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蛋妈 于 2011-11-29 13:32 编辑
本周●二蛋公社●自由领队带队走的京西古道,其中有一段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玉河古道。
在密如蛛网的西山古道中,有一条古道被称为"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一说最早见著于《京西揽胜》一书,在"漫道雄关"部分有玉河大道一节.开头是这样描述的:"玉河大道是门头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古道,又称中道。东起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门头口(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十字道至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
这条古道最晚在唐代末年就存在了,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大致与今门头沟区境相仿,而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尔后出版的《京西古道》一书,没有延用玉河古道的名称.但玉河古道一名早已名声远扬,网站上各类文章屡见玉河古道的说法.
一.玉河古道名称的由来~~唐末五代时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盘据幽洲.他长期戎守西山,对西山相当熟悉.此人贪生怕死,恐于幽洲平原无险可据,成瓮中之鳖.在"四面悬绝"的大安山修建"栋宇壮丽,拟于帝宫"的大安山馆.并修筑了用于军事防卫和后勤运输供应的若干山中大路,向各方辐射.为保障后勤供应还专门设置了玉河县.二十五史.辽史载"玉河县,刘仁恭在大安山创宫观师炼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纳,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户一千."《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一"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五代时刘仁恭置."
史地民俗学者对玉河县旧址有三种说法,一说在门头沟的城子村.一说在门头沟永定的辛称村.另一说在石景山的古城.以"在京西四十里"而言,古城距京不过二十多里.城子又远超过四十里,只有辛称村最符合四十里.据门头沟区志记载西辛称出土过汉代民用品,证实最晚在汉代辛称已有人类生活.辛称原称新城靠山面水,由于洪水泛滥将新城冲毁.后来的永定河,在门头沟出山后形成东西两条河道,新城被西河分隔两岸并逐渐演化成东西辛称.
根据历史记载与地理位置多数民俗会员认为古时的玉河县城在辛称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一书也认为玉河县城在永定辛称村.大安山馆也有三种说法,一曰教军场,一曰西苑,另一曰元港.教军场的名字便是原于五代刘仁恭在此练兵.三地无论是哪均在大安山地区尚离不远,不影响古道的走向.正因为有了玉河县城通往大安山馆以及东通幽洲城的大路,以此来保障物资供给与军队的行进转换,今天才有了玉河古道之说.
二.京西古道的走向 ~~~ 现被称为玉河大道的古道,起点与终点均远离玉河县城和大安山馆.自麻峪过永定河经大峪.东西辛房.圈门.官厅.峰口鞍到十字道后北转王平口.王平口设有巡检司,称过山总路.由王平口走百岩子进清水涧,经玉皇庙.板桥过八座古桥到千军台.由北台子西北上大寒岭,下大寒岭走煤窝进入斋堂川.此时作者没有交代古道从何处走向大安山,在斋堂的通洲峪或马栏的山谷可上行至老龙窝一带,然后南下可到大安山.但这样走法是不可能的,大唐时期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建有驰道.也称直道,紧随其后的五代刘仁恭不会舍近求远绕道上大安山.
本周走的精华的玉河古道一段:●二蛋公社● 圈门*戏楼*煤庙*天桥浮*天梯*峰口庵 这段山路全长3.5公里左右。
门头口村(即圈门):一组窑神为主题的明清公共建筑,有大戏楼(村口)、过街楼(戏楼向西)、窑神庙(过街楼以北);圈门里村(门外门里以过街楼为界):“一贯道”旧址,离过街楼100米左右,也是清代院落,房屋样式有别于普通民居;天桥浮:天桥浮过街楼和三义庙遗址附近,有解放战争时期的炮楼;啦啦湖村:天桥浮以西,雨量充足时,啦啦湖村边有道小瀑布;十八盘:过官厅村之后的那段陡坡是典型的古代盘山道;峰口庵:架在两山之间的山口处,用山石垒成,推测建于明代或更早,抗战时遭焚毁。蹄窝群:在峰口庵关城西南,蹄窝集中的路段全长十几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