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鹿尘 于 2012-4-10 18:53 编辑
古道 西风 断肠人
4月3日,风和日丽,我们来到京西门头沟走古道。
从苹果园地铁站出来,满眼都是春游的人们,这里一簇,那里一群,大家都很有组织地聚在一起。我在马蜂窝发了召集贴后,有20多人报了名,加上西楼在绿野网召集的人,我们一共有五六十人,队伍还是很壮观的。 我们坐929公交车到石古岩站下车,由于部分队员迟到以及路上堵车浪费了不少时间,我们到韭园村时已经快十点了,所以没有按原计划去马致远故居和韭园村里。
队伍还是蛮庞大的
西楼当领队
民居墙上都题着诗
我们沿着柏油马路开始向前方不远处的一座山走去,西楼说要翻越这座山才能看到真正的京西古道。于是,艰苦的爬山开始了。虽说北京的山海拔并不是很高,但爬起来还是蛮累的。我们边爬边休息,不时回头看看山下的风景。登山就是这样,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没上到一段高度,我们都会回头望望,一览众山小的满足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回头望,爬了很高了
爬了近两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休息营地,绿野的老山友们大多已经到达。令人惊异的是,很多初次登山的新驴也先期到达了。大家在营地休息,开始吃午饭,补充能量。下午的行程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向上爬,翻过山后走京西古道下山;二是沿着营地旁的一条马路即可下山。我征求了一下队员们的意见,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继续向上爬,只有两名队员体力不支,选择走马路下山。
到达休息营地
赶紧吃点东西,下午路还远
继续出发
于是我们又继续向山上进发,我们用手机放着音乐,一路快乐前行。目前,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传说中嵌满了“蹄窝”的京西古道了。走了不久我们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地上躺着几个石碑,不远处还有一个石拱门洞。由于我们这个小分队没有绿野的向导,大家不知道往哪边走了,我看了看地图,告诉大家穿过这个拱门洞,就可以沿着京西古道下山了。于是我们开始下山,走了不远,有之前在我们前面走的绿野的老山友告诉我们 “蹄窝”景点不在这条下山的古道上,而是在刚才我们到过的三岔路口右前方的那条道上。怎么办?还回去吗?是的,我们选择了回去,因为来就是为了看这蹄窝的,如果没看到就下山了,岂不和那些走马路下上的朋友一样了吗?于是我和几个队友又折返回去寻找蹄窝。
山林中的风景
这片黄草还是蛮壮观的
三岔口的石碑
经过石洞开始下山
又回到三岔路口,我们选择了通往潭柘寺的那条古道,不多远又来到一个岔路口,这次我们又选错了路,走了很远,除了一块路石上有两个蹄窝外,并没有看到别人拍的照片上那样的一条路上一大片蹄窝的壮丽景观。这时走来一个老人,我们问他“蹄窝”景观在哪里,他说我们走过了,就在我们没选的那条道上。于是大家又折回去走那条道。终于,我们在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到了“蹄窝”景观。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原来这段不到二十米的路段本身就是一大块石头,由于商队、马帮长年累月的踩踏,形成了深深的蹄窝,这不仅是一种自然奇观,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看着这些美丽的蹄窝,我不禁想起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古时骆驼队和马队驮着货物在这条石道上蹒跚而行的情景,似乎每一个蹄窝里都盛满了沧桑和历史。
回去寻找“蹄窝”
重回石洞
林中古道
就快到了,看见一个窝(右边)
这才是真正的蹄窝古道
赶紧拍吧
靠里边点走,左侧是悬崖
古道上密布的蹄窝
仰拍个特写
每一个蹄窝里都盛满了沧桑和历史
古道西风不见瘦马
我们在“蹄窝”处拍了很多照片,然后依依不舍地回去追赶大部队。这时的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也许是因为看到了蹄窝吧,尽管错过了马致远故居,错过了韭园,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蹄窝,也就不虚此行了。下山也是艰苦的,路途似乎并不比爬山时短,最难受的是脚趾,我由于昨晚忘了剪脚指甲,汗水浸湿了袜子,把脚尖绷得很紧,这在下山的时候是很难受的。西楼在半山腰处等我们,按照他指的路,我们抄近道下山。不久我们来到一处石壁,大概有二三十米高,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最险的一段路了,我们小心翼翼地从石壁上爬下来,然后就是一条通往圈门的大道,我们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远,终于进村了,然后又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远,终于到了公交车站,这时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了。
我们走在大路上
遇到点小挑战
好像不是路,但也是路
赶紧下来吧,下面是大道了
这其实算不了什么
圈门村里的民居
圈门戏楼
回来算了一下,今天的行程大致有17公里,由于我们还者返回去找蹄窝,多走了几公里,一共大约走了20公里的山路,确实有点累,但这一路走来,还是很快乐的,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或许就是登山的真正意义吧。
一个朋友曾不解地问我,你们干嘛要选择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在家休息多好?我说:在路上的感觉是在家里体验不到的,只有真正去体验了的人,才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已同步至 鹿尘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