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5252|回复: 0

【魅力西域】伊斯兰教中的苦行僧—阿希克—游走的灵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6 1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wOTAwNzY4/v.swf





吟唱中的阿希克



羚羊角做成的——萨帕依


木制的萨帕依

在新疆的维吾尔人中,有一些抱着特殊生存态度、拥有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人,维吾尔人‘阿希克”。在汉语中很难用某哥词汇或词组来表述。他们是游唱者、宗教执迷者、江湖艺人、或是一些游走的灵魂?在新班维吾尔族聚居区,特别是新疆南部喀什、和田等绿洲上的大小城镇,经常能够在街头巷尾见到手持萨帕依(一种维吾尔族体鸣类击打乐器)吟唱歌谣行乞的男子,人们叫他们“萨帕依其”(意“善奏萨帕依者”)或“阿希克”。“阿希克调”就是对他们所吟唱的歌谣的称谓。“阿希克”一词意为“痴迷(于真主)者”,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也称“依惮派”)最忠实的信徒。

    “苏菲”,阿拉伯语音译,有“清静”、“在真主面前居于前列”等多种意思。也意为“羊毛”,因该教派创建之始其成员都身着粗羊毛的织物以示俭朴的缘故。苏菲派产生于7世纪末,当时的楼马亚王朝宫廷奢侈腐化,引起了一部分穆斯林的不满,他们用禁欲和苦行以示反对。8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和佛教不断渗人伊斯兰世界,苏菲派的信徒们遂由禁欲、苦行向神秘主义发展。9世纪中叶,“苏菲”一词在阿拉伯文献中正式出现,标志着这个教派的正式形成。苏菲派的信徒们不图今生,但求来世。从《古兰经》中寻找禁欲主义的信条,认为“今世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后世的报酬,对于敬畏者,是更好的”相信祷告、斋戒、隐居、自省和长期夜祷、静默能把人们的灵魂引到真主身边,人世间的贫苦、谦守、忍耐和忏悔会使人们得到拯救,并去到“天国”享受纯粹而持久的欢乐。苏菲派的教士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练方法,随时准备像飞蛾扑火一样为真主牺牲自己的一切。相信通过神秘的直觉,能够最终实现与真主的合而为一(即所谓的走“塔里喀特”道乘之路)。

      阿希克们将苏菲派的这种信仰推到了极致。他们弃家业四处云游,露宿麻扎(墓地),身着极为简朴的衣衫,靠乞讨度日,并以宜弘伊斯兰教义为己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克来台尔”,(意为“行乞者”)。其中具有完成一定阶段修练功能者被称为“德尔维希”(意为“托钵僧”)。明代来西域考察的陈诚在其所著的《西域番国志》中有以下的记述:“有等弃家业,去生理,蓬头跌足,衣弊衣,披羊皮,手持怪杖,身挂骨节,多为异状,不避寒署,行乞于途。遇人则口语喃喃,似可怜悯,若甚难立身。或聚处人家坟墓,或居岩穴,名为修行,名日迭里迷失。”文中的“迭里迷失”当为“德尔维希”的另一种音译。可见,至迟在明代维吾尔族民间就已有了阿希克的活动。

     时至今日,偶尔在各地著名的圣裔、圣徒麻扎上还能见到真正的阿希克和德尔维希的踪影。那些在街头巷尾吟歌行乞者也自称为“阿希克”,实际上是一些以乞讨为业的流浪汉,其中也不乏具有较高水平的民间歌手。有的阿希克双手分别持萨帕依和它希(石片)同时击节,个别的还自弹维吾尔族民间常见的弦鸣类弹拨乐器热瓦甫为歌唱伴奏。阿希克多见单独活动,偶尔也可见到二三人甚至三五人结伙行乞,此时,其中的一位持热瓦甫自弹自唱,身边有几位以萨帕依、它希击节帮唱或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呼喊,这种表现形式源自苏菲派教士们以歌舞祈祷礼仪上的“捷黑来塔提希”。在演唱之隙,笔者还看到过口吹海螺招徕群众者,说明“阿希克调”的演唱和伴奏方式相对自由。

不是每个民族都有阿希克这样的人,所以希望在新疆的阿希克能是你可以来新疆的一个理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