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部分滴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 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 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伊吾军马
战马曾是驰骋杀场的主角,至今在我国西北边陲大多数边防连队,还有军马和战士们一起承担巡逻和运输的任务。特别是在喀喇昆仑和帕米尔高原的许多地段,山高路险,地形异常复杂,只能乘马巡逻。伊吾是汉晋时期对今哈密一带的叫法。巴里坤大草原是著名巴里坤马和伊吾军马的产地。从清代宁远大将军开始就在此建立了军马场。1985年隶属于新疆军区的伊吾军马场用巴里坤马杂交培育出的军马新品种“伊吾马”可乘可挽可驮。曾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新疆最东部是号称全疆最袖珍的伊吾县城。城西的圆盘山上,有一“伊吾军功马公园”,里面是军功马的雕像。军功马有着传奇的故事:“解放军进疆后,有一个连队驻扎到了伊吾县城。1950年3月原县长勾结大股土匪开始围攻伊吾。众土匪将该连包围。战士们坚守在全县最高北山顶上的碉堡里。唯一的河水也被匪徒控制,石山没有一滴水。危难时刻,连里唯一的军马负起了驮水的任务。背上捆好了两个大木桶,它自己会从后山很远的小路绕下去,混入山下的马群中。悄悄绕到小河边后,战马四膝跪倒卧入水中将两只木桶灌满,再悄悄地绕回山上。整整四十天,它都一如继往地冒着生命危险重复着艰巨的驮水任务,并独自在县城和碉堡间运送着粮食和弹药。它为伊吾保卫战的最后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战后彭德怀还专门发来过慰问电。这匹军马也被批准荣立三等功和准予终身服役,1976年该马病死后被就地安葬于胜利峰下。
在军马悄然逐步退出军队编制的时候,除少量伊吾军马供应部队外,军马也成了沿海各地赛马会的主力。2001年基本结束了历史重任的伊吾军马场被解散。
伊利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我国有几大名马:一是地方土种马,如蒙古马和新疆的哈萨克马;二是杂交培育马,如内蒙的三河马和新疆的伊犁马等。 新疆也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可利用的天然草场面积达48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山、天山、昆仑山山区及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的周围。 草原上的伊犁马、巴里坤马和焉耆马自古就是新疆三大名马。 伊犁马是“天马”(乌孙马)的后代,适宜于骑乘;巴里坤马是“神马”(胭脂马)的后代,体型矮小,但和蒙古马一样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适于挽运;焉耆马则是一种很独特的马,其从小就练就了走沼泽如履平地的本领,所以特别适宜骑乘,旧时多用于驿道走马。 此外新疆还有阿尔泰马、哈萨克马、蒙古马、柯尔克孜马、伊吾马等优良马种。汗血马 “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都是传说中被神化了的好马。 最神奇的就是相传可以“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了。汗血马,史称“天马”,大宛马。张骞出使西域得乌孙好马,汉武帝尤为珍爱,取名为“天马”。可等后来又得到了大宛汗血马,比乌孙马还要强壮,便将“天马”的称号转赐给了它。昔日的乌孙马则等而下之得被改称为“西极马”。为此汉武帝“获汗血宝马来,作西极天马歌”。 汗血马的先祖是生长在偏僻沙漠戈壁中的野马。它在奔跑时脖颈部位会流出带有红色物质的汗水,其汗水鲜红似血。为了得到它,汉武帝曾派百余人的使团带黄金千斤和等身大的黄金马行程4千多公里去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希望以重礼换取“汗血马”。大宛国王爱马更切,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 汉武帝大怒,在公元前104年和101年,两次命李广利率大军人远征大宛国。大宛王一看自己不是汉朝的对手,就威胁如果汉朝不退兵的话,他们将杀尽了全部的善马,而汗血马可是不能杀的。 议和与盟后,允许汉军自行择取其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并约定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汉武帝在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以及乌孙马、大宛马等众多西域良马后,开始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选种杂交培育出了驰名天下的山丹军马。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胜在运输和负重,但个子相对矮小。中原的马种开始被迅速改良,汉马迅速得以优化。社会的生产力和部队的装备力也大大得到了增强。 汗血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史话中提及汉军作战时,汗血马上阵,敌方刮目相看。久经娇养的汗血马,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不战自退。从汉朝一直到元朝,汗血马曾兴盛上千年。但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体形纤细,大将骑马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普氏野马
野马也许才是最后的“天马”。它一小时可奔跑60公里,还有着连续奔跑四小时的耐力。北疆准格尔盆地沿乌伦古河向东延伸到北塔山附近以及外蒙古西部大戈壁的草原都是准噶尔野马的故乡。1876年沙俄探险家普尔热瓦斯基首次在新疆奇台古城至巴里坤的戈壁上发现了俗称“蒙古野马”的准噶尔野马群,并开始大肆捕杀制成标本。后被定名为“普氏野马”。欧洲人也纷至沓来,1887年先后在准格尔盆地盗猎野马幼驹100多匹运回欧洲,后存活下的28匹。大量的偷猎加上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致使野马濒于绝迹。在二十世纪70年代原产地的野马彻底绝迹。
纵横荒原的野马与家马的明显区别是四肢下部均为黑色。野马性凶野,触觉和视觉非常灵敏,警惕性高。每年4到8月是野马的繁殖期,寿命一般会有30年。经过公平而又血腥的大比拼后,野马群也会产生出骁勇骠悍的首领。头马也会妻妾成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