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兰的战争史诗——火与剑(With Fire and Sword)(1999)
本片是根据著名波兰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大型史诗片。讲述了发生在欧洲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一场激烈战争。在战争中,爱情与友情、忠诚与信念,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经历了火与剑的考验。影片充满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和爱国热忱,同时也以真实而诙谐的方式表现了欧洲骑士精神与贵族气质,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波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公元17世纪中期,在波兰与乌克兰的边界是,哥萨克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起义。整个地区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约翰·则克智勇双全,效力于波兰王子杰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美丽的公主海伦娜俩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但与此同时,他与哥萨克族的青年波丹结下了仇怨,因为波丹也同样爱恋着海伦娜公主。
在一次交战中,波丹掳走了海伦娜,约翰的好朋友为了救出海伦娜,追上波丹并与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决斗。与此同时,哥萨克族的将军赫麦尔尼斯基包围了波兰耶雷梅王公的驻扎营地,试图彻底消灭波兰武装……
背景:
波俄战争(1654年~1667年)
17世纪的波兰是东欧强国,控制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648年乌克兰爆发反抗波兰的哥萨克起义,经过6年的战争,乌克兰无力再战,只得投靠俄国。1653年10月乌克兰正式并入俄国,俄国开始了对波兰的战争。
1654年春,俄军主力10万进攻白俄罗斯,另有4万军队和乌克兰起义军向乌克兰实施助攻。10月北线俄军主力攻占斯莫棱斯克,进至第聂伯河一线,南线攻击明斯克受阻。1655年,波兰击败哥萨克军。北线俄军攻克了明斯克,并向西乌克兰推进。9月进入波兰本土,威胁华沙。1655年9到10月,瑞典军袭击了波兰,攻占华沙和克拉科夫。波俄战争暂时停止,1656年,两国签定停战协定,共同对付瑞典。
1657年,乌克兰转而投向波兰,试图脱离俄国,并于1658年9月16日加入波兰。俄国立即派兵入侵乌克兰,波俄战争重新爆发,1660年波兰和瑞典签定和约,全力对抗俄国,连续击败俄军,进入俄国领地,1663年11月,波军在格卢霍夫和北诺夫哥罗德被击败撤退。
1664年两国开始谈判,1667年双方签定「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以第聂伯河为界瓜分了乌克兰。
波俄战争与三十年战争同时进行,随着支持波兰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日渐衰落,波兰的大国地位也逐步丧失,俄国获得乌克兰领土之后势力迅速膨胀,转而与瑞典开始争夺北方霸权。
若尔特耶沃德战役
1648年5月15—16日,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1648—1654)期间,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乌克兰哥萨克军在若尔特耶沃德(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城市)首次战胜波兰贵族军。
波兰加封的乌克兰盖特曼波托茨基得悉扎波洛热哥萨克军(1648.1)起义反对波兰统治及赫梅利尼茨基自封盖特曼后,纠集了3万人的讨伐军。1648年春季波托茨基将主力集中在切尔卡瑟和科尔孙,尔后派出两个支队去征讨起义者;波托茨基(其子)和申贝格指挥的6000人的波兰支队,带有27门大炮从陆上出击;由4000—5000名注册哥萨克和1000名德国雇佣兵组成的支队乘兽皮艇顺第聂伯河进发。两个支队的任务是在科达克要塞会合,夺取扎波洛热赛切并惩治起义的主谋。赫梅利尼茨基深知首战取胜的重要意义。为了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决定联合哥萨克的世敌——克里木鞑靼人,利用他们的骑兵对付波兰的强大骑兵。为此目的,他同克里木汗伊斯拉姆·格来三世进行谈判,很不容易地(留下儿子季莫费伊在克里木做人质)达成了协议,抽调彼列科普贵族图盖别伊的骑兵队伍援助哥萨克。虽然赫梅利尼茨基知道鞑靼人可能背叛起义者的事业,可能在征伐波兰人的行军路上掠夺乌克兰的土地,但还是同鞑靼人签定了关于结盟的临时协议。这个协议使他补充了兵力,在一段时间内(至少在最近几个月内)解除了克里木军队对起义者后方的威胁。这样,在外交上为战争作好了准备,再依靠军事因素,特别是深入的侦察,赫梅利尼茨基定下对敌人各个击破的决心。5月2日赫梅利尼茨基率领哥萨克军队(0.8—1万人,4门火炮)和图盖别伊的克里木鞑靼盟军(4000—5000人)去迎击波兰部队。在若尔特耶沃德沼泽地带(在若尔塔亚河、因古列茨河左侧支流的河源)筑垒扎营之后,于5月13日率部分兵力到达卡缅内扎通(在若尔特耶沃德以北40公里处),在这里说服了注册哥萨克投到自己方面,让他们骑着鞑靼人的马匹到筑垒营地去。起义者击退了5月14日到达这里企图行进间渡过若尔塔亚河的波托茨基队伍。波托茨基等待增援,把军队配置在辎重车垒之中。5月15日,起义者试图攻取辎重车垒,冲入其中,但由于波兰人拥有优势炮兵而后撤。5月15日夜间波托茨基决定突围同主力会合。赫梅利尼茨基对此未加阻挡,但向克尼亚日拜拉基地区(距若尔特耶沃德7—8公里)派出伏兵。在这里赫梅利尼茨基与鞑靼盟军合围了波兰部队,予以毁灭性打击。波军约3000人被俘,其中波托茨基受了致命伤。
点评:若尔特耶沃德战役的胜利为乌克兰人民反对地主波兰的民族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赫梅利尼茨基在战斗中显示出杰出的军事将领和统帅的才干。起义军表现了高度的机动灵活性、组织性以及战胜在技术装备和战术上较强敌人的能力。
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波格丹(济诺维)·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利尼茨基(约1595—1657.8.16),乌克兰政治家和军事家,统帅,乌克兰盖特曼(1648)。
赫梅利尼茨基大约在1595年出生于奇吉林(今属今乌克兰切尔卡瑟州),曾上过利沃夫耶稣教会学校,但仍信仰东正教。1620—1621年波土战争时期为土耳其人所俘,囚禁至1622年获释。返乌克兰后加入注册哥萨克军,参加了1637—1638年人民起义,充任 1638—1646年任奇吉林连连长。四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反对波兰统治乌克兰的起义准备活动,着手组建哥萨克部队以进行解放斗争。1647年被捕,不久被释放,逃亡至扎波罗热营地。1648年1月领导发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解放战争(1648—1654),作战中充分显露了统帅才能和外交家及政治家的杰出品质,先后在若尔特耶沃德作战(1648)、科尔孙会战(1648)、皮利亚夫齐作战(1648)、兹博罗夫交战(1649)、巴托格(1652)和日瓦涅茨(1653)等地作战中,挥师大败波兰贵族军队。
他主张坚决的进攻行动,以在公开交战中各个歼敌。交战时力求对敌侧翼和后方实施突击,达成对敌合围。在作战中广泛采用设伏、佯攻、假退却等战术手段。他在军事学术上是革新者和先进思想的代表,认为部队机动和火器使用得当具有重要意义。他能理解时代的进步使命,乌克兰人民的根本民族利益及其与俄罗斯复归统一的夙愿,并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乌克兰人民的热望进行斗争。
1648年和翌年初,先后两次向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奏请恢复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统一。俄国政府认可后,他主持召开了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会议,郑重批准了这一历史性行动。他为乌克兰人民的解放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合并所进行的斗争,对后来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1657年死于原籍。前苏联为纪念赫梅利尼茨基。1943年10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设置了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共3级)。佩列亚斯拉夫市改名为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市,普罗斯库罗夫市改名为赫梅利尼茨基市,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州改名为赫梅利尼茨基州,许多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也以其名字命名。
个人感慨:
片子很长(180分钟),要两张DVD碟片。其实在2004年CCTV6是播放过的。目前能看到的DVD就是这个译制版本(国语经典对白)。
对于东欧的历史,实在是知之甚少。所以在看完第一张碟片的时候,我必须查查背景知识了,于是有了上面的一些片断信息。。。
哥萨克,一个神奇的名字。。。
很多前苏联的作品都有这个名字,最近看过的《骑兵军》也是哥萨克的骑兵军。。。
终于看到了这部史诗大片,终于有了哥萨克的具象认识。。。。
二、玉女神驹(NATIONAL VELVET)
内容简介:
1920年代末期的英国,在布朗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麦泰勒,原来是布朗太太已故恩师之子,布朗太太为感恩收留麦,但却隐瞒真相,只让麦在店中做工自食其力,暗中安排各种机会潜移默化麦,并鼓励爱马如命的女儿威薇与麦参加马赛,在各种不利的状况下,威薇只好女扮男装亲自出赛,麦也重新克服失足落马失败之心病,重新骑上马背,威薇在爱马的努力下夺魁,却因……
短评:
有“世界头号美人”之称的伊丽莎白.泰勒年仅十二岁时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饰演极爱骑马的女孩维拉韦.布朗。在温馨感人的伦理故事结束后,一场压轴的精彩马术大赛将观众的情绪带至高潮。导演克拉伦斯.布朗拍出了一部水准甚高的家庭电影,引人入胜的绝妙故事、扣人心弦的竞赛场面、大自然的精彩画面都给本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可爱的爱马如痴的小姑娘,相信很多爱马的MM看过后,都会心有戚戚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