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736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保] 户外运动与环境保护零距离之无痕山林,一种户外运动方式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4-1-17 16:58: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尽力身体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0-5 21:47: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尽力身体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2-13 11:32:3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无痕山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3:55: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爷的卡 于 2013-8-27 14:43 编辑

户外运动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冲突,只要在户外运动中遵守一些很自然的原则,就可以兼顾户外运动的体验与环境保护。上次的“绿野沙龙”主题活动,由自然之友的无痕山林(LNT)高级讲师蚊子老师分享户外环保的理念、知识和经验。在这里搜集一些无痕山林的资料,希望能对广大驴友有所启发。各自组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下合适的原则,更好的开展户外运动。

无痕山林


无痕山林,即英文Leave No Trace,简称LNT,是始于美国的一种户外运动方式,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2007年,台湾林务局将无痕山林户外伦理中心的课程引入台湾。2011年,这一理念被引进中国大陆。同年,自然之友培训出中国大陆第一批“无痕山林”初阶讲师。

理念起源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户外运动开始兴起,大批爱好者进入森林公园野营。到了70年代,户外运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和冲击开始引起美国相关部门的重视。许多管理部门开始与专业人士、民间团体合作,一起教育民众户外游的环境保护观念。无痕山林理念正是在这个时期慢慢涌现。
在1982年,一位Custer国家森林的工作人员Tom Att与他的同事开始发展“无痕山林”户外活动方案,此活动随即在美国林业署系统下逐渐传开。1987年,由美国林业署、国家公园署及土地管理局合作发行《无痕山林土地理论》(Leave No Trace Land Ethics)倡导手册,宣扬保护自然的精神,呼吁游客尊重自然。

发展沿革
七○年代中期,美国林业署荒野管理部门发展出一套教育系统,主动提供无痕旅游(No Trace Travel) 的观念及露营技巧;
1987年,由美国林业署、国家公园署及土地管理局合作发行《无痕山林土地理论》倡导手册,宣扬荒野地的保育及游客应有的尊重;
1990年,美国林业署寻求全国户外领导学苑(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 简称NOLS) 的合作,发展更实际的低冲击游憩训练,训练管理人员如何教导旅客减少环境冲击,至此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 取代了以前众多同理念的口号。同年,美国林业署筹组委员会,准备将此理念推广成全国性可执行的教育计划;
1991年,美国林业署正式和户外领导学苑(NOLS)组成策略联盟,为旅客共同制定LNT的环境教育学习课程;
1994年,美国土地管理局、国家公园署、及鱼类暨野生动物署(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正式加入,合作将LNT的工作推广至全国各地。为建立完整的运作机制,委员会将LNT注册成一非营利性的法人教育机构(LNT, Inc.);此时机构拥有24个合伙对象,分别是各政府单位、私人企业及其他非营利伙伴,原始的基金则由NOLS、ORCA及SGMA共同募集;
1999年,阿帕拉契登山俱乐部(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简称AMC)加入组织,成为另一负责训练的重要单位;
2000年,LNT的理念略微修正,它的原始标的从原来的自然荒野环境,延伸至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都会地区,例如休旅车的露营区、日常生活区域及都市中的公园等。

理念原则
理论简介
“无痕山林”有七大基本准则,包括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在承受力范围内的地点行走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考虑其他使用者。除此之外,“无痕山林”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尊重”和“够用就好”。
七大原则
一、事先充分的规划与准备
做好旅行计划可以确保整个旅行队伍和您个人的安全;最大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增加出行前的信心;在旅行中学到更多的自然知识。请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最适合您的旅行准备和计划。
(一)了解你所要去区域环境的健行、登山、及露营有关规定及应注意事项。当地区域禁止的行为,是根据过去的破坏情形及当地特殊状态而定。
(二)以人数少的团体进行露营和旅游活动,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吵杂的音量及降低环境伤害。
(三)避免在尖峰时间使用特别受欢迎的旅游地段或景点。
(四)学习如何适当的储存及打包食物,以避免熊及其他动物的取夺。
(五)重新分装食物到可以重覆使用的袋子内。避免使用锡罐、铝罐及玻璃瓶。事先去除不必要的过度包装,以降低带入森林里的垃圾量。
(六)确认你有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
(七)回到人的基本面,将就着过!选择合适的配备,并事先想好是否会因此破坏环境及影响别人。
(八)健行、登山、及露营活动的衣物及配备的颜色,尽量选择接近自然及大地的颜色: 例如绿色、咖啡色、土黄色或黑色。
二、在能承受的地点旅游及宿营
(一)健行或登山时请待在指定的步道内;形成一行队伍,并行走于步道中间;尽量只留下最轻的足迹。
(二)使用现有步道,不要走捷径。
(三)纵使步道是泥泞或潮湿的,亦请待在指定的步道内行走。如果你走在潮湿步道边缘将会加宽步道的面积,并让步道加宽潮湿的范围。烂泥巴本是荒野中的一个挑战,穿着防水靴和长筒橡胶鞋来保护你的脚,并请待在指定的步道内。
(四)如果横越荒野的旅程,请行走在坚固的表面(如岩石、沙面、小石子路、雪、松针路面或干草地),这样可以防止植栽的伤害及侵蚀。当行走在离开步道的地方时,让健行的队伍分散,这样新的步道便不易形成。
(五)请露营在坚固的地面。避免脆弱容易被破坏的地表,因为它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恢复原貌。尽量集中扎营于指定区域,让已轻微受创的地方有愈合的机会。
(六)好的营地是既成的,不是自己制造的。
(七)尽量穿着较轻的靴子,以降低对步道的破坏,重型靴子底部深刻划的鞋底,容易使步道土质紧实并破坏步道。露营时亦请穿着适合露营的鞋子(如凉鞋、布鞋、平底鞋等)。
三、适当的处理垃圾
带出所有携入的物品
(一)假如你到时,物品不在那里,离开时请一起把它带走。你有责任带走一切你带入荒野的物品。请带走你所有的垃圾。
(二)把你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保持如同无人到访。勿留下任何人类的影响,移走你曾待过的所有痕迹。在离开时,检查所有营地内遗留的垃圾及误放的配备。
(三)不要掩埋垃圾,动物会翻出它或日后垃圾会外露,请将垃圾打包带走。
(四)和一般观念完全相反的是锡纸、塑胶罐并不能完全燃烧。请带走它们。
(五)假如你的食物打包方式,骗不了一只熊,并且在晚上食物被盗,我发现熊会在邻近营区的地方享用,并在隔天早上前便吃完盗取的食物,请找到食物的残迹、并适当的处理。你有责任带走一切你带入荒野的物品,请带走你所有的垃圾。
(六)请消灭残留的垃圾。带走所有发现或不小心被遗留的垃圾,带走所有在步道沿线发现的垃圾。将发现的垃圾打包于背包的侧袋,并教导任何不替人想的脏鬼,有关于勿留大地残痕和低冲击性旅游的技巧和伦理。
妥切的处理无法携出的物品
(一)在离水源、营区及步道60米远、20厘米深之处,掩埋人的排泄物。卫生纸最好是带走,因为动物常常将纸挖出来并飘散各处,妇女的生理废弃物也请带走,千万不要掩埋它们。一般情况下,尿液不会对植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气味会骚扰或引来野生动物。所以最好的地点是岩石上,碎石地上,以减少气味。或可用容器先把尿液和水混合,然后再将其倾倒,这是一种很好的减少气味的方式。还要确定远离水源。
(二)在离水源、营区60米处,清洗碗盘。
(三)食物的残渣会吸引昆虫及动物。过滤你的洗碗水并将食物的残渣和其余的垃圾一并带走。
(四)不要使用肥皂或洗发精。请让化学制品远离荒野。纵使是所谓的生物分解制品的肥皂,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假如你一定要使用肥皂,请在离水源60米远处、少量使用。
(五)假如你骑马,你一定要负责它的排泄物。你总不希望在步道的中央发现可观的马粪山吧?请将马的排泄物移开步道,更不要让马儿在水源、营区附近排泄。
、勿取走自然中的任何资源与物件
(一)只带走照片、回忆,只留下轻轻的足迹!
(二)克制带回纪念品的冲动!留下石头、羽毛、古物、贝壳、树木化石等物件,让后来的人也能欣赏。
(三)让你曾造访之处保持其原始自然风貌。你无法改善自然,千万不要改变任何地方、任何风貌。好的营地是既成的不是自己制造的。千万不可钉钉子于树上、或者是破坏任何活的植栽及树木。
(四)你可以带走所有发现被遗留的垃圾。
、降低营火对自然的影响
(一)千万不可制造营火。与其筑起营火炊饭,不如使用登山用的炊具。炊具炊煮比营火更容易,而且较不易留下不雅观的炭火痕迹或熏黑的石头。
(二)登山用的炊具种类有很多:有些使用白瓦斯、丁烷、丙烷或同丁烷当燃料。甚至现在有使用多种燃料的炊具;也有一种烧木头的炉子,让人有一种迷你小营火的感觉,而且也不会破坏环境。
(三)假如你没有炊具,请买一个!
(四)请使用蜡烛灯笼代替营火,使用蜡烛请不要让蜡油滴的到处都是,因为它并不是自然的物品。请带走不自然的物品!
(五)假如你一定要制造营火,尽可能越小越好,并请使用营火框圈住。假如没有营火框圈住营火,请将营火放在锅中,或筑一小土堆圈住营火,以防止产生碍眼的旧炭火及熏黑的石头。
(六)尽可能制造小的营火。请使用小的(如手腕大或更小)已掉落的枯木,并把木头变成小块,因为小块木头燃烧比较完全,而且产生的灰烬较容易随风吹散。
(七)请将你的锯子和斧头留在家中。
(八)千万不要攀折或锯割任何枯木、活的树、甚至倒下的树木。只使用已经在地面的枯枝,千万不可燃烧活的树枝。不可拨下树皮燃烧用,这样只会产生碍眼的伤痕及多年的复原时间。千万不可用石块制造营火框,熏黑的石头非常碍眼,而且它会一直维持很久。
(九)有些地方不允许营火,只在特定区域允许营火。请事先了解你想去地方的规定。
(十)在旱季筑营火是非常危险而且违反规定的。在离去前,请确实确认营火已经完全熄灭。
(十一)移走所有营火框内未完全燃烬的残屑。和一般观念完全相反的是锡纸、塑胶罐并不能完全燃烧。远离营区、广泛分散已冷却的燃烧残迹。
、尊重野外生物
(一)尊重沿路遇见的动物。请记得你才是来访者,并且要在他们的后院旅游及宿营。
(二)请远距观察野生动物。
(三)千万不要喂食动物。你会因此制造混乱,因为动物会因喂食、而喜爱人类的食物,并将人和食物联想在一起,然后攻击营地、窃取食物。请在远离营地处煮食及吃东西,这样才可避免吸引熊的入侵。
(四)学习如何适当的储存及打包食物,避免熊及其他动物的掠夺。
(五)在离开水源远处扎营,至少距离水源60米远扎营。因为动物也会到水源处饮水,应避免他们受到惊吓。水源附近地质较脆弱,如果在此扎营,长久恐将造成地质的侵蚀。
、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
(一)请尊重他人独处所需的宁静。请轻声旅行及宿营,尊重其余的登山者。将收音机留在家中。离其他扎营者适度的远距,避免对他人产生噪音及视觉污染。
(二)宠物最好留在家中。假如携带宠物必须随时栓紧(这包括防止宠物吠叫)。带宠物远离水源区,并清理它们制造的废弃物,记得它们是你的责任。请留意,有些地方并不允许携带宠物。
(三)上坡者拥有先行的权利。
(四)当你在荒野做任何决定时,不仅应思考你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亦应考量你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另附一篇关于无痕山林的文章,转自中国国家地理。作者郑廷斌,台湾无痕山林讲师第一人,青少年多元适性发展协会发起人,前523登山会秘书长,无痕山林高阶教师,台湾林业试验所、荒野保护学会、台北科技大学、台北护理学院、生态心冒险人团体等无痕山林推广讲师。获得美国德州Baylor大学环境研究所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学士。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户外活动者开始激增,为了保存拓荒时期以来仅存的野地,1964年美国通过了荒野保护法案(Wilderness Act)。但是,随着户外旅游的日渐盛行,野地也开始遭受破坏,步道及营地水土流失,湖水受到污染,垃圾散落各处,粪便及营火的遗迹也随处可见。

  在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两难抉择中,美国土地管理单位、林业署联合学者、户外活动团体和户外用品厂商开始推行“无痕”的旅行观念。1982年,美国林业局创造了一套名为“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课程,通过学习一系列户外活动的行动技巧及标准,将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

  2007年,台湾林务局将无痕山林户外伦理中心的课程引入台湾。2009年岁末,第一批热爱环保的人往山林走去,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大雪山国家森林游乐区,身体力行、学习如何落实和传递无痕山林的概念,学习减少环境冲击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无痕山林”有七大基本准则,包括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在承受力范围内的地点行走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考虑其他使用者。除此之外,“无痕山林”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尊重”和“够用就好”。)

  在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下,有许多小的行动准则与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例如,垃圾处理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把垃圾投入景区中的垃圾箱,但所有的垃圾清运及过度包装的物品,在制造、运送及清理的过程中就已经消耗了很多资源,排放了许多的温室气体,制造出更多的废弃物,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事先计划好,拆下食品的一次性包装,将它们装进饭盒再带上山,或者干脆在根源上选择较少包装的物品。

  又比如,登山鞋是登山人士的必备,但厚重的鞋底本身就会对地表生物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在陡坡、土质松软或岩层脆弱的地方,生命的存在就已经不太容易,只要几个人排列走过草地或者扎营一晚,就可以看出土地与植物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与伤害。事实上,对土地或其他生物不利的事对我们自己也不好,陡坡抄近路导致植被死亡容易造成的土壤流失,积少成多后造成溪流淤积,台风暴雨过后形成洪峰,势必会对山下造成影响。

  喂食动物或是遗留垃圾厨余让它们捡食是很糟糕的事,动物们会因此丧失在大自然中谋生的能力。好吃的人类食物不是太甜、太咸就是太油腻,人类吃了都不健康更何况是野生动物。喂食野生动物还会让他们养成恶习,反过来袭击人类,相信许多人都有被黄鼠狼及老鼠偷食的经验,一旦知道哪里经常会留下好吃的垃圾,它们就一定会再来,国内受到猴子攻击及抢食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

  说到破坏,大自然的“累积破坏作用”是非常强烈的,漂亮的野花只摘一朵并无大碍,但成百上千个人去采摘时,它可能从此就消失了。喜欢一样东西应该让它在野外更好地繁衍下去,当你拿取后只是宣告它的死亡即将到来,也让后人再也无法看到大自然的美。

  如今,“无痕山林”的理念已经逐步影响着台湾户外旅行者的态度和行为,但这套完全西化的理论在文化背景全然不同的台湾也受到不少阻力。

  影响人的观念与想法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当我们在推动国外一项先进的理念时,除了充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与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当地的观念或生活智慧相结合,尊重当地的文化与传统,否则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甚至激起当地一些民众的反感。

  在我刚开始推动“无痕山林”的过程中,一直把七项原则当作教条来遵循,在“要求式”的推广中遭受到许多人的质疑与反驳。后来,我跟随台湾山区的原住民上山打猎,与他们一起生活,在长期的相处中,我发现其实原住民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和智慧,同无痕山林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是否太拘泥于原则与技巧,却忽略了它背后的理念及精神?同样地,我们是否只看到原住民表面的狩猎与采集,却忽略了狩猎文化背后人与动植物间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原住民传统观念与禁忌的土地伦理概念?

  我逐渐领悟到“无痕山林”与原住民传统两者背后的“最低冲击原则”及“尊重”精神是相通的,而根源的“土地伦理”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土地伦理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在探讨“无痕山林”的精神时,我们可以回归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去思考。原住民族群与自然发生着最密切的关系,他们依靠种植、采集、砍伐、狩猎,但却少有土地崩塌侵蚀或动植物濒临绝种的状况发生,而外来的族群到当地却往往造成地力浩劫、动植物消失,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这让我深思。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我发现原住民长久生存于有限与特定的领域,因此必须学会可持续地利用领域内的土地与动植物,渐渐地,他们形成了从圣山、发源地等禁忌区域发展而来的神圣空间的概念,这些观念让原住民不敢随意侵入此区域,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动植物的生态保护区。

  台湾邹族与布农族的玉山、塞德克族的白石山与奇莱山、鲁凯族的大小鬼湖等等,都是生态保护极其完好的圣地。为何今天的国家公园及生态保护区几乎都位于原住民的传统领域或猎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玉山公园为台湾面积最大的公园,位于台湾的中央地带,百岳高山多达30余座。这里生活着台湾的原住民当中,人口移动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强的布农族。因为居住地比较封闭,他们保留了古老完整的山林生活的智慧、各种礼俗与祭仪文化,有锄草祭、婴儿祭、首祭、狩猎祭、收获祭等丰富多样的祭典仪式。)

  传统原住民保持着尊重土地与土地上的生命的生存理念,这同样也是“无痕山林”的核心精神。

  在台湾,传统原住民进山前一定会进行一个敬祖灵、敬天地的仪式,告诉祖先或当地神灵将要做什么事,这与汉人祭拜土地公对山神表达敬意的道理是相同的。

  狩猎时,如果一旦发现动物的踪迹,他们一定会将周围的区域保护好,否则惊扰到动物,一切都会落空了,部落同样会维护一定的区域让动物可以繁殖生长。猎人在猎季过后,会将陷阱拆除,以免浪费无辜的生命;猎枪射击也一定捡得到才打,小的或怀孕期的不打;抓鱼时,只围河川约1/3到一半的区域,留下一些让漏网之鱼逃遁的缝隙,让小鱼可以通过,抓到够大家吃的鱼就好。

  严格的禁忌、部落的规矩可以约束与惩罚“破坏自然”的行为,如果不遵守规范,祖灵会降祸,家人可能遭遇不幸。此外,原住民传统上也没有大量囤积的行为,这些是原住民长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这点和无痕山林中“将人类的干扰降到最低”的概念是一样的。

  因此,把无痕山林与我们传统的文化与生活智慧做连结,延伸双方的价值与精神,求取相同的核心与内涵,再将它传播出去,我相信它将会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的环保理念





该贴已经同步到 爷的卡的微博

点评

无痕行动 坚决将无痕山林思想 进行到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3 11:07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3-8-30 07: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3 11:07:43 | 只看该作者
无痕行动 坚决将无痕山林思想 进行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6 09:48:36 | 只看该作者
〓☆仰望星空☆〓 2013年9月14日—15日无痕行动----扎营海坨山、清理垃圾、还大自然本色[第一季]
http://bbs.lvye.cn/thread-839558-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