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桥与白羊山 杨桥历代以来就是古方州(仪陇县城)通往营山、观音河(三河)、文昌庙(灯塔乡)的交通要道。 明朝末年(公元1600年左右),当地三五户王姓人家在这里建起了住房,后来又开设了几家店铺,作为过往行商的食宿之所。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左右),由于“湖广填川”后人口增多,过往人员流量加大,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由于座落在一条龙形的山梁上,故取名“骑龙场”。此镇至今仍保留着清朝中叶建修的古戏楼和旧店铺。 白羊山则是柏杨湖畔一座葱翠的山梁。座落于杨桥场镇近一公里处,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北宽南窄,前低后高,犹如一条蛟龙向柏杨湖遨游。山的顶端后部稍高处有一明朝末年(公元1600年左右)建修的寺庙(现部份仅存)。庙内有神像二十多樽,是当时仅次于顺天庵、天台寺、金古庙的一座小形寺庙。由于靠近场镇,知名度较高,香火比较旺盛。 寺庙刚修好时,从马鞍金山寺来了一位姓张的道士,并带来两个徒弟。张道士到庙后,看到了这座山梁上丰厚的草场和靠河近便的水源,就用他所带积蓄买了一群纯种白羊,作为庙产放养在庙前山上。张道士是学医出身,自称通晓周易八卦,在庙内设立了医案、签台,常给来往香客解签、占卜、治病,对乡民极有好感。久而久之,张道士就用那只领头大白羊的叫声,行走的步伐给人占卜、解释吉凶,十分灵验。寺庙的知名度逐步提高,来往寺庙烧香、拜佛、算命、治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香客来寺庙一是敬菩萨,二是敬白羊,三是拜老道,一年三次庙会热闹非凡。 由于白羊山草场丰厚,水源便利,寺庙香客又施舍不少畜料用于喂养羊群,只几年的功夫,这群白羊就发展到200多只。放在山上犹如一大片白云布罩山梁,寺庙香客和过往行人远远就能望见这群白白的羊群。由于这座山梁原来没有名字,大家就将此山称为“白羊山”。山上的寺庙也随之得名“白羊寺”。据传,张道士还专门清了工匠,用石头在庙门前打造了一樽白羊雕塑,作为此寺庙的标志 为了交通方便,当地官府倡导集资修桥。首先,在白羊山南端修起了一座通往观音河(现三河)的小桥,因在未修桥时,二郎神曾托梦给当地官员,说在此处修了桥能保他官运亨通,桥修好后就取名为“三眼桥”(因二郎神有三只眼睛)。几年后为方便过往营山的行人,又决定在骑龙场的“龙头”前面河段建修一座石桥。半年后,石桥即将竣工,可桥名一直没有定下来。白羊寺的司空大师想到:骑龙场这里有白羊山、白羊寺就是没有白羊桥,山前面修起的那座桥我就很想建议他们取“白羊桥”的名字,可偏偏当地里正说他梦见了二郎神,取名叫“三眼桥”了。我明天一定赶上两只白羊去暗示他们一下,因为掌脉的王师傅给我谈过,他修的三眼桥有神仙暗示,修这座桥也一定会有什么高人、巧遇什么的,他相信一个“缘”字。明天此桥就快完工了,这时去暗示,正是时机,错过了就麻烦了。 第二天,司空大师作了精心准备,头载礼帽,脚蹬麻鞋,身着长袍青装,从马鞍戏班里借了一副花白长胡须,挂在嘴边,手拄一根龙头拐杖,脸上淡彩几笔,这样一装扮,就连庙中徒弟也认不出来。下午接近黄昏时,他牵着两只白羊,从白羊山出发绕骑龙场镇下坡,从快竣工的石桥上通过。正在收拾工具准备收工的掌脉王师傅觉得奇怪,一直目送 老人和两只白羊过了桥,上了坡,消失在山腰树林中。他若有所思,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各位都看到了,刚才有一不凡老者,牵着两只白羊首次从修好的桥上通过,这一定是上天的暗示,我看此桥就叫做‘白羊桥’吧!”大家一致赞同。第二天就在桥头前立了一块石碑,刻上了“白羊桥”三个大字。原来没有名字的小河也随桥叫做“白羊河”。后来,白羊河两岸绿树成林,主要树种为柏树和杨树,当地官府以为此桥是缘树而得名,在各项文书中也就写成“柏杨桥”了。 民国初年,陕西汉中府有一位姓张的风水先生,从大巴山步龙脉来到了骑龙场,他谈到:当年周天子在巴山祭海,放了五条龙向南海遨游,你们这里是一条正向南行进的青龙的龙头。龙代表天子,象征吉祥,是不能“骑”的,“骑龙场”名称应于改讳。当地乡绅听了此议,就以场头河上石桥的名字改为“杨桥集”。但“骑龙场”名称在民众中已根深蒂固,总是抹不掉,一直到1980年因南充地区乡镇地名重复,才将“骑龙乡”改为“杨桥乡”,此名一直沿用致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桥人民在柏杨河燕子岩筑坝,建起了僚原电站,水位上升,使柏杨河形成了一个河段总长近二十公里,水域面积3500多亩的大湖泊。柏杨桥被淹没于水下。白羊山三面被湖水包围,南面是壮观的三眼桥和观音滩,西面是风景秀丽的葫芦岛,东北面是柏杨湖水域面积最大的金鼓滩。荡舟白羊山下,被松柏覆盖的白羊山显得更加青翠、秀美。青山映绿水,绿水泛青山,花香两岸,鹤鸟穿林,令人陶醉。弃舟登岸,漫步林间幽径,别具一番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