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我爱虫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照片摄影] 北京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图!虫虫走北京长城西向...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2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爱虫虫 于 2014-5-16 21:28 编辑

门头沟沿河口,沿河城长城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 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24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此处当年与七座楼同属沿河城管辖,所以楼台都是“沿字第X号”标序。
   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沿河口修城记碑》记载了建城的缘由:“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虏阑入塞,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能贴席而卧也”。因此朝廷于此修建守御城池,“命吏具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备之,凡数月告成事。无赤羽之警,藉公等策以期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边城要塞,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备,历朝修长城,其初衷莫不如此。此碑原立于沿河城圣人庙,四百年风雨折毁去上半,其余部分文字也风蚀严重,难以辨认了。《沿河城守备府碑》《沿河口修城记碑》这两块石碑现存于沿河城办事处。
   沿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祖国的强大能不使你感动吗?


   2013年12月12日周四,大风起兮云飞扬,湛蓝天空寒风吹。我自驾车来到沿河口、沿河城长城。沿河口的:沿字三号台,沿字四号台,沿字五号台。沿河城的:西门“永胜门”,东门“万安门”,以及沿河城长城城墙全部游走了一遍。

沿字三号台:是一座4X4规格、双梯道口、建筑考究的高等级敌楼!位于沿河口峡谷内不到一公里的位置,是沿河口防御的头道边,沿河口长城的第一道防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31:54 | 只看该作者
沿字四号台:是一座4X4规格、双梯道口、建筑考究的高等级敌楼!位于沿河口关东侧,是沿河口长城的第二道防线。曾经作为沿河口村民的仓库使用过一段时间。因此保存非常完好!远观这边的山顶上貌似还有一小段石墙。但这山真是有点儿高,所以作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38:23 | 只看该作者
沿字五号台:是一座4X4规格、双梯道口、建筑考究的高等级敌楼!位于沿河口关西侧,是沿河口长城的第二道防线。明代时期的木质窗框依然保存完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43:02 | 只看该作者
沿河城:西门“永胜门”在最近保护性维修的时候,门楼匾额的刻字竟然被无知农民描上了红漆!!!这是典型的画蛇添足。破坏文物!真是太无知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4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45:33 | 只看该作者
河北怀来挂枝庵长城留帖备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46:37 | 只看该作者
河北怀来挂枝庵长城留帖备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1:5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爱虫虫 于 2014-5-16 22:00 编辑

河北怀来水头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2:0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爱虫虫 于 2014-5-16 22:07 编辑










虫虫队长城爱好者:文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22:14:37 | 只看该作者
河北怀来镇边城

   镇边城位于长城内侧,怀来与北京昌平交界处,与长峪城、白羊沟并称北京边关三城。
   镇边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城:城墙是石头砌的,房子是石头筑的,街道是石头铺的。石头成了这座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构件,长长的条石,细细的碎石,玲珑的卵石,一应俱全。 镇边城内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南北为街,东西为巷,无论街巷,还是胡同均是就地取材,用石头铺就。房屋原来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为石头砌成,只有在特别显眼的地方或需要修饰的地方才用青砖砌成;城中间有一座钟鼓楼,有12座寺庙,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大佛寺,寺里的苍松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仍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镇边古城应有古庙12或13座。分别是老爷庙、寿星庙、庵庙、城隍庙、山神庙、娘娘庙、大佛寺、龙王庙、真王庙、火神庙、魁星庙,一共11座古庙,但还有一、二座老乡再也想不出。可惜这些古庙都毁于"疯狂"的"文革"之年。现存的庙中老爷庙保存较完好。老爷庙也即关帝庙,位于南门东侧三株古槐树之北。据说在老爷庙门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镇边城"三个,背面是"忠义坊"三个字。庙的主殿尚存,虽然内部堆满了杂物,但古色的立柱和斗拱,还可看出当年的精致。老爷庙尚存一块石碑立于南门的大槐树下。石碑背面为记录了捐赠者的姓名,可惜碑的正面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城中有一戏台已经300多年了,现在梁上的彩绘仍依稀可辨。城中居民大都是守边将士的后裔,来自四面八方,经几百年的光阴荏苒,习俗早就趋于一致。
   说镇边城,就不能不提明长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西北因靠近蒙古各部,常常遭到侵扰。事实上,镇边城之前,因有许多西北—东南方向的峡谷,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的主要通道。明代因为深受这些部落的掠夺之苦,便在这些峡谷中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叠迭不穷的山峦上堡垒、关城、烽火台、边墙错综复杂,烽火台更是一直穿山而出,直达官厅水库附近的怀来盆地。当时,北京段长城大部归属蓟镇管辖,而镇边城正是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畿辅通志》卷五十七中有记载:“长城岭,在州西少南(指昌平州)。岭上有方堞遗址,传是秦皇所筑。有泉曰马跑。又西三里有了思台。下台西又十里,皆峻岭也。曰灰岭者,险倍于长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镇边之废邑。又西十里有城,是曰镇边。两旁皆山围之……”又卷六十七载:“镇边路城,在州西一百里(指昌平州),接宛平县界。明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周三里,门二。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门三。本朝顺治初设参将驻守,后改设都司。旧城已废。康熙六年,千总郑俊、都司胡坛捐资修建。今设外委驻守。城有镇边仓……” 镇边旧城,横跨沟谷而建,结果山洪爆 发,旧城首当其冲,终被废弃。今天我们看到的镇边城就是所谓的镇边新城。 镇边城,建于明万历年间。顾名思义,是一座镇守边防的军事小城。镇边城西南是巍峨秀挺的笔架山,笔架山最高峰1445米。山北属怀来,山南就是北京,可见当年镇戍边城扼守京畿的重要性。 镇边城城墙由大块坚固的山石砌成,围城坚固,城高4.2米(现高3米),为一石头城。为迁就地形,东部城墙北偏西18度。城开东、南、北三门,三个城门都是对扇木门,南北城门原都有瓮城。北门内侧门券尚在,南门已经消失,仅存留三棵同年的老槐树。东城中间有一座5米宽的砖拱城门,城门上方有一匾额上书“镇边城”三个大字(这块匾额原来在南城门,因南门被毁才移到这里)。城北门处原有一赑屃驮碑,记载建城年代事略。城南门处原有一牌坊,工艺精美,用料讲究。城西北角、西南角和东门正对的西城墙上有三个角楼。
   在现代历史上镇边城也书写过辉煌。这里是怀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的地方。1937年8月,国民党军队曾与日军在此激战,据说现在城墙上还有当时留下的弹孔。










修复后的镇边城城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