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七七~ 于 2011-9-14 10:05 编辑
体验者简介 性 别:男 绿 野 ID:行影不离 身 高:170厘米 体 重:62公斤 户外经历:10年以上 爱 好:徒步、登山、骑行 体验产品:泰尼卡多功能轻装徒步鞋 42码(Cyclone III Mid GTX MS 112243 00011) 体验时间:2011年7月25日至7月31日 体验过程: 本以为是鞋子是低腰的,但拿到发现是高腰,不禁窃喜“如我所愿”。由于经常会“不走寻常路”,所以对高腰的鞋子很是钟爱。曾经有过下坡时失控,右脚腕急速内折,但因穿了高腰的鞋子而幸免于难的亲身体会,所以我相信:高帮可以有效保护脚踝脚腕。 外部包装
躺着的“孩子”
侧面图1
侧面图2
侧面图3
正面
![]()
鞋子的后跟--三种不同颜色的材料,用手可以感觉到硬度的不同:黑色最硬,红色和灰色较软(应该硬度不同,但通过手感不易分辨)
![]()
鞋底:底面的两种颜色硬度也不相同:黑色较灰色要稍软一些。掌心因受力较大,如果踩上锐物或硬物,较硬的鞋底可以让脚降低伤害或不受伤害;而周围相对较软的黑色,可以有效缓冲震动并保证舒适感。
![]()
鞋垫图1
![]()
鞋垫图2:穿着过程种,没有打滑的感觉。透气性较好,不闷脚。不太明白:前方内侧的锯齿状处理是什么作用?
![]()
鞋舌:一体设计,可以有效阻止沙子等异物进入鞋内。
![]()
鞋内图1
![]()
鞋内图2:排线整齐,过渡平缓。
实测
舒适性。高腰鞋普便存在的问题是穿脱不便,本人又不喜欢解鞋带(我想很多户外爱好者都有这个爱好)而这双鞋子在实际穿着中,却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只要调整好鞋带的松紧后,在脱鞋时,只要将靠近上方的最后一层鞋带从挂钩上拉下来,再轻轻一撑,脚就很容易从鞋中拿出来;在穿鞋时,用相反的顺序,也很会很容易将鞋子穿回去,而不用担心松紧发生变化。 活动不便也是高腰鞋子常见的问题之一,有人形容,一旦系紧了鞋带,上厕所都蹲不下去。但泰尼卡的这双鞋子把高腰后面设计成了了U形的,这样一来,在不失去对脚腕保护的同时,给了脚腕最大的自由度。经本人测试:将脚尖垂上地面60~70度左右时,不会对脚腱产生影响。 这双鞋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弹性极佳!多层不同硬度鞋底的设计,有效缓冲了运动时地面传导给身体的冲击,走路或跑动时,可以清晰感觉到鞋底的弹性,即使走很久的路,也不会觉得脚累。 在砂石路上,没有硌脚的感觉。
通过雨后的木桥
透气性。穿好鞋子系好鞋带后,整个脚包裹在鞋内,加上运动,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汗液,如果热量不能有效传导出来,就会让脚闷热难受,同时增加水肿、起泡的可能性。本人也曾有因穿溯溪鞋而把脚底闷出脚泡的经历(溯溪鞋四周全是孔,但透气性真的很差)。穿泰尼卡徒步鞋时,气温约32度以上,脚内感觉温度稍高,但是没有闷热和潮湿的感觉。(虽然本是不是汗脚,但是如果穿了不透气的鞋子,还是有潮湿的感觉) 防水性:7月30日去延庆松山,出门的时候是下雨的,进山后很多路段要涉水而过,实验证明,泰尼卡的防水性能极佳,在累计长达三个小时左右的浸水过程后,全天也没有感觉到鞋内有潮湿感,充分说明GTX的防水性能是经得起考验的。 鞋子上水后的效果—水珠一抖即落
鞋子浸入水中后再拿出,鞋面上几乎没有水迹。
穿越溪水1
穿越溪水2
涉水三小时后,鞋面弯折频繁的部分有小面积湿渍,但鞋内仍旧是干爽的。
防滑:因持续的阴雨天,很多地方长了苔藓,非常湿滑,在目睹了多人因脚下失控滑倒后,暗自佩服鞋子的设计者用心良苦。专业,不是吹出来滴。当然,在路过湿滑路段时,多一份小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长满的苔藓的石头,可控制性较好,防滑性能优越。
重量:这款鞋子的重量本人没有实际称过,但重量较之前穿过的橡胶底的徒步鞋要轻1/4到1/3左右,总体来说是非常轻的。对于长途跋涉来讲,每减轻一克重量都是对体力的贡献,特别是体现在脚上。
不适感:刚穿时,左脚鞋子高腰部分左前方对小腿有轻微摩擦,感觉不适,穿袜子情况会好一些,但不能完全避免。可能是硬度过高造成的。在经过三天测试后,不适感已经基本消失。 总结:是一双好鞋子,不仅仅是因为防水和轻量,更因为有出色的保护功能。适合徒步、低海拔登山和骑行。通过此次测试,我想在我以后的装备清单中会多一个选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要有双泰尼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