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90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伦贝尔简介】你了解呼伦贝尔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 19:3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原牧民 于 2013-4-1 19:44 编辑

                      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草原牧民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21世纪初发现呼伦贝尔地下石油资源。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中文名称: 呼伦贝尔市
外文名称:Hulun Buir
别名:呼盟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东北
下辖地区: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
政府驻地:海拉尔区
电话区号:0470
邮政区码:021000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面积: 263,953平方公里
人口:269.70万人(2003)
方言:东北官话
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及大陆气候区
著名景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湖,贝尔湖,满洲里国门,金帐汗蒙古部落
机场:海拉尔东山机场
火车站:海拉尔火车站,满洲里火车站
车牌代码:蒙E


简介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呼伦贝尔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历史沿革史前时期

   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古代时期


     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
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
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
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近代时期

     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
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现代时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尔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利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地理环境地形特点

     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
气候特点

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
1、从气候类型为: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
2、从年降水量类型为: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m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
3、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植被分布

植被分布分布由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的分布依年降水量决定。
岭东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针叶林混交林)——大兴安岭林区。
岭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资源资源概述

    呼伦贝尔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土地资源

   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3.8亿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土地有8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

草原资源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牧业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区、满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隶属100个科450属。
呼伦贝尔草场又可分为八大类。主要有六大类,即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丘陵草甸草原、平原丘陵干旱草原、沙地植被草地、低地草甸草场。

森林资源

    大兴安岭在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纵贯千余里,构成了呼伦贝尔市林业资源的主体。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83.7%。呼伦贝尔市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9.5亿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自治区的93.6%,占中国的9.5%。呼伦贝尔市林区的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柞等。

矿产资源

全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煤炭、石油、铁、铜、铅、锌、钼、金、银、铼、铍、铟、镉、硫铁矿、芒硝、萤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等。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和的1.8倍。
水资源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中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


野生植物

呼伦贝尔市野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主要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纤维植物、野生淀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等。

野生动物

呼伦贝尔市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点中国种类总数的12.3%,占自治区的70%以上,居第一位。在这些动物中,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其中有些是珍稀兽类和禽类。其中以鹿科动物最为有名。全市313种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等。

资源环保

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面积1.26亿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退耕还草面积100万亩,退牧还草面积480万亩;地方有林地面积453万公顷;矿产资源探明或初步探明的矿产49种;水资源总量为316.19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56.4%。其中,地表水总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水域面积48.32万公顷。
全市共审批建设环评项目998项,总投资122亿元。其中市本级审批建设项目163项,总投资49亿元,全年开展竣工验收67项;二氧化硫减排10.22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1.79万吨,排放实现“双降”;对全市56个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连接重点污染源企业端22家。6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在“好”和“较好”水平;对全市境内的18条河流和2个湖泊的28个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与俄罗斯联合开展额尔古纳河界河水质监测。全市绝大部分河流湖泊保持或接近天然水质,主要纳污河流海拉尔河、雅鲁河水质趋于好转;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域内植被的生物量高于去年,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逐步好转。

行政区划

截至2008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市。

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邮政编码
代码
呼伦贝尔市
263953
255万人(2011年)


海拉尔区
1440
34万
021000(河西)/021008(河东)
150702
满洲里市
696
25万
021400
150781
扎兰屯市
16800
37万
162650
150783
牙克石市
27590
35万
022150
150782
根河市
19659
11万
022350
150785
额尔古纳市
28000
8万
022250
150784
阿荣旗
12063
28万
162750
150721
新巴尔虎右旗
25102
4万
021300
150727
新巴尔虎左旗
22000
4万
021200
150726
陈巴尔虎旗
21192
6万
021500
150725
鄂伦春自治旗
59800
22万
165450
150723
鄂温克族自治旗
19111
13万
021100
150724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0500
28万
162850
150722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11年5月底。
交通陆路交通铁路:

市辖区内的铁路干线呈“口”字形分布,有滨州线内蒙古呼伦贝尔段(满洲里—哈尔滨)、牙林线(牙克石—满归)、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两伊线(伊敏—伊尔施)、伊加线(伊图里河—加格达奇)、加漠线(加格达奇—漠河)、齐加线(齐齐哈尔—加格达奇)。市辖区内原设有哈尔滨铁路局的三个铁路分局:海拉尔分局、加格达奇分局、伊图里河分局。经过中国铁路系统大改革后,撤销分局,改为办事处。三个分局合并入为海拉尔铁路办事处,各单位站段由各站段负责管理。

公路:(以下信息截至2011年末)
(1)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0451公里。其中:国道1177公里,省道1529公里,县道2894公里,乡道3317公里,专用公路153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13公里。
(2)全市等级公路1012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21公里,二级公路787公里,三级公路3349公里,四级公路5772公里;有路面里程3116公里,其中高级路面2654公里,次高级路面462公里,未铺装路面7334公里。
(3)全市桥梁37685.39米/1228座,其中危桥4173.60米/193座。永久式桥梁29594.39米/852座,半永久式桥梁702.00米/座,临时性桥梁7389.00米/324座。
(4)全市已形成了以国道111北京至加格达奇全长513.171公里、国道301绥芬河至满洲里两条国道全长610.705公里,省道201室韦至阿木古郎全长454.29公里、省道202海拉尔至罕达盖全长110.172公里、省道203满洲里至乌兰浩特全长281.661公里、省道301黑河至黑山头全长266.839公里、省道302碾子山至博克图全长162.23公里五条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边防、专用公路为脉络的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空中交通

呼伦贝尔市拥有两个民用机场,海拉尔东山机场和满洲里西郊机场,海拉尔机场已经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秦皇岛、广州、石家庄、天津、上海、大连、宁波、郑州、三亚(冬季)、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蒙古乌兰巴托等多城市;计划开通厦门、武汉、日本熊本等5个城市。1993年7月6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97号文件批复同意海拉尔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满洲里西郊机场已开通满洲里至北京、满洲里至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通辽5条航线。从满洲里到达北京后,在北京乘坐海航航班当天可办理中转连程服务到达的城市可达30多个。

交通邮电

全年各种方式完成货运量10097.1万吨,增长15.3%。其中,铁路5997.8万吨,增长13.3%。公路4099万吨,增长18.3%。民航2755吨,与上年持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870.8万人,增长5.5%。其中,铁路789.8万人,增长2.6%。公路2013万人,增长18.1%。民航67.99万人,增长46.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431.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6%。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72.55亿吨公里,增长8.5%;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58.6亿吨公里,增长17.3%;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42.4亿人公里,增长8.1%。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7.7亿人公里,增长3.7%。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4.7亿人公里,增长17.6%。全市公路里程已达19266公里。
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73亿元,增长14.7%;全市电话用户53.37万户,下降6.8%。其中住宅电话为28.25万户,下降33.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215.69万户,增长20.5%;互联网用户18.38万户,增长17.0%。
人口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32个少数民族,国家确定的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只有鄂温克、鄂伦春和俄罗斯3个民族,全部聚居在呼伦贝尔市的8个旗市33个乡镇,共计106个行政村。这106个行政村的分布情况是:鄂温克旗9个,鄂伦春旗20个,额尔古纳市14个,莫旗15个,扎兰屯市4个,阿荣旗10个,根河市4个,陈旗7个。这106个行政村(嘎查)总户数为14370户(含村中其他民族),其中人口较少民族的情况是:鄂温克族3964户,鄂伦春族451户,俄罗斯族679户;这些村的总人口为57104人,其中:鄂温克族15781人,鄂伦春族1682人,俄罗斯族2702人;分别占106个行政村(嘎查)总人口的27.63%、2.94%、4.73%。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3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社会社会保障

全市出生人口24466人,人口出生率为9.07‰。死亡人口15240人,人口死亡率为5.65‰。人口自然增长率3.42‰。城镇人口比重达66.5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9.75万人。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78.20亿元,增长19.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289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298元,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71元,增长1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2%。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7.39平方米,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606元,增长10.8%。其中,农民5395元,增长10.6%。牧民7839元,增长11.3%。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28元,增长16.6%。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26%。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增长2.8%。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106台,电冰箱87台,洗衣机92台,家用电脑23台,固定电话67部,移动电话147部;农牧民家庭中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3台,电冰箱44台,洗衣机70台,摩托车48辆。


经济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1.73亿美元,下降22.3%,其中出口2.19亿美元,下降1.0%。进口19.54亿美元,下降24.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83亿美元,增长44.3%;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38个,合同总金额0.24亿美元,下降73.9%。实现营业额0.24亿美元,下降18.7%,外派劳务4563人次,增长8.6%。

工业概况

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8亿元,增长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2.71亿元,增长28.1%。木材加工业增长15.7%、饮料制造业增长8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8.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3.7%、食品制造业增长7.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7.5%。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100.84%。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28.3%。全市73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8.77亿元,增长1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3.4万平方米,增长21.9%。竣工房屋面积296.2万平方米,增长35.1%。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6.3%,提高8.5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企业亏损7家。实现利润14818万元,增长64.2%。实现税金总额2.54亿元,下降49.1%。建筑企业亏损面为9.6%,比上年增长了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456元/人,比上年增加2812元/人。

农牧产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69亿元,增长6.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02.6万亩,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1.4万亩,增长2.2%。全年粮食产量90.11亿斤,比上年增产6.69亿斤,增长8.0%。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4.02亿斤,增长64.8%。玉米产量38.53亿斤,增长16.7%。大豆产量17.21亿斤,下降6.5%。马铃薯产量9.29亿斤,下降20.7%;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4.81亿斤,增长1.5%。甜菜产量0.42亿斤,下降77.2%;粮食平均亩产229.7公斤,增长5.7%。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4.1:12.9:3.0调整为85.2:12.4:2.4。
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完成5.41万公顷,封山(沙)育林面积25.94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8万公顷。机电井24534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9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56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7万公顷。
综合全市生产总值779.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9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增长25.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8亿元,增长25.4%,建筑业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0.42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22.8:36.4:40.8调整为19.8:39.1:41.1。人均GDP为28882元,增长17.3%。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4%,工业品价格指数100.2%。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衣着类下降0.1%、交通通讯类下降1.5%,食品类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1%。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807人,下岗再就业17960人,登记失业率为4.15%。

固定资产

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7.4亿元(不含铁路系统,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39.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2.4亿元,下降22.3%。
在限额以上固定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89.7亿元,增长50.5%;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2.8亿元,增长720.1%;第二产业投资296.5亿元,增长35.9%,其中,工业投资292.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7.6%,增长33.9%。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96.1亿元,增长17.2%。制造业投资完成92.2亿元,增长6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3.9亿元,增长55.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88.1亿元,增长3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77.7亿元,增长11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3.43亿元,增长136.6%。

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7.29亿元,增长19.9%。其中批发业完成52.90亿元,增长18.5%。零售业完成135.01亿元,增长17.5%。住宿餐饮业完成53.23亿元,增长25.8%。其他行业完成6.15亿元,增长38.5%;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89亿元,增长20.6%,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95%。县级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54亿元,增长18.4%。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6亿元,增长16.5%。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分别高出2.2和4.1个百分点。
金融行业

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48.19亿元,增长25.8%,其中企业存款136.11亿元,增长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8.71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27.46亿元,增长44.8%。其中,短期贷款147.24亿元,比上年增加37.89亿元,增长34.7%。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3955万元,比上年增加1779万元,增长81.8%。中长期贷款178.94亿元,比上年增加63.27亿元,增长54.7%。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0.94亿元,比上年增加4.04亿元,增长58.6%。
全市保险主体17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9家。业务总收入14.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6亿元,增长22.1%。寿险保费收入10.63亿元,增长19.9%;全年保险赔付额为2.65亿元,下降3.3%。其中,财产险赔付1.46亿元,增长7.3%。寿险赔付1.19亿元,下降14.0%。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1.66亿元,增长127.2%。

发展状况

以下为呼伦贝尔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化艺术科技教育

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0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项,合同成交金额10143万元,增长172.2%。
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4320人,增长32.4%;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11479人,增长2.5%。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2583人,增长36.5%;普通高中43所,比上年减少3所,招收学生16740人,下降10.8%。在校学生数52032人,下降7.0%。其中,少数民族13518人,下降6.9%;初中161所,同比减少4所,招收学生24639人,增长4.3%,在校学生数74604人,下降9.6%。其中,少数民族17282人,下降10.8%;小学校277所,同比减少69所,招收学生18039人,下降9.6%,在校学生124205人,下降7.1%;学龄儿童入学率99.86%,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66%。

文卫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11个,档案馆2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9座,广播覆盖率90.80%;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转播台59座,电视覆盖率91.06%。
全市有卫生机构1085个,比上年减少13个,医疗卫生单位病床10463张,增加71张。
全市体育健儿在全区竞赛中获奖牌65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24枚、铜牌24枚。在中国国内比赛中获2银2铜的佳绩。

民风民俗饮食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米饭等。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地区的饮食文化逐渐开放,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相融,各市区都以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饭馆。

服饰

     1945年以前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至二十一世纪初,男女都以时髦的装束打扮自己,说明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早已和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接轨。

住屋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城镇居民大多以楼房居住为主,但少部分居民仍以平房居住。由于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的实行,禁止上山砍伐野生柴草,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多以煤炭为取暖燃料;而一小部分农村地区仍以野生柴草为取暖燃料。蒙古族居民都已经搬入了平房和楼房。

经济生活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其生产方式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为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二十世纪八十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如海拉尔啤酒集团、呼伦贝尔巴特罕啤酒集团、三元乳业呼伦贝尔分公司、扎兰屯淳江油脂公司等。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婚嫁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相识,因分在一起工作而产生感情,自然达到恋爱阶段和经第三者介绍而相识相恋两种。恋爱阶段有长有短,认为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政府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丧葬

      人去世后,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死者晚辈着丧服(二十一世纪以来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殡葬事业的迅速发展,以一套全方面的殡葬服务一条龙服务,由停尸、整容、换衣、吊唁、祭奠仪式。国家殡葬政策为节省和防止浪费耕地,城镇普及火葬或树葬。

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外,汉族人民普遍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方式与东北和中国各地大同小异。

岁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牧区、林区,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个岁事,而且影响之深,活动之广,自觉程度之高都是过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甚至一户的全体成员到故人坟上“扫墓”,骨灰在火葬场的,家属子女亦去“扫墓”,整日大车小辆拥挤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各户也要到坟上、火葬场填坟扫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灯,在十字路口烧冥纸、冥钞,纪念亡者。其三是阴历十月初一,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烧冥品,诸如冥衣、冥钞、冥马牛,还有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近现代冥品,名曰用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家庭

      呼伦贝尔境内的汉族家庭,长期以来多为夫妻子女型结构,通常是由长辈人担任家长,掌管一切家务事情。
民国时期,呼伦贝尔的汉族家庭基本沿袭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为老辈兄弟几人及眷属和少辈众兄弟及其眷属同为一户的组合式,或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家庭,并以人多为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辈组合式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子孙三代、四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1980年以来,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成员渐渐以两辈为主,成员人数更少。主要是子女结婚后,一般单独建立家庭,多辈组合式大家庭解体。在父母称谓上也有许多改变。过去从各地来呼伦贝尔的汉族人对父母的称呼多数叫“爹”、“娘”,个别人称父亲为“大大”,后由“爸爸”、“妈妈”代替。特别在岭西,均如此称呼。

民间艺术

      在呼伦贝尔的城镇、农区、林区汉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农村的闲暇季节,群众文娱活动较活跃。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转、单出头表演和冰雕、冰灯、彩灯展览等,近年城市还兴起了焰火晚会。
秧歌: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龙灯、腰鼓、踩高跷、跑驴、划旱船、担花篮、大头娃、耍狮子、戏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报剧表演。表演者浓妆艳抹,形象夸张,服装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男女均穿绸缎衣裤,腰系彩绸。锣鼓队多为男子,身着彩色绸服,头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内容增加了武术、服饰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为城镇、农村和林区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冰雕、彩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呼伦贝尔的城镇、林区开始出现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块进行雕刻造型的艺术展览。每到冬季,各种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继问世,有人物、动物、建筑物、风景等千姿百态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呼伦贝尔的几个城市,每年冬季都要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赛。
二人转:“二人转”也叫“蹦蹦戏”,由一男一女二人边唱边舞,后来发展出“单出头”,即一人单独表演,是汉族群众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1924、1925年“二人转”流入扎兰屯、阿荣旗地区。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单出头”、“拉场戏”、“二人转”。主要剧目有“二人转”《西厢》、《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作梦》等。此种演出形式人员少,道具简单,行走方便,唱词通俗简单易懂,民间口语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华俄后裔民间舞蹈: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及海拉尔的华俄后裔中,保持着传统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表演的“希卜里哈”、“巴达罕拉娜”、“嘎巴乔克”、“灭斜斯”、“奥吉诺其卡”、“茨冈内卡”(译音)等。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乔克”、“灭斜斯”等,舞步多变,跺脚较多,单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每个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风琴伴奏,有些集体舞还加伴唱。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欢歌狂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焰火晚会:

焰火晚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多是庆祝一些重大的节日如元宵节、八月节等节日内由当地人民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基督教会燃放。焰火的燃放为节日增添了气氛。
传统节日除了内蒙古各地都有的那达慕和祭敖包等,呼伦贝尔盟独有的节日有:

伊慕额节
  “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

教育

呼伦贝尔市区的教育发展程度较快,区域内的初等教育已经全面得到了普及,小学及初中的入学率达到了100%。高中及中专的入学率达到了70%。高等院校有:二等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该市拥有高级中学共47所,如海拉尔二中、海拉尔实验高中、牙克石一中、牙克石林业一中、海拉尔三中、扎兰屯一中等。其中被称为“天之骄子腾飞的地方”——海拉尔二中,年年高考成绩惊人位列呼伦贝尔市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仅次于呼和浩特二中,曾培养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优秀人才;牙克石市第一中学则是管理先进高中,两所高中相继培养出大批清华北大学子。
呼伦贝尔市有中等职业学校多所,如海拉尔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原扎兰屯师范学校)、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林业高中、牙克石林业师范学校、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等。其中被称为“蒙东地区教师摇篮”——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自一九四六年建校来,为内蒙古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每年为蒙东地区培养优秀的高中、初中及小学教师,使蒙东地区的教师资源得到了充足,共为社会培养教育事业人才20000余人。

旅游旅游情况

全市共接待旅游者751.7万人次,增长23.1%,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41.46万人次,下降33.6%。国内旅游者710.24万人次,增长29.8%;国际旅游创汇1.97亿美元,下降18.9%;国内旅游收入104.89亿元,增长37.1%。旅游业总收入118.32亿元,增长27.1%。

旅游资源旅游概述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中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其中著名的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河等),500多个湖泊(其中著名的呼伦湖、贝尔湖),3000多种植物(如樟子松),4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狍子、飞龙、黑熊等)。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重点景区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海拉尔反法西斯纪念园)、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满洲里套娃广场、满洲里欧式婚礼宫、满洲里中苏步行街、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红花尔基原始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原始樟子松森林之一)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0:34:31 | 只看该作者
呼伦贝尔旅游正在进行。欢迎您来到呼伦贝尔游玩家庭旅行,亲子旅行,摄影旅行,单人拼团,南北路线随意选择。户外项目:草原深度穿越腹地,草原上漫无目的地的旅行,走走停停,吃住随意,户外野餐,烧烤,垂钓等等……体验不一样的草原之旅,自由的旅行,自由的玩耍,你的旅行,你来做主。咨询电话微信13614805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5:56:38 | 只看该作者
—龙岩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11:47:22 | 只看该作者
秋天是我们摄影人奔走四方,寻梦之旅的最佳时节,呼伦贝尔是摄影艺术家们行摄的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0:06:58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呼伦贝尔。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组成了一幅幅绚美多彩的画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1:22:22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呼伦贝尔。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组成了一幅幅绚美多彩的画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