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寺】 重返《古墓丽影》拍摄地 偷听“梁朝伟”的秘密
2012-2-16 D25 吴哥窟小圈 Angkor wat 闷热 花费:387元 吃 20刀/3人(约合42元/人)吴哥内午饭 4000R/3人(约合2元/人)水 6000R/3人(约合3元/人)冰棍 1刀/人 (约合6元/人)水果 20000R/3人(约合11元/人)晚饭 玩 20刀/人 (约合126元/人)吴哥一天门票 行 20刀/4人(约合32元/人)小吴哥+女皇宫 TUK-TUK一天车费 其他 1刀/打(约合7元/人)吴哥小朋友兜售的明信片 2刀/人(约合13元/人)半小时足疗 18刀/3条 (约合114元)3条柬国棉布裤子 住 15刀/3人(约合31元/人)NEW BEQUEST ANGKOR HOTEL 一早5:00出门,天还黑着,昨晚跟我们约好的那个TUK-TUK司机全无踪迹(说实话我们也认不得他长什么样了),还好酒店门口也有一帮等活儿的司机,我们简单谈过价钱,4个人20刀包了这车一天,传统小圈 + 路程较远的女皇宫。 40分钟后迷迷糊糊的来到吴哥大门,不敢想象,天还没亮这里就排起了买票的长队,除了散客当然也有旅游大巴,这预示着今天景区的游客必定黑压压,不是今天,是天天。 还没搞清是怎么回事,一张印有自己照片的吴哥门票已拿在手里,好酷啊。 遗憾的日初 司机在外面等着,我们随人流涌入吴哥寺,吴哥寺面前池溏边游客坐了一地,其他好机位也都站满了人,这比当年看古格王朝日出的场面大多了。等待多时,天总是阴的,这唯一的一次吴哥日出我们没能看到,遗憾,希望晚上能有日落。 吴哥寺(Angkor Wat) 我在吴哥寺的最大收获就是跟静子学会了如何调光,我俩用同款相机,我终于能用M档照相了。在这里碰到了一对买7天票的情侣,他们慢慢逛,还带了午餐,他们打算明天还来看日初,羡慕他们的从容,我们只能赶路。 在等候上最高台阶的小吴哥寺时,有工作人员跟每一位赤裸肩膀的女性提醒,要穿上衣服,许是不能冲撞神明。这个约等于90度、需要手脚并用的台阶对于恐高的朋友,绝对是个挑战,比如静子。佳后来告诉我,就在小吴哥寺的一个角落,一棵普通的大树,就是《花样年华》里梁朝伟诉说秘密的那个树洞,其实这样的树洞在吴哥真的很多……重温电影情节,让我又小激动了一把。 附:吴哥寺(Angkor Wat)位于柬埔寨暹粒省的吴哥古迹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整个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的精髓即为在暹粒市北6.4公里处的大、小吴哥,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吴哥也称为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小吴哥也称为吴哥寺(Angkor Wat),即国人尽知的吴哥窟。 吴哥是一座由宫殿、寺庙、花园、城堡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国的首都。公元802年,国王贾亚瓦曼二世统一了高棉王国,在洞里萨湖北岸兴建首都,定名为“吴哥”。历代国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与寺庙,使吴哥逐渐成为整个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公元1431年,泰国人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离开吴哥,在金边建立了新的首都,从此吴哥淹没在丛林之中,被世人遗忘。直到1860年,法国植物学家亨利·莫哈特为了收集植物标本来到暹粒,吴哥城才得以重见天日。从那以后,吴哥的发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而对吴哥的掠夺和偷盗也没有结束。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 巴戎寺(Bayon)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四面佛,一定要选好角度与四面佛来个KISS! 附:巴戎寺(Bayon)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其回廊东西长160公尺、南北长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断垣残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 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 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 (Bayon) 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 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底层浮雕,第二层规模和技法都稍逊一筹。 巴方寺(又译为巴普昂寺 Baphuon,我们远观并没进去)是座单独的神山式圣塔坐落在高的基座上,基座是神秘的梅卢神山的象征,巴方寺的特色是:由三排短圆柱支撑东面一条200米长的桥,该桥可到达记寺,桥染的中间是一座十字形的亭,该桥现已修复。 原来的中央建筑已经坍塌,从西边楼梯爬上去,可以看到巴方寺闻名于世的浅浮雕,瓷砖,浮雕的主题或取材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又或是描绘高棉人的日常,有不少原始森林里的狩猎场景,在入口的左边和右边,可以看到生动的动物,欢乐的音乐家和神秘秘的怪兽,巴方寺的浅浮雕与其它的有所不同,因为装饰图案是雕塑在寺庙墙壁类似瓷砖的小石头上,但是因为该寺严重坍塌,很多图案已经看不清。 斗象坛(Terrace of the Elephant) & 癞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这里真的很晒。斗象坛的大象浮雕震撼,癞王台下面的浮雕迷宫凉快。这两个景点就像走廊一样,穿过即逝,很短。 我们在附近用了膳、用了WC、也购物了,因为时间管理不当及沟通不当,女人们看见漂亮东西就走不动路,导致佳在车上干等我们仨半小时,生气了,也导致我们后面的行程更加紧张。 附:斗象坛(Terrace of the Elephant)王族们在皇宫前举行阅兵的平台,在中央阶梯的砂岩柱上雕刻着3头像,象鼻呈现摘取莲花的模样。斗象台、癫王台与巴方寺,都是由阁耶跋摩七世整体设计兴建的。可以在巴方寺下车,再步行约300公尺到癫王台。 在大象台可欣赏到骑坐象背上的驯象师充满跃动感的身姿。据说实际上在高棉时代曾骑乘大象来狩猎。另外,由狮子和金翅鸟合体的狮面人身像支撑着平台,每个表情也各异其趣。仔细看,金翅鸟手握着天敌那迦。还有描绘骑马打马球的雄伟场景、大象与老虎争斗的场面等。 癞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癞王台阶紧邻战象台阶,是一个7米高的平台,平台下面是一个中央广场。是当时的皇家火葬场所在地,因平台顶端一座没有性别的“癞王”雕像得名。但为什么叫“癞王”则众说不一,有人说因为发现是布满青苔,也有人说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风病的国王。原雕像已送往金边国家博物馆收藏,现在的是复制品。 托玛侬神庙(Thommanon)& 中国负责修复的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加紧了时间观念,我们在这两个庙就看30分钟。这里有叠叠不休吵着要卖明信片和冰箱贴的孩子们,有榴莲味的冰棍,还有疲惫的我们。 附:托玛侬神庙(Thommanon)他与周萨神庙的建筑形式完全一样,位置也相对称。虽然很小,但基本结构与吴哥寺一样,可算得上一座缩微模型。 遗址平面图托玛侬神庙在大吴哥城的东门口与塔高寺(茶胶寺)的中间,与周萨神庙隔着一条胜利之路相望,不过胜利之路是后来才兴建的,因此不是特地将两座庙盖在路的两旁。寺庙四周的城墙已经消失,但是看到寺庙的本体雕刻细致,有班蒂丝蕾宫(女王宫)的影子,而这里的丽华塔女神非常迷人。 雕工精细的托玛侬神庙,小而美,供奉着湿婆和毗湿奴。和女王宫一样,托玛侬神庙也有体态丰满的丽华塔女神,不过主塔的丽华塔女神站比较比直,没有舞蹈的动作,感觉比较庄重,身上的装饰品很多,头上还有带着棕糖树花,是吴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露出丰满的胸部,细腰长裙,手上还拿着莲花,长耳下还垂挂着耳饰,可以说非常的庄严华丽 中国负责修复的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与其北边相距170 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ChauSay )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塔布笼寺(Ta Prohm) 司机把我们从前门放下,让我们从后门出来跟他汇合。在这个树根与寺庙交融的神奇之地,我在树洞里敲打着胸口,许了个愿,回音震震。在树洞口休息时,又遇到昨天的俄国美女,他们没早起跟我们看日初,可速度却并不慢。 附:塔布笼寺(Ta Prohm)位于吴哥窟东面,是大型的石头堆砌而成的佛教寺庙,吴哥遗址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地。建于12世纪末,是贾雅瓦曼第7个国王为纪念他母亲而建造,也叫“母庙”。那时寺中有3000僧侣,其中有18个高僧。最令人难忘的是考古学家有意保留了茂盛的树林,让人们知道它是如何从丛林发掘出来的。 1186年,高棉国王Jayavarman在吴哥城胜利门的东南方修建了带有古典巴戎风格的塔布笼寺,以祭祀他的母亲。塔布笼寺完全按照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修建而成,而且在当时还配有高僧、祭司和舞女。 由于舍弃了神山式的结构,这里就成了热带雨林的天下:如蟒蛇般的树根,爬满塔普罗姆寺里里外外,深入建筑中。寺内倒塌了的石塔和围墙这一堆那一堆,挺身而立的大树东一棵西一棵,使原来规矩的寺院成了迷宫。这奇特的景观形成于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当19世纪法国人重新发现这里时,最终放弃了整修而保持了最初的模样是因为整个寺庙被一种当地人称作蛇树的卡波克树(Kapok)粗大的树根茎干盘结缠绕,粗壮得发亮的树根树茎伸到屋顶,缠上梁柱,探入石缝,裹起回廊,攀上门窗,它们无所不在,几乎与庙宇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可能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寺庙,但肯定也一定程度地支撑了寺庙,到了今日更是再也无法将它们分开。 女皇宫(Baanteay srei) 在暹粒东北40公里处的女皇宫,是一间印度神庙,由当时的国师亚那发哈拉,和他的弟弟一起兴建完成,有别于一些国王建立的神庙,大多是以突显权势和功绩为目的;这儿则是以独创的优雅风貌,展现印度教的传奇神话之美。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夕阳夕下,大部队的旅行团刚刚撤退,我们得以在黄昏金光中安静的游览女皇宫,完美的一天即将结束。这里碰到一位等照相机位一小时搞笑男人。 附:女皇宫 (Baanteay srei)位于暹粒省西边”女人的城堡”,原名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来翻译,是”谋求幸福” 的意思,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皇宫”,那是因为在神庙的中央刻有许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实,称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宫也罢,因为不论如何称呼,这座神庙所散发的光彩,都是难以形容的。 女皇宫,建于公元967年,之后,她也曾被埋藏在丛林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马瑞克的法国军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这整座神庙,总共有三层围墙来作区隔。最外围是参道,左右各有两间小庙;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则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则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而在她的前方,有着两间藏经阁。 像是第二道城墙的大门外,就依据”湿婆往生书”的记载,鲜活的刻画出”湿婆之舞”。信徒们深信:湿婆神,也就是破坏神,他是天地间最崇高的象征,而且具有毁灭、破坏、创生、以及庇佑万物的能力;借着毁灭、破坏,来帮助世人创生,早日跳脱轮回之苦。顺着一层层的城墙往里面走,我们发现:城门的高度,是一层比一层矮。听说最里边的主庙,大门高度也只有108公分;这是为了让信徒前往膜拜时,个个都能俾躬屈膝、弯腰而入,设计者不得不展现如此绝妙的巧思。 在主庙的两旁各有一座藏经阁,右边说的是”湿婆爱神”-卡玛,化为灰烬后又再度复活的故事;左边则是刻画着”黑天神”,也就是战神-克里希纳杀死暴君甘剎的事迹,还有”诸神之王”-因陀罗骑着三头大象,降下甘霖、解除民间干旱的情形。主庙上的刻画,则是取自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的题材,是猴王-苏格发在摩罗王的帮助之下,杀死强敌巴林,进而取得王位的神话。 神庙中,墙上面露微笑的美女,也是让人锁定目光的对象。这是人称东方蒙娜莉萨的缇娃妲女神,又叫做戴维女神,她可是万物之母的象征。有别于一般国王兴建的神庙,女皇宫以印度教教义为主轴,衍申出她特有的雕刻技巧、建筑风貌,进而在广大的吴哥奇迹中,以精致闻名、独树一格。在一千多年前,吴哥文明就能有这样经典的表现,实在不简单。说她是宗教的创作、也是文化的艺术,进步的速度,甚至远超过欧洲文艺复兴四百多年。 没有日落的比粒寺(Pre Rup) 比粒寺建筑很高,爬上楼梯四面可以眺望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的景色,这里也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 我跟静子在这里买到了切好的一兜子水果,春在这里崴脚加重了,我的墨镜在这里丢了又找回,有水果吃却没日落看。 附:比粒寺(Pre Rup)又名变身塔,是坚德拉跋摩给我们留下的伟大建筑。这位伟大的君主在他的晚年修建了比粒寺以及女王宫(Banteay Srei)。就像女王宫并不是给女王或者妃子住的一样,变身塔也不是什么可以幻化为神魔的地方,而是坚德拉跋摩给自己造的主庙。但是由于坚德拉跋摩在公元961年才开始建造比粒寺,而他又在968年就驾崩了,因此君主自己并没有看到塔的完成。相反倒是有种说法,比粒寺成了君主火化的场所。比粒寺很可能为坚德拉跋摩进行过火化仪式。其次,要说到比粒寺的结构了。公元1000年前的吴哥寺庙多为砖墙结构,且多为红砖。这种火红的颜色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很火热,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曾经是君主的“火葬场”。 整个一天走下来,越看越从容,新鲜感越来越少,开始审美疲劳。必须承认,整个吴哥的建筑风格大体相似,如果不了解他们身后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每座寺庙承载了怎样的故事,只看建筑一定会乏的。 不管怎样,这又是个超级负荷的一天,晚上我们决定犒劳肚子,去夜市吃海鲜烧烤,有妩媚的人妖为我们服务;为了犒劳双脚我们去老市场做柬式足疗,就在天意似的小市场里当众按脚,给我按的是个36岁的漂亮妈妈,手法还不错,在我旁边的欧洲帅哥在作足底去死皮项目,这男人活的真仔细。 春自从在比粒寺崴了脚就情绪低落,没吃饭就直接睡了,明天也不去崩密列了。 TIPS: 1、 吴哥的门票分三种:一天20美元,三天40美元,七天60美元。下午17:00开始卖第二天的门票, 买了票就可以进去参观了(一般的选择是到巴肯山看日落,比利寺也可以); 2、 吴哥之行很晒!很晒!必须做好最高级别防晒,化学的物理的全要上;保存体力,吃好喝好,防止中暑;鞋必须是跟脚耐磨的,别怕热,凉鞋太冒险; 3、 如果第一天来的夕阳时来买票,据说可以持票进巴肯山Bakheng看日落,不影响第二天使用票,我们没有赶上; 4、 常规行程: D1:小圈 D2:大圈 D3:距离较近的女皇宫+崩密列 我们的行程: D1:小圈+ 路程较远的女皇宫(门票包括),TUK-TUK 20刀每车 D2:崩密裂(另买门票),TUK-TUK 20刀每车 5、因为早上日出天黑看不清路,建议携带头灯或手电照明; 6、司机会带你到午饭摊位用膳,价格有点贵,好比在故宫吃饭的价格; 7、一路买水、吃的很方便,不用随身带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