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棉花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行程篇(day1:昆明——思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19:22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行程篇(Day9: 曲靖——昆明)

Day 9:曲靖——昆明。
剩下的就只有回家的路了,短短的100多公里,似乎不是很远,应该很是轻松了。可就是这100多公里的路我们走了近两个半小时,究其原因,两个字——修路!云南的修路我们算是真真正正领教了一把,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云南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想到这一点心里也稍稍安慰了一些。

由于是晚上的飞机,下午在昆明就显得悠闲而舒适了。来到昆明,翠湖公园是不得不去的。坐上游船,任凭船在湖面上漂来漂去,阳光温暖的洒在身上,整个人都懒洋洋的。特别是当得知北京正在下大雪,一片冰天雪地时,那股安逸舒适的心情就更别提了。

也正是由于北京的大雪,原本晚上八点半的飞机推迟到了夜里12点,上天又安排我们在这里多待了几个小时,让我们多享受一会那种春末初夏的感觉。

马上要离开云南了,突然有些不舍,害怕旅行会就此结束。是舍不得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依河边的淡泊宁静,还是舍不得旅行中那种游离于现实的甜蜜感觉,我说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只能将太多太多的感受深深埋在心里,用心灵去慢慢体会。

图为昆明翠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22:46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

原始部落——佤族

刚在昆明落地,我们就听说了西盟的大名,并且对佤族人神乎其神的描述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这不,奔着西盟这个佤族自治县就出发了。巧的是,出发第二天从思茅到澜沧的路上,我们偶遇了孟连县的发改委主任。这位主任不仅把佤族好好叙述了一番,勾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更将孟连县狠狠吹嘘了一通,说是风景如何秀丽,旅游资源如何丰富,并且第二天还将有一个由佤族、傣族、拉祜族各族人民参加的“寻宝大赛”。我们心想,这个好机会可是不能错过,于是改道直接奔了孟连。

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共有人口35.1万人。据说,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打猎所获猎物全村均分,并且过去他们还有用人头祭谷子的习俗。听到了这些,我急不可耐地希望亲眼看一看这个传奇神秘的民族。

抵达孟连后,我们四处打听,经当地人指点,位于县城西北的大曼糯村,是县里最大的一个佤族村寨,并且当今的孟连县长就是从这个村走出来的。

越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越是难以到达,越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砺。这一点我们也着实体会到了。大曼糯离县城仅30多公里,可一路的弹石路却让我们轻松不起来,车速也只能随之下降。越是这样,心中的期待也就越强烈,脑海里尽情描述着心中的佤寨的景象。

七拐八绕地,车子渐渐进入了山区,弹石路变成了土路,汽车驶过,飞烟四起。随之道路两旁的芭蕉树多了起来,埋在深山里的村子也露出了头角,一片片的,有的砌上了黑砖白瓦,有的还保持着草棚木墙。想必这就是佤族村落了吧。

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我们被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远处望去,像是由三四棵榕树组成的一个小树林,走到近处才发现,原来只有一棵大榕树,独木成林。枝叶长高了,便自然垂落下来,落到地面上,扎进土壤里,又长成了一棵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奇特的自然景观——独木成林。

离古榕树不足百米的地方便是我们苦苦找寻的大曼糯村了。大曼糯是个行政村,由几个部落社组成,我们所到的这个社叫做英西社。放眼望去,全村上下都是佤族的茅草屋,看不到一点砖瓦的痕迹。这不由得让我一震,难道在现代社会里还能存在这样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完全封闭自足的村子?

图为 大曼糯村子以及村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26:25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2)

接下来我所看到的渐渐证实了我的想法。门前织花布的小姑娘,拿竹棒捣米的妇女,夕阳下梳头的白发老奶奶,一切都那么祥和,像是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显然,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的到来也引起了村里人的极大好奇和兴奋。几个年长的较有威望的族长笑着把我们迎进了屋里。我们低着头走进屋里,眼前一片黑暗,几个头戴银饰,手持烟袋的老奶奶蹲坐在地上,好奇又热情地打量着我们。我定睛观察了一下,这间用茅草搭起的草棚四周都透着亮,屋子的左端是一口用泥垒成的大灶台,右端用竹竿搭成了一个隔断,里面砌了低低的一个台子,似乎是床,上面光秃秃的,没什么被褥。屋里除了一些瓶瓶罐罐之外,就别无它物了。正对着门,在屋子中央,燃着一堆火,股股地冒着白烟,佤族人和我们便围成一圈坐在火堆周围。与其说坐,还不如说蹲,凳子极矮,坐上去宛如蹲在地上。

他们看上去十分兴奋,嘴里呜哩哇啦的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并用他们所独有的仪式迎接我们。一位佤族大嫂紧紧抓着我的手腕,把我按坐在那个小板凳上,双手由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我的头,我不知这是何种礼节,所以也不敢乱动,任凭她摸了个遍。看看旁边的早同志,也受到了同样的礼遇,眼镜都差点给摸掉了,我心里暗自叫乐。

我们几个刚坐定不久,有位佤族大叔便端了几杯水酒过来,递到我们手里。来之前我们就知晓了佤族人有以水酒待客的习俗。只见他手端着酒杯,兴奋得向我们扬了扬,嘴里不停的说着什么,接着就一股脑把酒给干了,并示意我们也要一干二净。我示意说我不会喝酒,他便往我手心里倒了几滴酒,把我的酒杯拿走了。陆大哥倒是干脆,二话没说,一杯酒就下肚了,引得佤族人也直竖大拇指,不过这也造成了他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胃里一直不舒服。兴奋之余,那位佤族大嫂还为我们高歌了一曲,没有音乐,也没有伴奏,只有纯朴的声音和无华的调子,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图1:织布的佤族小姑娘
图2: 大曼糯茅草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27:06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3)

由于几乎完全不能交流,我们也没有长待下去,走出房门,夕阳已经快下山了,光线也渐渐暗了下来,很遗憾没能在村子里多拍几张照片,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来,会不会再看到这样的村寨和这样的村民。

返城的途中,我们顺路搭了一名在附近学校教书的代课教师。他告诉我们,学校一共200多名学生,只有10余名老师,条件相当艰苦,薪酬也很低,一名工作了20余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由一千多元。

并且还听他说,像英西社这样全是茅草屋的佤族村子全乡就有两个了,很多佤族村寨拆掉了茅草屋,建起了砖瓦房和石棉瓦房。后来在网上我也查得有关资料,说是像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茅草屋可能很快就不复存在了。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现今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住进瓦房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风貌,是一个严肃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29:23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4)

离开了孟连,可大曼糯的影子还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在想,佤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到底有着怎样的风俗和性格。这一点我在西盟新县城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

西盟,龙潭,龙摩爷,一个阴森恐怖,又充满信仰的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佤族人祭祀牛头的圣地。你能够想象整个山壁都挂满牛头吗?在这里,树干上,崖壁上,枝丫上,石头上,你能想到的地方都镶满了牛头。高高支起的杆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说杆子顶端的竹篓是以前用来放人头的。在茂密的枝叶下,几乎透不进半丝阳光,看着那荧荧的泛着绿光的牛头,敬畏而肃穆之情顿生。

图为 挂满牛头的龙摩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34:50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5)

午时,艳阳高照。30多度的气温,站在太阳底下也不是件舒服的事。但狂欢者的热情却足以让太阳逊色许多。一年一度的拜年活动如期而至,佤族人民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传送着美好的祝愿。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幕。

我们赶到时,身穿黑衣红裙、头戴银质发箍的佤族女子和手持腰鼓、头缠红布的男子已经列席就绪,准备入场了。只见他们有的举着猪头,有的怀抱着公鸡,有的肩扛着酒坛,有的捧着高高的芭蕉叶,象征着一年来的五谷丰登。随着浑厚的腰鼓声,伴着高昂的歌声,场里的气氛热烈起来。然后,领导讲话,高歌,敬酒,之后,真正的狂欢开始了。

顿时,整个场地围成两个大的圈子,在木鼓的节奏声下,人们手牵手,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舞动起来,鼓声、歌声、欢呼声、拍手声、跺脚声,混成一片。我被那种气氛感染了,也情不自禁冲入人群中跟他们一起跳了起来。他们手把手教我怎么迈步,怎么挥手。很快我也能跳得自如了,他们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在心里偷着乐。正舞得开心,我被耳边嘹亮的歌声所吸引,只见两位佤族美女正拿着酒杯要给我敬酒呢,旁边一位大嫂说,她俩看我跳得卖力,要为我这远方来的客人敬上一杯。我真是受宠若惊了,嘹亮的歌声过后,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虽然不胜酒力,但我知道这是他们的习俗,也是对她们的尊重。在他们中间,我看到了那种奔放的热情,那种洋溢在黝黑面庞上的质朴笑容,和一颗颗坦诚的心。

图为 佤族联欢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35:45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原始部落佤族6)

抛弃一切礼仪拘束,他们尽情地唱跳着。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一种彻底解脱出来的狂放。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声清澈透明地流淌着一种自信。他们歌唱爱情、战争、艰难和辛苦。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来回摆动,使得我感到我非常清楚地窥探到了佤族的灵魂。

战争过去了,但是那个时代的强烈精神仍旧依稀可见,也许这就是最重要的。佤族处在一个剧烈动荡和根本变化的时代。50年来,佤族从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猛然飞跃到现代世界,这是正常人类数百年的发展过程。这样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维系着过去的线索已经模糊,而可以引导他们进入现代世界的线索却还没有抓牢。他们飞快地适应着新的生活方式。对于任何人来说,飞快的变化都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他们的精神还保留着过去特性中最强烈的部分,那么他们就会兴旺,因为他们的精神是强壮有力的。
  
但愿它不至于最终消失在发展的波涛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39:02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

坐在云南哀牢山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满眼望去,脚下那山坳里1000多亩的山地全是梯田——因它开拓者的缘故,这片梯田被称为“哈尼梯田”。

群山深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漫向四野,直朝着天际铺陈。老虎嘴梯田是哀牢山区面积最大的成片梯田。在海拔落差1400多米的山坡范围内,梯田遍布山野,占地1700亩,据粗略统计,其级数有5000级之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45:01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风情篇(罗平多依河)

罗平多依河

“青山绿水,飘着山歌水调,歌声里住着布依人家。用花饭欢度佳节,用木叶传递情话。小竹筏划进梦境里,吊脚楼吊起风情画。”山也是家,水也是家,怎样的一道布依风情!

卖水车的小姑娘,划竹筏的男孩子,烤土豆的老奶奶,鲜艳的多依果,五彩的花米饭。再配上幽幽的青山,薄薄的云雾,多依河像情人的眼泪般静静地流淌着。

图1:烤土豆的老妈妈
图2:花米饭
图3:卖水车的布依族小姑娘
图4:形状怪异的多依果
图5:柔情似水多依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21:48:55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走单骑之寻遍云南六千里——动植物篇

图1:一只像火鸡又不是火鸡的怪物
图2:开得像火一样的花
图3:诱人的芭蕉
图4:等嘎拉村里几只散养的鸡
图5:傣族村子里的水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