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蛇类普及篇
北京大部分丘陵地区及1200米以下山地多分布野鸡脖子,它们的毒性关系如下
一、剧毒蛇:
1、短尾蝮(土球子、草上飞);
2、乌苏里蝮
3,中介蝮
4尖吻蝮(五步蛇);注:有人说北京此蛇北京地区有,就当它有吧!
5银环蛇;注:有人说北京地区有此蛇,就当它有吧!后两种分明是南方蛇种我先不给大家列上了
二、有毒蛇:毒性不是那样致命和强烈,
1、虎斑颈槽蛇(野鸡脖子);
2、赤练蛇(火赤链);
3、红脖颈槽蛇;
4、颈棱蛇(伪蝮蛇);注:有人说北京此蛇北京地区有,就当它有吧!
三、无毒蛇:
1、黄脊游蛇(白酱杆);
2、白条锦蛇(黄长虫、枕纹锦蛇);
3、团花锦蛇(黑镶锦蛇);
4、玉斑锦蛇(美女蛇);
5、红点锦蛇(水长虫、水蛇、三线蛇);
6、乌梢蛇(黑松、臭松);
7、王锦蛇(黄松);
8、双斑锦蛇;
9黑眉锦蛇;
10赤峰锦蛇(蓝颈锦蛇、黑乌虫)
夏天至北京地区蛇类最近也有很多被好友看到并摄下图,个别是危险的,请大家看到留意,当然不要伤害它们,我国近年因为广东等南方吃野生动物的恶习已经有26多种蛇类从我国灭绝,还有些是我国独有种类。
我转了一篇比较好的北京蛇类专题文章给大家普及用,北京地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隶属古北界的我国华北区。爬行动物种类贫乏,数量稀少,北京地区目前已知蛇类2科10属15种 毒蛇3种:
哈里斯蝮(中介蝮)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蝰科
中文属名:蝮属
中文俗名:地扁蛇、七寸蛇
拉丁文名:Gloydius intermedius
英文名:Pallas' pit vip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trauch,1868
物种信息:全长雄性500+90mm,雌性530+70mm。背面砂黄色,具两行深褐色圆斑,左右圆斑往往并合,其间的砂黄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横纹;眼后黑眉较宽,其上缘镶黄白色边。上唇浅褐色主要占上唇鳞。鼻间鳞两外侧尖细而微弯向后;中段背鳞23-25行;腹鳞+尾下鳞187-229,平均207。有颊窝,有管牙。国内分布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在新疆栖居于海拔900~1650m低山多石缝和灌丛地方,夏秋季早上及午后在草场活动捕食,中午炎热则隐蔽于石山洞穴或灌木丛下鼠洞中,阴凉天气整天在外活动。9月中逐渐往背风向阳地方转移,10月底或11月初进入冬眠。以蜥蜴或鼠为食物。卵胎生,8月产仔2~5条,初生仔蛇全长200mm左右。在甘肃栖居于620~2400m平原、丘陵、高山的麦田、路旁、石堆、坟地及村舍附近,除蜥蜴外,也见吃鱼、蛙、鸟及其他蛇类。在青海,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草地或乱石堆,主吃鼠类,也吃蜥蜴及鸟,垂直分布可达4000m。
短尾蝮
外形特征
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
分布范围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别名
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短尾蝮[定名人及年代](Stejneger) ,1907。 [海拔上限]1100m。
生活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 mm。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 100 m。[估计数量] 数量多,无确切统计。 [海拔上限]1100m。
饲养
蝮蛇新陈代谢缓慢,饱食后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要供给饮水。蝮蛇消化食物快慢,受到温度和注入的毒液有关,25℃直接吞食泥鳅(泥鳅先经杀死)或老鼠需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用毒牙咬死泥鳅再吞食经过4天消化完毕,并排出粪便。饲养箱单条集养,可以直接投喂白老鼠、泥鳅。如果怕老鼠凶猛而咬伤蛇,可以喂刚杀死的老鼠,然后用夹夹住在蛇面前晃动,让蛇咬噬并注入毒液,用这种方法多次喂食后,蛇能产生条件反射,完全习惯人工驯养。短尾蝮生性敏感,略带神经质,而且毒性强烈,对有热量和活动的物体极度敏感,甚至不加警告就扑咬,如要打扫蛇箱卫生,需要用蛇钩钩起毒蛇放置在另一个箱里才去打扫,不能直接徒手捕捉。 [驯养繁殖状况] 不详。
致危因素及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近年来,我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现有保护措施] 无。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建议将所有蝮蛇都列为重点保护动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限制地开发利用。 [注:有资料认为此种为日本蝮短尾亚种(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
乌苏里蝮
学名:Gloydius ussuriensis
英名:Ussuri Mamushi
科名:蝮蛇亚科(Crotalinae)
分布: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等。
生态习性: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从林边缘、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吃鼠、蛙及鱼,偶尔也吃蜥蜴及其他蛇类。卵胎生,9月间产2~10条幼蛇,初生幼蛇全长17~21公分。 形态特征:小型毒蛇,雄性全长 50~66 公分,雌性 51~63 公分。背面暗褐、棕褐或红褐色,有两行边缘黑色、中心色浅、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交错,在背中线彼此相接或几乎相接;眼后黑色眉纹较宽,上缘平直镶白边,下缘略呈波纹不镶白边;尾尖色不浅淡,舌粉红色。鼻间鳞外侧尖细微向后弯。背鳞中段 21 行;腹鳞+尾下鳞 188~213,平均约 200。有一对颊窝,有前管牙。 ※保育状态:目前已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
黄脊游蛇
黄脊遊蛇游蛇科游蛇亚科
学名 Coluber spinalis (Peters)
别名白酱杆
全长800毫米左右,体较细长。背面绛红色,背脊正中有一条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其前端起于额鳞,后端通达尾未;体侧由于鳞片边缘色黑,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腹面淡黄色。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带,河流附近,早地沙荒或林区都可发现,胆小,易惊吓,行动非常敏捷。平原地区四月上旬就开始出蛰。晴天活动,雨后出来较多;吃蜥蜴,饥饿时也食蜥蜴卵、蛇卵和其它幼蛇。卵生,无毒。 [2,3]
北方较常见的一种无毒蛇,在北京地区各郊区县都有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东南部平原的温榆河、潮百河流域还很常见,但近来已不多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
赤链蛇
拉丁学名:Din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
别名和地方名:火赤链、红四十八节、红长虫、红斑蛇、红花子、燥地火链、红百节蛇、血三更、链子蛇。
分类:赤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是游蛇科 Colubridae 游蛇亚科 Colubrinae 链蛇属 Dinodon 蛇类。
主要分布:赤练蛇在国内分布很广。国内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日本(其中Dinodon rufozonatus walli是日本特有品种)。
形态特征:体长可达1—1.8米。头较宽扁呈明显三角形,头部黑色,头部鳞缘呈红色,体背均匀布满红黑相问的规则横纹,体两侧为散状黑斑纹,腹鳞外侧有黑褐斑,尾较短细。
毒性:后毒牙类毒蛇,该蛇毒液含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素(毒液对冷血动物作用较强),但咬伤症状较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员伤亡的具体报道。
生活习性: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山区少见,城市周边的郊区办郊区以及城里的花园等地都有)。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躲藏在墙缝、石头、洞穴中,遇到敌害时,先将头部深深埋于体下,摇动尾巴警告,如警告敌害无效,会弯成S型会发起攻击,野生个体较凶猛,一旦被抓住会乱咬,尤其喜欢咬软的东西,有咬人不放的习性。
食性:以蟾蜍、青蛙、蜥蜴、鱼类、老鼠、蛇(甚至同类)、鸟、动物尸体为食。
繁殖:卵生,7~8月产卵,每产7—15枚。
赤峰锦蛇
中文正名:赤峰锦蛇 拉丁学名:Elaphe anomala 命名:Boulenger, 1916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爬行纲 REPTILIA =>有鳞目 SQUAMATA =>蛇亚目 SERPENTES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游蛇科 Colubridae =>锦蛇属 Elaphe => 赤峰锦蛇 Elaphe anomala 下属分类:无 该蛇原系棕黑锦蛇非模亚种,后经季达明十几年的深入研究,认为应将亚种上升为种,并定名为赤峰锦蛇. 中文俗名:乌松、黑松、虎尾蛇 英文俗名:Korean rat-snake 地理分布: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 赤峰锦蛇在我国分布远较棕黑锦蛇广;为辽宁广布种,但数量上不多. 保护等级: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此物种相关介绍资料如下: 识别特征:全长2m左右。背面黄褐色或棕色,体后段至尾部有21~25个约占2~4枚鳞宽的横斑,前后两横斑相距4~6枚鳞;腹面灰白色,没有黑斑或有不明显的黑斑。背鳞23-23-19行,除最外两行平滑外,余均具强棱;腹鳞203~225;肛鳞二分;尾下鳞54~75对。 生物学: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林边、田园、水域附近,亦可进入人住宅。以鼠类为食,亦吃鸟及鸟蛋。7~8月产卵6~17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初孵仔蛇全长300mm左右,重13~19g。 保护措施:辽宁与安徽省均将其列入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锦蛇属蛇种主要以小型兽类为食物,在人类居住区或耕作区活动的锦蛇则主要捕食啮齿动物如鼠类,对消灭有害动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锦蛇类大多色彩艳丽,适于观赏,加以部分种类个体较大,往往大量被捕杀。因此建议将锦蛇类都列为保护动物。防止滥捕乱杀。
双斑锦蛇
英文俗名: Twin-spotted rat-snake 分类地位:有鳞目 Squamata 蛇亚目 Serpentiformes 游蛇科 Colubridae 锦蛇属 Elaphe 地理分布: 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 保护等级: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体长700--1200毫米。背灰褐色,有深色哑铃状的横斑纹,体测的斑纹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成对的黑色纹,眼后又一黑带直到口角。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卵生。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 性情温顺,野生的拿到手里一分钟后不再攻击人类(你偏要用力折磨它除外)多好脾气的动物!!!!
注意好友们可知为啥叫锦蛇因为这个属的蛇类另一方面,锦蛇类大多色彩艳丽,适于观赏,加以部分种类个体较大,往往大量被捕杀。因此建议将锦蛇类都列为保护动物。防止滥捕乱杀;
王锦蛇
中文学名:王锦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游蛇科 中文属名:锦蛇属 中文俗名:臭王蛇、黄颌蛇、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棱鳞锦蛇(福建)、菜花蛇(江苏)、王字头(贵州)、松花蛇(贵州、湖北、四川)、臭青松(台湾)、菜花蛇(浙江)、臭黄颔 拉丁文名:Elaphe carinata 英文名:Stink rat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nther,1858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识别特征: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肛鳞二分。
分布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围:300~2300m。
繁殖方式:卵生。
保护措施:限制捕捉收购。
品种简介
王锦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大都以养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 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上树。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食物缺乏时,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须保证其食饵的充足、多样化,这也是人工养殖王锦蛇必须单养,不能与其它无毒蛇类混合养殖的主要原因。王锦蛇肛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手握蛇体后要用生姜片擦洗或用香味浓郁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估计数量:野生状态数量次于黑眉锦蛇,仍为普通种。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适当控制滥捕和收购。
此蛇特点
半成体王锦蛇,身体后半部仍是幼体的绿色.捕杀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显的霸占主义;当遇见眼镜蛇时,会采取攻击,两蛇打斗激烈;是神经质的蛇类,攻击猛烈,绞杀能力强.遇到天敌时,不轻易放弃反抗.是大多蛇类害怕的品种. 其唾液可时小型动物死亡,伤口会有肿胀,疼痛感明显.对食物的选择比较挑剔,对于鱼之类的不大感兴趣.喜食蜥蜴、老鼠、青蛙。
团花锦蛇
团花锦蛇
学名Elaphe davidi (Sauvage) 别名黑镶锦蛇 体粗圆,长900毫未左右。体背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三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似团花,中央的一行斑纹大小为两侧斑纹的两倍以上。有一条不明显背中央线连接于大斑纹间。 生活于山区近水河谷地带,性暴躁,受惊时头呈三角形,常被误认为毒蛇,是较稀有的一种无毒蛇,捕食蜥蜴、鼠类和鸟卵;卵生。(2-3,6-9) 分布于我国北方省区,数量很少,北京地区亦很少见,只在怀柔云蒙山区、延庆松山等西北部山区有零星发现。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别名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较温顺,行动较迟缓。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其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
物种简介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游蛇科 中文属名:锦蛇属 中文俗名:黑斑蛇、麻蛇、枕纹锦蛇 拉丁文名:Elaphe dione 英文名:Dione rat-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3
外形特征
头略呈椭圆形,体尾较细长,全长1米左右。吻鳞略呈五边形,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成对,宽大于长,其和工只及前额鳞的一半;前额鳞一对近方形;额鳞单枚成盾形,瓣缘略宽于后缘,长度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一对,较额鳞要长。 鼻孔大,呈贺形,开口于大小几相等的前后鼻鳞间;颊鳞1枚,长大于高;眶前鳞2枚,少数为1或3枚,不与额鳞相切;眶上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或4)枚。上唇鳞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鳞10-11对,第一对在颏鳞后方相切,前5对切前颏片。 背鳞在多为25行,少数23行;中段25行,少数23,个别27行;肛前段19行,个别17行;整个背鳞有9行具弱棱。腹鳞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鳞性63-69对,雄性54-60对。肛鳞对分。背面苍灰、灰棕或棕黄色。 头顶有黑褐色斑纹三条: 最前一条较细或不明显,横过鼻间鳞经颊鳞、眶前鳞达眼;第二条弱宽,横越前额鳞斜向后经眶前鳞上角至眼与前一条相会合,眼为粗大黑纹斜达口角;第三条最宽,横于额鳞分别沿左右眶上鳞、顶鳞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钟形”两侧联结,即成一特殊的枕纹。头顶诸斑纹在幼蛇时尤为显著。 躯尾背面具三条浅色纵纹;正背中一条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宽约1-2枚鳞列)隔断,两侧的二条较宽。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斑点粗大,且断续缀连如链;有的个体腹两侧尚散有棕红色小斑点。
基本信息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草原,栖于田野、坟堆、草坡、林区、河边及近旁,也常见于菜园、农家的鸡窝、畜圈附近,有时为捕食鼠类进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来活动。北方地区十月上旬开始入蛰,次年四月下旬出蜇。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卵生,于7月至8月间产卵于深穴或石缝内,每次产卵10(6-15)个左右,卵壳柔韧,乳白色,卵每枚约28-45*15-25毫米。 分布范围 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新疆 食性 捕食壁虎、蜥蜴、鼠类、小鸟和鸟卵。幼体亦吞食昆虫。
物种价值
研究价值 白条锦蛇虽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蛇,但它的体色变化还是很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