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clal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行深处自驾之旅(一)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5:12:22 | 只看该作者
Kayo 发表于 2012-11-14 09:32
有文化底蕴的旅行。再赞!
几天行程?

谢谢你的支持。走八陉很难有很完美的线路,加上除八陉外还去了山西其他地方(本贴还有后续),加起来用了20多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11-14 17:52: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11-15 10:44:18 | 只看该作者
claler 发表于 2012-11-14 15:12
谢谢你的支持。走八陉很难有很完美的线路,加上除八陉外还去了山西其他地方(本贴还有后续),加起来用了 ...

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1:18:10 | 只看该作者

太行深处自驾之旅(四)

本帖最后由 claler 于 2013-5-19 15:39 编辑

    二、太行人文美景
    走八陉是此行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山西是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厚重,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八路军东渡黄河以后进太行的行迹。同时太行山脉景色各处不同,壮观秀美程度无以复加。此行不敢虚度。
    (一)上党地区
    1、长治
    太行八陉中,太行陉、白陉、滏口陉都通往上党。上党是古时对长治的雅称,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上党地区包含长治、晋城,“上党”的意思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上党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历史文化源渊远流长,了解上党,也就了解了半个山西。
    首先进入长治市,长治市区路口有块路标,上书“进入长治的外地车辆在本事违章只作纠正不作罚款”,多温馨啊,对长治的好感油然而生。
    第一个地方自然是博物馆,可惜,闭馆装修了,奔上党门,这可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是古上党郡署(后为潞安府府衙)的大门。上党之称,殷商已有。秦置上党郡。郡署由长子县迁移至今长治市。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 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照片1)


    由于处于相对比较平整的地块,长治、晋城市是东南部山西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但与晋城相比,长治还是略逊一筹。
    2、武乡
    武乡县是个神秘的地方,虽属长治地区,但位于长治最北端的太行腹地,除县城外,用地无三尺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在武乡,我知道了什么叫“垴”,很多村子叫XX垴。垴是什么,就是山里的一小块平地。武乡海拔高,寒冷干旱,只能在巴掌大的一小块一小块地里种植玉米和高粱,连蔬菜都无法生长。(照片2、3、4)


    去武乡看什么?只一个目的,看看1939年到1942年八路军抗日的事情。
    八路军总部1937年9月中旬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经运城-侯马-临汾-平遥-太原,下旬入住五台县南茹村,9月25日平型关大捷,10月日军即集中七八万兵力向晋东进攻,八路军总部转至盂县-寿阳-和顺,此时太原失守,总部逐向晋南转移,在榆社-沁阳-洪洞-安泽-沁水-高平-沁水一带迂回,1938年8月进入武乡地区,1939年7月迁至武乡东部太行深处的砖壁村,1939年10月至1940年6月迁到山口处的王家峪村,1940年6月百团大战前夕再次迁回砖壁,直至1942年5月总部被日军发现并四路包围,当时总部机关有
近千余人向东北方向的辽县山里转移,但如此庞大的队伍转移至辽县十字岭时再次被日军飞机发现,突围中副参谋长左权牺牲(辽县因此更名为左权县)。此次重挫后八路军改变了战略,化大为小、化整为零,以“敌进我进”的方针开展敌后战。
    八路军东渡黄河时只有8万余人,武乡当时人口总和也不足8万,就算当时八路军只有几千人进入武乡,依靠武乡生产的粮食要养活这支部队也不是易事。八路军在武乡期间,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出色,武乡的青壮年大都参加了八路军,直到今天,武乡对外的宣传重点还是八路军红色主题概念。
    在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的恢宏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有点格格不入,很多资料与宛平城里的抗战纪念馆雷同。为能看到真实的一面,就到了王家峪和砖壁。
    王家峪在武乡东边山里,砖壁更是在深山里面。武乡的太行山形状如树叶的叶梗,一条山脉上分出很多枝梗,沟壑丛丛,而沟壑间又不相通,王家峪还算在山口地带,砖壁要进去就难了,作为进村道路的沟壑被一片片的山挡得严严实实,很多沟壑都是死路一条,不是当地人带路想进去绝非易事(现在修通了公路),随便找个山头就可以设伏。砖壁的背后是大山,转移起来也非常方便。八路军隐居在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实在叫绝。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照片5)。

   
    八路军北方局王家峪旧址(照片6)。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照片7、8、9)。


    砖壁地形(照片10、11)


     
    一通看下来如同打翻五味瓶,说不出什么滋味,反正不是抗战纪念馆里说的那样。
    至抗战结束,八路军由8万人发展到108万人。日本人1945年8月投降,8-10月国共两党有个上党战役,资料上说共歼灭国民党兵3.5万余人,为毛泽东的重庆谈判增大了砝码。无语,不提。

    3、壶关太行大峡谷
    壶关县位于长治东南方,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位于桥上乡段的太行大峡谷山水俊秀,是旅游胜地,桥上乡也因此建得很不错,到桥上乡的时候十一黄金周刚过,游客不多,玩得很尽兴。(照片12、13、14、15)


   
    4、板山景区
    此次太行之旅最出乎意料之震撼的景色来自板山。
    从武乡的砖壁出来往黎城去,本应沿路北上到207国道转过去的,但想到既然有个板山风景区,何不绕过去看看,而且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也在那边。于是顺着景区的指示牌拐进去。武乡的太行山是一片一片的峰梗,并不好看,想不出武乡东面的板山会如何。
    上到海拔2000多米的板山景区门口,空荡荡的,寒风刺骨,哪里有景区的感觉,倒是有两个农民摸样的人住在门房,并不管你。进去却是什么都没有,顺着台阶爬了一段,从高一个处望远,不得了啊,哪里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色?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八百里太行如汹涌的海涛,万千座峰峦似攒动的拳卵。俯瞰下望,层层黄崖鳞次栉比,无尽秀色尽收眼底。逐大喜。但山顶实在太冷,想到景色就在路边,下到车里,顺路走走停停地看,这路修得不错,又没车。走到半道终于见到一个小亭,立碑说明这是由长治市组资修建的观景公路。
    下面的照片就是沿途所拍。(照片16、17、18、19、20)


    5、皇城相府与郭峪古城
    晋城市西约30公里处是“皇城相府”景区,高速路上到处都是指引,于是就去看看。原来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但门票不菲,又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就没进去,只在远处拍张照片(照片21)。倒是对面不收门票的郭峪古城引起我极大兴趣。

   
    郭峪城又叫郭峪村,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位于城内中央的“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祯十三年,亦为军事防御建筑。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照片22、23、24、25)

     
    皇城相府目前的经营方是当地的矿业集团,这在山西很普遍,挖矿挣了钱去修高速、开发旅游。郭峪村本来也是想收费的,售票处都有,停车场也建得很大,但一辆车都没有,估计没能做起来,村民大部分都已外迁,村口有外迁高层住宅楼的照片,村里剩些老人。明代的民居能如此完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二)临汾地区
    1、尧都与陶寺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即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西汉划中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一直沿用。
    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但今天的临汾显然只是山西一个普通城市,较之长治、晋城差距也不小。临汾以尧都自居,在市中心修了个极大的尧都广场,弄个号称天下第一门的“尧门”(照片26),有点搞笑,收50元的门票,自然没兴趣进去。还有个尧庙也在广场里(照片27),不知真假,拍照后离开。一会儿工夫被收了10元停车费(比北京还贵)。

     
    陶寺遗址在襄汾县陶寺村南,是一个考古现场,1978年-1984年进行过大规模发掘,2002年起又进行第二轮发掘,考古发掘目前还在进行中。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考古证据,黄帝、尧帝都只是传说,而陶寺遗址的发掘,通过陪葬品年代的鉴定,再从墓葬、居址、城邑的考古证据,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陶寺遗址宫殿区及宫殿类建筑的存在,更说明了陶寺不仅是一座典型的城邑,而且是一座气势宏大的都邑,应该就是“尧都平阳”之所在。(照片28、29-发掘的公元前2300多年前的古城墙)

   
     2、洪洞
    洪洞县地处临汾盆地北端,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洪洞的出名在于其明初的大移民。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
    为什么明初会有大移民?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但对中原地区百姓的盘剥导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导致各路农民军起义不断,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甚至满城尽屠。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从朱元璋开始就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受太行阻隔,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于是从山西往外移民就顺利成章了。据考证,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据称当年凡移民者发衣给钞安置田地,“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就是说,不去还不行。于是被移民的百姓有的带着家谱走,但大部分人什么也没带,加之古路难行,一去不返,只记得当初是从山西洪洞那棵大槐树下走的。
    那棵大槐树早没有了,景区门前弄了个水泥的充数(照片30),到此一游,知道一段历史。



    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监狱(照片31)。



    洪洞的女交警也是街头一景。
    3、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也是临汾地区的知名旅游景点,门票91啊,放几张照片吧,很震撼。(照片32、33、34)


     出山西界走到陕西界那边,可以下到瀑布上游的黄河边上,斜阳下的黄河,另一番景色(照片35)



   (三)磁州窑
    认识磁州窑是我走八陉在邯郸峰峰矿区的偶得。
    宋代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前4个应以官窑居多,而磁州窑则完全为民窑。回来后特意去了趟国家博物馆,再比较磁州窑。磁州窑与其他窑的区别很大,它的白釉黑彩瓷器非常有特色,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宋代的白底黑花竹纹枕在国博是藏品,其他窑没有烧制这种纯民间的用品。还有磁州窑烧制的白底黑花瓶,虽没有景德镇青花的漂亮,但很有特色。磁州窑到今天还在烧制,我见到的陶工正在专心描绘那种枕头呢(照片36)。


     
     照片37、38是磁州窑的介绍和明清古窑。

  
   (四)安阳地区
    安阳,简称殷、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被考证的华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与前面所提陶寺遗址的不确定性不同,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之美誉。
    看安阳的殷墟遗址,还有林州的红旗渠本来是此行目的,但那高至百元的门票、脏乱的环境叫人哭笑不得,还是回国家博物馆去看好了。殷墟遗址门前拍张照片后离开(照片39、40)



    转身去了林州石板岩乡太行大峡谷一游,因为之前来过,故地重游,留下一张照片(照片41)。



   (四)平遥
    把平遥放在最后,是因为她在此行有点另类,既非探古,亦非访幽,有点休闲小资的意思。
    到平遥已是晚上,安顿下来后进古城看灯红酒绿的夜景(照片42),再吃点、喝点,美滋滋的。

     
    第二天下起小雨,雇了一辆三轮车,摇椅着逛古城,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考究了,尽享轻松愉快。雨中平遥,浪漫优雅。(照片43、44、45)

   
     结束语:太行深处,几多沉重,几多思考。太行地区的历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辉煌、也有沉沦。走进太行深处,山色峰峦耀眼,刀光剑影在目,走过多日,仍久不能平复心境。
    除了历史的厚重,太行的今日此时也引发几分思考。
    山西近年因资源价格上涨颇得好处,与我2007年第一次进山西情况已大为不同。2007年从河北进到山西境,道路即变得破烂不堪。而现今山西高速路网密布,国道、省道路况也非常好,反过来回到河北却感到河北的不如;山西许多煤业集团出资开发旅游景区,这本是好事,但那种垄断的经营模式不敢苟同,如王莽岭和锡崖沟,现在是全面封锁,统一大门票,还不让车进去,这是何道理?好,那就都不进去了。这种绑架式的旅游不知能做多久。
    太行深处还有许多有趣的景观,随手拍上几张。
    写满毛主席语录的村委会(照片46)。

   
    农家院(照片47)。

   
    人工凿通山洞的无名乡村道路(照片48)。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5:30:38 | 只看该作者
香山驴友 发表于 2012-11-14 17:52

谢谢香山大哥支持{: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11-17 11:27:43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走了个长线啊!文好,景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11-17 12:39:3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你真棒!

点评

过奖了,谢谢。  发表于 2012-11-24 1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11-17 12:40:5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11-21 22:01:26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与现代交融,知识与美景共享,精彩纷呈,广博精深,赞一个!

点评

谢谢你的欣赏。  发表于 2012-11-24 1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11-22 19:43:3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太辛苦了,谢谢啦!

点评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2-11-24 1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