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808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走史迪威公路与24拐公路-惠通桥篇: 中国的直布罗陀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10-26 19:21:39 | 只看该作者
这几篇游记真不错,图文并茂的,路线及历史也详实,给想去的人提供了很给力的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0-26 19:22:15 | 只看该作者
大理的行程有些匆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0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03:56 | 只看该作者
大理老木屋:洋人街上的第一家西餐店

大理是当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经过地,也是当年飞虎队的重要据点,因为大理附近的祥云机场是飞虎队当年的基地。大理是背包客爱去之地,游客基本都集中在古城一带,那里去大理三塔,去洱海都很方便,而古城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住宿和发呆的地方。

我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当年史迪威公路或滇西作战的线索。经人介绍,我们径直前往洋人街,寻找一家叫老木屋的餐馆。

洋人街很好找,洋人街上老木屋也不难发现。房子确实很古旧,我们说明来意,是作为“体验无止境――2011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活动来到这里,服务员很热情地招呼我们,一会儿店老板出来。店家姓盛,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有150多年历史。屋子里放着一张据说是清朝时期的房契。店主现年68岁,而他父亲已经98岁。店主介绍说他父亲是当年修筑滇缅公路的工程助理,后来开出了洋人街的第一家店。或者换句话说,是先有了老木屋,才有了洋人街。

当时美军在大理有个供给站,美国兵买东西都要跑到这一带来,盛老先生于是开设了第一家专门为他们服务的西餐店。后来来这里的美军越来越多,为他们服务的店家也越来越多,于是才有了洋人街之说。可惜的是,因为年龄大,盛老先生一般在家,不便出来见外人。但从老木屋墙上大量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各路政要和名人不时造访老木屋,并留下或是笔墨或是留影,老木屋厚重的历史由此可见。店主还给了我们一盘录影带,是中国电视台做的一个关于洋人街的专题片,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介绍老木屋。有机会去大理的可以一看。

大理的古城此次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印象。一是这些年古城很多店建设或装饰的很不错,二是这里人不多,还是能享受那种休闲的时光。古城另一个景象,是户外店越来越多。有卖户外装备的,也有不少出租自行车的。个人感觉,租个自行车逛逛,是个很好的主意。大理这一片景点还是离得比较近,有辆自行车代步,既休闲,又能玩遍绝大多数景点,何乐而不为呢?

越是往大理和昆明方向走,就越能感受戈叔亚教授所说,老的史迪威公路在漫长岁月中已经经过多次翻修,要重新探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浮光掠影游过大理,第二天早上坐上火车前往昆明,当晚回到北京。一段匆忙的历史之旅_“体验无止境――2011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的活动算是告一段落。但我们并没有觉得旅程结束了,似乎才刚刚开始。不管是史迪威公路的探寻,还是人生的求索,都只是开了个头罢了。一路遇到的很多朋友,都希望不久后能够见到我们重新走访史迪威公路,走访中国远征军。或许,我们真的还会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8:48: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走史迪威公路与24拐公路游记
重庆篇:与专家一起实地探访史迪威公路零公里起/终点
http://bbs.lvye.cn/thread-335612-1-1.html
晴隆24拐篇:从古驿道到抗战运输生命线
http://bbs.lvye.cn/thread-345535-1-1.html
极边之城腾冲篇: 国家记忆——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纪念
http://bbs.lvye.cn/thread-345584-1-1.html
惠通桥篇: 中国的直布罗陀
http://bbs.lvye.cn/thread-346182-1-1.html

还没有从腾冲的如梦如幻的经历中清醒过来,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踏上前往惠通桥的路途。惠通桥,不管是对于前期的滇缅公路,还是后来的史迪威公路,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要道。就整个史迪威公路而言,只有贵州晴隆的24拐公路和保山的惠通桥,能够起到代表性的符号作用。重走史迪威公路作为“体验无止境――2011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活动的一部分,惠通桥是我们必须去的一个地方。
   
    要去惠通桥,得先到保山。我们一大早出发,中午时分抵达保山。这是出现一个插曲。我们从车厢底部拿出我们的布来亚克大背包时,发现我们的大背包很悲惨地染上一大片有鱼腥味的液体。真是心痛啊。入住酒店,赶紧把背包里的所有东西都翻出来,堆满一地。呵呵,70升的大背包果然很能装,满满一床啊。还好,尽管路上多时的浸泡,湿的范围并不大,里面的物品倒是不受影响。但难闻的鱼腥味实在无法接受,还是洗洗吧。但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走,这么大一个包洗了能干吗?正在纠结,另一位队员过来说,他已经把包冲洗了。于是不再犹豫,冲进卫生间,把整个大背包里外来回冲洗,直道闻不到那股刺鼻的鱼腥味。
   
    租上提前联系好的车,因为不认路,我们连车带司机前往惠通桥。惠通桥其实是个远离城镇的地方,位于龙陵和保山之间,离龙凌和保山都有大概80公里。我们先是走了一段高速公路,然后折入老的史迪威公路,前往惠通桥。老路并不好走,都是山路,路的两边一路都是桉树,高大、疏朗而沧桑,显然是几十年前种的,他们或许就是60多年前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可惜他们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我们。
   
    一路奔波,暮色时分我们终于来到红军桥和惠通桥。现在通行只能通过红军桥,在红军桥上游大约100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惠通桥。
   
    现在惠通桥,马路边有一块斑驳的石碑,但所刻之字依稀难辨。细心之下可以看到石碑上有这样的介绍:
    惠通桥,立于龙陵县城东北78公里,倚怒江岸悬崖修筑,以 钢缆悬吊而成,总长120余米,宽5.6米,系由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鼎力赞助修桥之资,经营4载,于1935年建成。1938年冬,为接受国际救援,该桥改建抢修通车。1942年5月初,中国远征军为阻止日军东进,炸断惠通桥,凭借怒江天线,拒敌于怒江以西。 1944年9月松山战役结束,修复该桥,成为中国军民反攻以及抗战物质运输枢纽。解放后,该桥历经修葺,对滇西交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惠通桥现在已经不能通行,桥梁入口处被杂草封去进路,只能弓腰进入。进入后是一片平坦地,桥墩已经斑驳,桥上的字体都看不见了。对面桥墩上还有,一个红五星清晰可见。桥面的桥板已经没有了,只留下钢索和钢梁。锈迹斑斑的钢架,与桥下浑浊的滔滔江水,充满历史的苍茫感。60多年前的战火声似乎就混杂在滔滔江水中。
   
    当年为了建设、保护和炸毁这座桥梁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危险,似乎都已经写进了入口的杂草、斑驳的桥墩、锈迹斑斑的钢架和浑浊的江水中。惠通桥不远,就是松山战役的战场,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打破滇西战场僵局,连通了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向龙陵合击,日军迅速溃退向缅甸境内撤退。
   
    返程时天色已黑,回到保山已经很晚了。回屋的第一件事是赶紧看看我的大背包干得怎么样了?一摸,呵呵,果然干得很快,基本已经干爽了,再凉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使用,是毫不受影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