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耻辱,方正的夭折——哈尔滨市市经济研究所;旅游及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高振凌
如果不是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日本访问期间在日本国会提及日本战争遗孤为方正养父母在“中日友好园林”树立“养父母碑”,方正这座人口区区数十万的小县城可能永远也不会进入公共媒体视野。如果不是时任日本驻华全权大使宫本雄二旋即来到方正,参观“中日友好园林”内的“日本人公墓”,随后日本政府又对“日本人公墓”拨款修复,可能围绕方正的中日外交博弈并不能形成基本的博弈面。
“日本人公墓”和“养父母之墓”同在一园——中日友好园林,但呈现在中日双方政治家视角中,其解读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断面。
温总理对于方正的描述是这样的“中日邦交正常后,中国政府为这些遗孤寻亲提供了极大之帮助。至今已有2513名日本遗孤返日定居。他们当中许多人回国后,自发成立了诸如“中国养父母谢恩会”等民间团体,并在中国捐建了养父母公墓和“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其中一个碑文这样写道:“我们对中国养父母之人道精神和慈爱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不忘……”。温总理对于方正连同葫芦岛之大遣返是这样看待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之殷切期盼。”
宫本雄二在温总理发表演讲后,火速赶往方正考察,在视察过方正后,旋即发表讲话。他提及了战争遗孤问题,也谈到了方正。他说道:“日本有个年轻的女孩子,三十几岁,是日本孤儿的女儿,写的一本书《我的父亲是在中国的孤儿》写的很好,写的是她的父亲很少说话,对在中国的经历很少说话,但是平常却用中国话通电话,和中国的养父母通电话,孩子小时,不懂汉语,大学后,开始关心,是怎么回事。后来,到长春上大学,吉林大学留学,放假时查资料,查父亲的朋友和亲戚,知道了那段历史,后来汉语越来越好,沟通的越来越多,了解到很多事情,回去后开始和她父亲谈,把历史写下来,把自己的感想和对今后的展望都写了下来。日本的很多报纸都介绍了这本书,我相信更多的日本人开始关心过去的那段历史了。温总理在访问时说,战争刚结束,中国人民对战争的仇恨最长的时候,中国人民这么(怎么)对待日本人民,也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温总理)在日本国会提到这件事情,希望更多的中国朋友也了解那段中国的老前辈所作的事情,我相信,温总理用意不仅是向日本群众,也是向中国群众。”
战争遗孤作为中日共同的孩子,其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纠结的情愫,其复杂的个人命运,反应在中日国家博弈层面,已经不独属于自己。正如方正县,若非温家宝总理和宫本雄二大使的关注,一个县的历史不可能生成如此全民关注的效应。
此番的所谓立碑事件,一开始就定义在“县域政府为招商引资所进行的媚日行为”。一开始就将“开拓团”“开拓团逝者碑”被与“抗联烈士”“抗联遗址”作了同等对接。时至今日,经由《南方都市报》冯翔的渲染,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二元平等视角已经将方正的县级政府,包括关注方正的中日友好团体、个人至于了极其尴尬、危险的局面。记者的眼中,方正的历史资源和外交意义是悬置的,方正倡导的“中日友好,时代和平”之理性精神被记者一再曲解。
“开拓团逝者碑”正反两面,实际上是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录》,全文如下: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开拓团民15000余人集结方正,欲取道回国。因饥寒流疾,有5000余人殁于荒郊野外,简而掩埋。其间历经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196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建设‘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将尸骨埋于墓中。1984年,‘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迁移至此。墓中亡者多无姓名,经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将墓中亡者姓名刻录,一为告之日本后人,其先人长眠于此,勿以忘之;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乃人性之根本;三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
第二部分是:《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全文如下:1945年秋冬之际,日本开拓团民罹受战败之困,撤离方正,多有幼童弃于此处,沦为遗孤,其羸弱之体难抵极寒露宿之势。方正父老不以其帝国之后而默然,而已炎黄传承之礼拯救其于水火。经年累月,含辛茹苦,胜弱己出,穷已所能抚其成长,并忍生离之痛送其回扶桑故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有遗孤远藤勇建立中国养父母之墓。以彰养育之恩,天地难酬之情。为彰表养父母之功,尽显其不计怨恨之德,故将养父母名字刻录其上,流芳于世,以育后人。
研读碑文,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日本开拓团逝者碑》与媒体报道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它仅仅对周恩来总理为开拓团死难者立“日本人公墓”的延续,是为日本人公墓和养父母之墓的附属修缮物罢了。几位义士所涂红漆的碑,实际上也是“养父母之碑”的墓志铭,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人公墓、养父母之墓。日本开团名逝者碑同在省级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日友好园林。他们砸的实际上是文保单位内的公物!这些都是被记者刻意忽视的重要的视角。不仅如此,在中方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不要说碑文,就是同在一个“中日友好园林”的“养父母之墓”也从未出现过。“养父母之墓”体现的是“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以及对于中国人民的以德报怨精神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去报道“养父母之墓”?为什么不报“日本人公墓”?可以报到五个网友去方正砸碑,为什么不砸“日本人公墓”?“开拓团逝者碑”从属于“日本人公墓”的基础设施,这笔所谓70万的修缮费中很大一部分是外交部的批款,这次逝者的名字都是由曾经受过中国人恩惠的“战争孤儿”提供的,里面都是这些曾经做了20余年中国人,至今还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人”的“亲生父母”!
为“日本人公墓”中不幸罹难的日本妇孺安上了名字的简单行为,在记者的一再曲解和误读中,被过分生硬地与“县域经济”、“狗官”、“汉奸”这样的词汇安置在了一起。五名网友闯入一级文保单位,手持器械的行为也被与“当地警察严密封锁”作了巧妙的勾连。
媒体引用了《方正侨乡十二五规划》这份未经人大通过的文件草稿,其中很明确的规定了“抗联遗址与日本人公墓同为方正历史的组成部分”,要“将抗联遗址以及开拓团残害中国人的遗址进行大规模修缮”完整反映日本侵华史;要将“养父母之墓”体现的“以德报怨”精神,通过修葺“养父母博物馆”做进一步放大。放大日本人民以及中国人民到战争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伤害。试问记者,您对于这段文字为何没有报道?方正侨乡规划本来就是将原真性复原“抗联文化”与“开拓团文化”作为同等视角,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开展的的完整旅游规划,你为何能将其简单视为“对日招商引资规划”?
国家对于抗联遗孤的关照,以及对于抗联遗址的投入欠缺,是事实。但是此番如果完整地实施了《方正侨乡规划》,增加新景点滞后,原本可以与养父母收留日本战争遗孤、日本政府抛弃本国居民、开拓团残害中国人民等历史史实一同展现。“开拓团”和“抗联”何时对立过?
当年日本政府将自己的平民或强行或鼓动让其来到东北,1945年却又将自己的平民遗弃在东北,后来又一再“销毁户籍”让这些战争遗孤即便回到日本也做了 “活死人”,是中国人民收养了这些不幸的日本孩子,替日本政府完成了本应日本政府应履行的职责。试问,方正为逝者立碑,究竟是中国人的耻辱,还是日本人的耻辱?
我们的媒体已经丧失了基本的操守,方正立碑事件本应从更加理性的角度进行报道,但是此番大动干戈之后,试问面对如此多的误读和谩骂,县域政府还如何像中日政治家期望的那样,放大中日共识,为中日友好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