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070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塔下土楼,茶中春秋——2012福建南靖塔下村自助游攻略+游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2-12-13 18:25:31 | 只看该作者
南国之靖,塔下并无塔
  "要是古代,你们就是从京城来的钦差大臣。"开车来接我们进村的张大哥说"在没见到我们之前,还有一点紧张。"向往已久的土楼又要以怎样的姿态与我相见,其实我也忐忑不安。
  汽车沿着盘山道缓缓驶向低处。满山翠绿,竹风茶香。我们如同画笔般在水墨中游走。前面的路渐渐窄了,随着车轮划出一道横折钩,一座巨型蘑菇撞入了我们的视野,尚未细细端详,一座依山伴水的古村落,在眼前依次铺卷开来。印象中的土楼大多是鸟瞰的图片,神秘而遥远。直到走近塔下,才发现竟是一番小桥流水的柔软景致。一如多年前,那个还叫做边城的凤凰。
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
小河流水中驻足的鸭子
小河旁的人家
穿过塔下村之间的小河河水潺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20:11:22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数土楼,都写着游人禁止上楼。我们能在土楼里住上一晚,自然是一份幸运。张大哥发挥了后人的智慧,把空置的房屋改造成客栈,将用来防御的箭楼改造成厕所。连当年的木栓,木窗都保持原貌。
名副其实的木质房屋
门锁
编制的木篮
客家人,用""自居,在每一代人身上刻下"客居他乡"的烙印,他们远离家乡,逃避到南蛮之地,只能围聚成一个环,组成一个大圆。一个圆就是一个家,散落在大山里的方方圆圆,"抵御强盗,相互慰藉"。如今的土楼,开门迎客。当年的避难所,变成旅游地。当年的客家人,变成土楼主。造物者的大智慧,将苦难时光流转中酝酿成一圈幸运的整圆。
抵御强盗的瞭望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20:28:18 | 只看该作者
张大哥家的圆楼属于塔下村大坝自然村。在太极溪的上流,离我们熟知的"东歪西斜""四菜一汤"不过十分钟的车程,也正因此,客栈的生意一直火爆。
四菜一汤
东歪西斜——天下第一楼
天色已晚,张大哥问我们选择住哪里:"土楼的住宿要稍微简陋些,空间有限。我家楼房的二层也修建了配套齐全的标间。""当然是土楼"我们三人异口同声。
夜晚的土楼,律动的光影
夜色下的土楼
  我住的房间叫"祥光满室"是张大哥小时候的卧室。那时候家家户户,环环相连,小孩子在楼里面圈圈打闹,踩着木板发出咚咚的声响。做好了饭菜的妇人家,会站在天井下,唤着孩子的小名。酒后微醺,我想起儿时,住在老家的吊脚楼的阁楼上,父辈们在楼下烧着柴火闲聊。土制的屋房,依稀带着山林的木香。窗外溪水潺潺,我枕着水声入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20:20:14 | 只看该作者
已是饭点,土楼里飘起了缕缕炊烟。张大哥家居住在和兴土楼的对面的万和居,一栋新修的二层洋房。迎接我们的是一只黑色鹩哥,像极了"愤怒的小鸟"里的黑色炸弹。张大哥的母亲和嫂子坐在天井下筛选茶叶。
只会说客家话的巴哥
捡茶梗
  张大哥一家,除了经营客栈,在山上还有好几十亩茶园,种植的菜叶,会贴上安西铁观音的标签,卖到全国各地。当年主要经济来源的种植产业,已经被申遗后的土楼旅游经济,悄然超越。"我一直不想让父母上山种茶了,可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忙起来就不愿意停下来"。张大哥说完给我们泡上了一杯父亲种的"秋香"
土楼家自酿的米酒,就着土家菜香,真是美味,酒足饭饱之后张大哥带我们来到了自家种的茶园。爬了好一会功夫才爬上去。
张大哥父亲种的茶园
当一回采茶姑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20:03:02 | 只看该作者
和兴楼里,祥光满室  
  逛完村落,我们急切地前往土楼,来到了张大哥家的和兴楼。和兴楼原名萬和楼,意为:萬事兴和,萬代和睦,家和万事兴。但每一个土楼似乎都有一段故事。萬和楼始建于明朝崇祯3年(1631年)塔下德远堂第九代孙张标宸之手,明朝末年,倭寇入侵,圆楼被烧毁,标宸公七个儿子被迫往南洋各地谋生。
民国三年(1914年)第十六代孙木明公之子佛庇、炎开、煜开兄弟在"印尼泗水"经营"远记商行"发达,回家重建"萬和楼"为四层圆楼,并在楼内办烟丝厂。1919年冬焙烟房失火。1926年军阀张毅率部到塔下大坝掠夺钱财,并烧毁所有楼房,张木明公子孙全部逃往南洋定居。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清末秀才张闪开集结乡绅张添开、张庆煌等筹资按原样重建。为防止火灾和土匪袭击,精心设计,设施完备,为求吉利,因多人集资"和合兴建",都系"张公标宸"子孙后裔,故将楼改名为"和兴楼",意为和气兴旺,和睦兴族,家和万事兴。从"萬和""和兴",历史走过数百年,张氏的代代子孙依然追求着一句五个字的"家和万事兴"
和兴楼即萬和楼
土楼人家
土楼里的生活,一派悠闲、祥和气氛,一只只凳子支着,晒着柿子、玫瑰茄;老人们坐在门外晒太阳、检茶梗;小孩嘴里吃着,玩耍着。
土楼里的孩子
快乐地玩耍
无忧无虑的孩子眼中清澈如水
晒柿子
当地的玫瑰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9:58:37 | 只看该作者
  在家庙的对联上,我也看到了当年国民党将领张发奎也为此题写的"清河著望载祀数千,绵绵瓜瓞蔓引枝联"。看守祠堂的老人见我在祠堂四处瞎逛,带我来到左边的厢房,指着墙上的红榜,很是自豪。
接着昏暗的灯光,我发现这张红榜上,德育堂成立的教育基金会,上面写道:本年度录取高中、中专学校的学生,凭就读学校缴费收据向国昌老师领取奖学金,就读高等院校学生的奖学金定于当月15日在德远堂现场颁发。
我走出家庙,面前的池塘边矗立的二十四根表彰科举登科的石龙旗,文科顶端是毛笔,武科顶端是画戟。落日时分,石龙旗幻化成我镜头里的剪影,天地苍茫。不难想见,15日的表彰大会,在这样的场景下,对张氏后代的读书人,会有怎样的精神洗礼。
德远堂前,风景如画
  这里还有一个红艳艳的大舞台,张大哥说游人多的时候这里会有表演,全村人都会聚集来观看,很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9:52:26 | 只看该作者
德远堂前,闽台两岸同名宗   
张哥说塔下村最富盛名的是张氏祠堂——德远堂。德远堂占地约6亩,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有二进五间。前有庭院和围墙。堂内雕龙画凤,木石富丽堂皇。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家庙,果然名不虚传。
德远堂
有着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的塔下村,自当人才辈出
当年穷有穷志的张石敢,在康熙年间的大年初一,辞别妻儿,辗转台湾,定居台南。为了纪念祖籍,张石敢后裔于同治九年回故土认亲返回台湾后,特地依塔下"德远堂"的建筑模式、布局,乃至牌楼、横匾、石柱上的题字、题词等,都按塔下的模样,在台南兴建同样的家庙,也命名为"德远堂"。闽台两岸同名同宗。
石龙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8:43:49 | 只看该作者
张大哥看出来我的心思。"我们这里盛产这柿子,太多了,摘不过来,都没人要。想吃就直接上树摘吧。"不等我挽起衣袖,张大哥已经轻巧的爬上了树。
张大哥爬树摘柿子
  这小柿子,没有北方柿子那么多汁,直接掰成四瓣,就可以像橘子一样来吃。清清爽爽,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如同侵透在糖水中。我连吃三个意犹未尽,还想饱腹一顿。"哈哈,别吃太多了,待回下山还要上我家吃饭。"
塔下村的茶树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8:35:04 | 只看该作者
车停在村口,不远处的林间小路,一对父子戴着斗笠,爸爸牵着儿子的手,慢慢朝屋里走去,一只白色的小土狗,从门口跑出来,摇着尾巴迎着他们归家。而稍远些的地方,一座座或圆或方,有大有小的土楼。错落有序的排列在小溪两旁,欢迎着我们来客家做客。
回家
谁家的老母鸡跑出来了
塔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
路灯
为了印证太极水乡的名头,张大哥带我们去对西面山上的制高点一览全貌。上山的路上有些饥渴,路边的柿子树挂的满满当当,熟透了的"红灯笼",掉在地上,直到烂掉。
熟透了的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18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