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打时同伴两人有时侯会因争球而碰到一起,那这球应该是谁来接呢?原则上是后排运动员看着前排运动员来打球,毕竟眼睛不是长在后面的,这跟交通规则差不多;业余球员很少是固定搭配,的确在争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点。
就我而言,我觉得前排运动员要不断根据场上形势调整位置比较好,不要老是站在T位;但是否“随后排运动员同进退”却值得商榷。我倒是觉得,若非防守方接近强弩之末,前排运动员应在同伴每次进攻后都要适当后移一点,而不是压前!
双打攻防的速度都比较快,在没有彻底取得主动的情形下压前,一个弊端是缩窄了视野,还有一个弊端是缩短了反应时间,而这两个弊端的后果就是影响了前排运动员的意识反应或者说是影响了预先判断的能力。
随着后排运动员的进攻,前排运动员适当后移,表面上是减轻了防守方的压迫,实际上是“暴风雨前夕的微风细雨”。一则适当的后退,扩阔了视野,对对方的站位和回击线路看得更清楚,对同伴组织进攻的路线、意图也能更快感应到;二则让反应时间更充裕了,有充分的时间预先判断,要是前排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截到球,给对手的打击是最沉重的,经常可以成为打破相持状态的转折点,这也是前封后杀战术的一种贯彻方法。
前排运动员在适当后移的时候,后排运动员就要有前压的意识,要有苍鹰搏兔的气势,一但对方回球不够后就迅速前压,此时前排运动员就要心领神会的后撤,与同伴进行位置轮转,让其完成致命一击。这似乎与前封后杀的战术是相矛盾的,但其实并非如此。这种轮转攻击战术用于防守能力比较强的对手时,特别是对手的回球能避开前排运动员的封杀,但又不足以回到靠近底线的位置时,轮转攻击战术就可以不断保持进攻状态给对手压力。后场运动员的前压,不只是气势上的要求,还因为从后到前,每一拍都是进攻组织中的一步,这当中如果前排运动员“多手”,除非是有把握把球打死,不然就会让进攻断了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