景区。
还有一段护驾松的故事。
一天,金章宗游性大发,边走边说,不留神失足下跌,险些滚落山谷,多亏中间有一棵大松树把他拦住,才避免了一场灾祸。
金章宗感其救驾之恩,赐名“护驾松”。
香山寺前,原有一座高台,金章宗常于台上拜祭星辰,取名祭星台。
与金章宗有关的,还有他曾与人下棋之处,曰棋盘石,等等。
与金章宗性格极其相似的乾隆皇帝,对香山寺也格外喜爱。
他除了重修、扩建了香山寺,并常居于此之外,还曾在此举办过两次三班九老宴,传为佳话。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六年,为庆祝皇太后七十生日,三班共请了在朝王公大臣、武将人员和致仕诸臣各九人。
第二次在乾隆三十六年,为庆祝皇太后八十生日,规模同上。
这不仅对朝臣们是一种格外的恩宠,同时也使他们有幸巡游静宜园,领略皇家园林的壮丽气派。
事后许多人作诗、作画纪念。
香山寺台阶下原有一座莲香池,内种五色香莲逾万株。
每到盛夏,芬芳数里,翠盖亭亭,风送清香,景色迷人。
此寺于鸦片战争中被帝国主义侵略军焚毁。
院中仅存殿前大石屏一座,中刊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屏背镌刻乾隆御笔、燃灯石佛、观音、普贤诸像和赞语。两边石柱上刻有乾隆题联。
另有一座方形石碑,用满、蒙、汉、梵四体书写《娑罗树歌》,系乾隆手迹。
原有的娑罗树和听法松都已不存。

泉水院——位于玉泉山麓,现为芙蓉殿
颐和园是我们熟知的清朝皇家园林,景色丰富秀丽;而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往西望去,会看到著名的玉泉山和矗立在上面的标志性景观“玉峰塔”,——它们无疑也是颐和园这座重要园林的著名借景之一。
玉泉山位于西山东麓,从东边观望,只见六峰连缀、逶迤南北、层峦叠嶂,令人神往。
据说这里“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且“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玉泉山因此得名。
山上泉水入口甘甜,更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称;“玉泉趵突”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山上建筑依势而建,有香岩寺、芙蓉殿等古迹。居中的是仿镇江金山塔而建的九层八方琉璃砖“玉峰塔”;“玉峰塔”与北侧峰顶的妙高塔相呼应,成为颐和园借景。
芙蓉殿,又称芙蓉阁或芙蓉宫,据史籍记载是金章宗留下的避暑行宫,现仅存遗址,有古银杏长势良好。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此处应是金章宗西山八大行宫之一“泉水院”。
关于金章宗营建并驾临泉水院,古籍也多有记载。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山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天府广记》记载:“金章宗西山八院为游宴之所,……玉泉山有芙蓉殿基存,……玉泉山在京西二十余里,山顶悬崖旧刻玉泉二字,水自石罅中出,鸣如杂佩。金章宗行宫芙蓉殿之故址也。”
据说,辽代以前,这里只不过是高粱河畔的一座小山包。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后,在这里盖起了金山行宫。金章宗又把玉泉各水引至金山脚下,取名金水池。如今,泉水附近还有乾隆御笔“玉泉趵突”和“天下第一泉”大字碑,及由大臣汪由敦所书乾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全文碑。
而就史料记载,自金代以来,这一景一直叫“玉泉垂虹”,可见在金代,泉水的水量喷涌之巨、高度落差之大,已非乾隆年间可比;于是,附庸风雅的乾隆爷移花接木,借山东趵突泉之名来装点此处,颇有“山寨”之感。
据说,芙蓉殿建在主泉趵突南岸的山坡上,下有观音洞,纵深两丈,内供观音像。金章宗常到洞内避暑乘凉,当年的玉泉围绕芙蓉殿缓缓流动,注入玉泉山南面园中的玉泉湖。因此,当年此处景题为“芙蓉晴照”。
据《金史·章宗纪》,“明昌元年八月幸玉泉山,六年四月幸玉泉山,七年五月幸玉泉山”,如此等等,金章宗对泉水院的偏爱可见一斑。
之后,历代帝王将此处作为了避暑胜地,一座座行宫殿宇绕山而建。到了清代,这里已是颇具规模的皇家行宫御苑了。
清康熙皇帝也慧眼识珠,他下旨将泉水院在前朝的旧有基础上加以修葺,赐名为“静明园”,这就是之后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点评

谢谢山后老刘领队提供详细历史资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3 11: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1:49: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山后老刘领队提供详细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1:5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白子 于 2019-12-13 11:53 编辑
山后老刘 发表于 2019-12-13 09:31
西山八大水院:(来自度娘)

圣水院——位于凤凰岭,现称黄普院

谢谢山后老刘领队提供详细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9-12-13 16:44:55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走D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7:24:47 | 只看该作者
注意:根据帕拉丁的最新探路成果,明天西山水院活动的A、B队轨迹已修正上传,请参加活动的同学下载更新。

A队:http://www.foooooot.com/trip/3183236/
B队:http://www.foooooot.com/trip/3183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