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7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亚洲野马死而复活传奇(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9 23:4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亚洲野马死而复活传奇

北京科技报:    2005年12月28日
  在野外自由放养的亚洲野马已经能够有248只———
  为拯救野马,将圈养13代的野马放归自然
  伦敦动物园一个科学工作组日前正式提议,被列为灭绝动物的亚洲野马(又名蒙古野马、普氏野马)改为“濒临灭绝动物”。因为通过一个成功的放归自然计划,圈养的野马被放归它们在蒙古自然栖息地的家,亚洲野马终于摆脱“灭绝”的命运。野马是经过近6000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生物物种,从“灭绝”到“濒临灭绝”,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差别,但对亚洲野马家族来说却是生死之别。在自然史上,灭绝的动物“死而复生”的例子非常罕见。要知道,在1945年,圈养的亚洲野马也只剩下31只,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工饲养的野马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只,重新将这些人工饲养的野马放归它们在蒙古的栖息地的工作已经开始。伦敦动物学会的尼克·林德赛兴奋地表示:“此前人们最担心的是,这些动物已经被圈养了13代,回到野生环境恐怕难以存活。但是到目前为止,在野外自由放养的亚洲野马已经有248只。”
  野马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后来销声匿迹
  两万年前,野马在亚洲和欧洲到处漫游。从最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许多洞穴壁画得知,我们的史前祖先曾经常猎取这种动物,因为在多数洞穴壁画中,野马之类的画远远多于别的动物。14、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还能看到成群的野马出现。到19世纪,野马种群已经仅限于波兰和俄罗斯南部的一些地区,而且已经有人开始怀疑这些马群究竟是不是正宗的野马或只是跑到野外的普通马。不管怎样,在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野马群走向濒临灭绝。更有趣的是,瑞典大科学家林诺斯(1707—1778)在其《大自然系统》一书中进行生物分类时,竟没有把野马列入进去。
  如今,每年有92%的母马下崽,蒙古境内找到合适放归的草原
  圈养普氏野马的前景从一开始就给人黯淡之感。要想让这个物种保持野性,就必须将它们放回大自然。首先采取行动的是三位鹿特丹人,他们在1977年创立了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有两个目的,一是将布拉格的吉利·沃尔夫博士保存的野马血统记录簿的数据经电脑处理,建立起野马血统记录数据库系统;二是首倡将野马放回到大自然野生世界。
  1981年,该基金会开始购买普氏野马,而且尽量挑选血缘较少相同的那些。到1997年,该基金会共有61匹完全健康的普氏野马。这些野马生活在5处面积为12英亩以上所谓的半保护、半自然、全自然区域内,马驹死亡率很低(6%),每年有92%的母马下崽。其中半保护区域内出生的第二三代有许多已经放归到大自然,以后几年将放归更多。
  1986年,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开始和苏联科学院动物进化形态学和生态学研究所合作,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苏联和蒙古寻找尚存的适宜草原保护区。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草原变成了一个濒危生物群落环境,只有蒙古境内还残存一些草原相对保护得好一点儿,但也因过度放牧受到严重威胁。普氏野马和濒危的蒙古草原生物群落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效果更好。蒙古建立了一个面积达24000英亩的美丽大草原,称胡斯坦奴鲁草原保护区。普氏野马成了蒙古的国家象征,1992年6月,16匹普氏野马运到了蒙古美丽的大草原,1994年和1996年又有两批各16匹运到,另外的运输计划是1998年6月和2000年。截止到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鲁草原上一共大约有60匹普氏野马,同时还有1450匹左右分散于世界各地的135个动物园和私人公园里。现在人工饲养的野马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只,放归自然工程也进展顺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伦敦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认为,现在该是将亚洲野马这个名字从灭绝动物名单上抹去的时候了。
在野外自由放养的亚洲野马已经有248只
  它们有好几个名字,蒙古野马、亚洲野马、普泽瓦尔斯基野马,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的野马上了灭绝动物名录。可是,据《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最近报道,伦敦动物园一个科学工作组正式提议,将列为灭绝动物的亚洲野马改为“濒临灭绝动物”。
  尼古拉·普泽瓦尔斯基是一名俄国上校,奉沙皇之命在中亚旅行考察。首次旅行归来,他宣称听说在蒙古西南部有野马存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第二次旅行考察归来,他带回了一名边防卫兵送的野马头骨和马皮。第三次考察时,他在戈壁滩边的塔钦·萨拉·奴鲁山区亲眼看到了两群野马。由于在《大自然系统》书中一个新物种往往用发现者的姓名命名,因此这本书再版时,这种野马就有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名字———普泽瓦尔斯基马。
  1881年,普泽瓦尔斯基正式将这种野马的外貌、偏僻的栖息地和习性公之于众。它们群居生活,一般5到15匹一群,由一匹雄马领着。他说它们非常警觉和胆小,听觉灵敏,视觉敏锐,嗅觉高度发达。它们似乎偏爱盐性土壤,无水也能存活好长时间。
  19世纪末,弗雷德里克·冯·法尔兹·费恩在俄罗斯南部有自己的大片领地,领地上养了许多珍稀物种。当他听说在蒙古发现了野马,马上叫自己的经纪人阿沙诺夫组织了一个远征队去捉几匹回来。
  不过后来证明要捉到成年野马那是不可能的:它们太胆小又跑得太快,唯一的机会就是试试能否捉到马驹。他们在1898年捉到了两匹小马驹。捕捉者想用羊奶喂养它们,结果也没成,两匹马驹很快就死掉了。
  看到这种情况,冯·法尔兹·费恩决定找来当地正在哺乳期的母马来试一试。1899年,捉到了7匹野马驹,并用母马喂养,终于将其中的4匹运到了阿斯卡尼亚诺瓦。这次远征共花掉他一万多卢布,当时1卢布能在蒙古买500磅茶叶。
  1899年捉的一匹雄性马驹和1900年捉的一匹雌性马驹,送给了沙皇尼古拉二世,雌性马驹不久后死掉。
  贝福德公爵一世和冯·法尔兹·费恩一样,也是个大自然迷。他委托汉堡的一位动物经纪人弄几匹。1901年又有51匹野马驹被捉。
  1947年在蒙古捕获了一匹野马,这是人类在野外捕获的最后一匹野马。其被运到了欧洲,给野马的繁殖带来了新的血液。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内的1000余匹野马均来自于最初的这12匹野生野马和一匹家养的普氏野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野生的普氏野马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二战后数量锐减。人们最后一次见到普氏野马是1969年在一个叫甘塔姆加的泉水附近。

  ■译自《泰晤士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3:49:21 | 只看该作者

普氏野马_岩石壁画

普氏野马_岩石壁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3:50:01 | 只看该作者

亚洲野马非常胆小和警觉

 亚洲野马非常胆小和警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3:50:41 | 只看该作者

1898年捉到的两匹亚洲野马小马驹

 1898年捉到的两匹亚洲野马小马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3:51:16 | 只看该作者

普泽瓦尔斯基

 普泽瓦尔斯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