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19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国马艺术】古代雕塑·宋元明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30 20: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代】
《宋陵  马》
介绍:宋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处郑州、洛阳之间,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开洛高速贯穿东西,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人誉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风水宝地。
  北宋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时间的先后,八陵的顺序依次是: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永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和宋哲宗的永泰陵。加上后妃、宗室、亲王、王子、王孙以及高怀德、赵普、曹彬、蔡齐、寇准、包拯、狄青、杨六郎等功臣名勋共有陵墓近1000座,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北宋的诸帝、后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布在西村、蔡庄、孝义、八陵4个陵区,占地30余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
  北宋皇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西村陵区位于西村乡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间,包括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蔡庄陵区位于蔡庄北,有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孝义陵区位于县城西南侧,包括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区位于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哲宗赵煦的永泰陵。
  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为鹊台、乳台、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宫;上宫四周夯筑方形神墙,周长近千米,四面正中辟有神门,神墙四隅筑有阙台(角阙);上宫正中为底边周长200余米的覆斗形陵台,台下为地宫。后陵在帝陵西北,布局和建筑与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较小,石刻较少。下宫为日常奉飨的地方,在上宫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
  陵区内石刻很多,总数约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两旁石刻一般有23对,由南向北为望柱1对、 驯象人1对、 瑞禽1对、 角端1对、 仗马1对、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门狮1对、武士1对。上宫四周其他神门外亦有门狮1对,门内有宫人 1 对。一些下宫的门外亦有门狮1对。后陵的石刻数量较少。宋陵石刻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当时的世俗生活风貌,具有形神兼备的高超艺术造诣。
  陪葬墓的发掘 1961年发掘的魏王夫妇合葬墓,由主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组成。墓门为青砖券砌仿木构建筑。甬道两侧各有一耳室。墓室为穹顶,平面为圆形,直径6.54米,自底至顶高6.48米。墓内地面用石板平铺。墓葬早期被盗,出土墓志两合,随葬遗物有薄胎白釉瓷碗片等。
  1984年发掘的永熙陵北的李后陵,斜坡墓道,墓门为券门,青石门楣和门扉线刻飞天、武士等图像。墓室为接近圆形的多边形砖砌单室,穹窿顶,墓壁周围砌有砖雕的角柱、昂、耍头、枋、椽、望板、檐瓦等,耍头锋面还刻有人首、人身、两手合掌、鸟腹、鸟爪、背上有翅的迦陵频伽图像;有墨线勾勒的盆花图案,周壁还绘有楼台殿阁和云朵彩画,已剥蚀不清;墓顶涂青灰色苍穹,用白粉绘出星辰及银河。墓前发现2道砖基,出土许多砖、瓦等建筑构件。推测陵前当时应有建筑。墓内遗物早年被盗殆尽,残存文物多已破碎。出有玉册及80多件青釉、白釉或黑釉的瓷器残片,其中带""字的定窑瓷器和越窑龙纹大盘,颇为难得。 多年来,在宋陵范围内还收集了一批墓志和碑记,其中包括亲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孙,如杨国公主墓志、益王墓志、燕王墓志以及燕国公主追封记、邓国公主追封记等。此外,还发现许多绿釉琉璃瓦和瓦当,说明北宋陵园建筑已使用琉璃构件。
  宋陵的保护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古迹名单的通知》,其中包括巩义市宋陵。1963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宋陵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在各陵园附近的村子建立文物保护小组。1979年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各陵墓的石刻进行扶正、粘结和维修,并树立文物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一些重点范围内的土地由国家征购,设立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干部。巩县宋陵目前保存较好。
  宋陵,即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于巩义市境内,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余座,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现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宋9帝,除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死于漠北之外,其余7帝均葬此,加上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墓由开封迁此(称永安陵),所以人们称七帝八陵。依次为宣祖(赵弘殷)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帧)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间遭金兵破坏,元代时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永定陵系真宗赵恒的陵墓。兆域内还陪葬着三座后陵和寇准、包拯等大臣墓。
《永昌陵仗马》
介绍:《永昌陵仗马》显得雄姿骏健,丰满圆润,比例准确,刀法洗练,为宋陵同类石雕中之杰作。
【元代】
《西安出土的陶骑马男俑》
介绍:元代典章中没有俑葬制度的规定。居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本无用俑随葬的习俗;其次,宋代以来流行以焚烧纸扎人马代替用俑殉葬的风气,至元代更为广泛流行;此外,受释迦牟尼火葬之说的影响,也促进了纸扎人马取代不能随尸体焚化的陶俑的广泛应用。故在元代只有少数汉族(个别为契丹族)官僚还沿袭俑葬旧习。出土陶俑较多的有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西村的元京兆总管府奏差提领经历段继荣夫妇合葬墓,出土陶男女俑、陶马共32件;长安市曲村的耶律世昌(仕于元的契丹人)夫妇合葬墓,出土包括各式陶俑在内的陶制明器95件;户县秦渡的元左丞相上柱国秦国公贺胜墓出土陶俑92件。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无论男女文武,面目服饰均呈蒙古族特征,神情喜悦开朗,异常劲健而富有朝气,然容貌多有雷同,罕见刻画较有深度的作品;陶马形象则又远逊于人物。
【明代】       
《明十三陵  马雕塑》
介绍: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一说是朱祁钰得病而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建文帝最终是自焚还是从秘密隧道中逃走,至今还是个谜。
       
【清代】
《清昭福神道马》
《清 战马》
《清 马》
《白马雕塑》       


2#
发表于 2013-7-1 09:50:46 | 只看该作者
真好,长知识了。为啥马都是胖胖憨态可掬的呢?

点评

这才叫膘肥体壮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3 15:50
你看到的只是雕塑部分,绘画里也有比较消瘦的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1 18: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8:02:1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胆小 发表于 2013-7-1 09:50
真好,长知识了。为啥马都是胖胖憨态可掬的呢?

你看到的只是雕塑部分,绘画里也有比较消瘦的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7-3 15:50:4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胆小 发表于 2013-7-1 09:50
真好,长知识了。为啥马都是胖胖憨态可掬的呢?

这才叫膘肥体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5#
发表于 2013-7-5 11:03: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12 22:28:54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让彪马永恒!在奔驰宝马前昂着高傲的雄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