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爷的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抢楼] 中秋佳节将至,绿野社区也表示点小意思——绿野户外中秋节绿点,兔儿爷音箱大放送

   关闭 [复制链接]
抢楼 抢楼 查看抢中楼层 本帖为抢楼帖,欢迎抢楼!  奖励楼层: 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195,210,225,240,255,270,285,300,315,330,345,360,375,390,405,420,435,450,465,480,495,510,525,540,555,570,585,600,615,630,645,660,675,690,705,720,735,750,765,780,795,810,815,825, 840, 855, 870, 885, 900, 915, 930 
651#
发表于 2013-9-14 22:1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lf530 于 2013-9-14 22:20 编辑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2#
发表于 2013-9-14 22:20:22 | 只看该作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抒情性的少年叙事歌曲,是几代儿童久唱不衰的优秀作品。歌词优美抒情,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绘,给人以美的熏陶。全曲感情细腻真挚。表现了妈妈(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历尽苦难,才盼来新社会的内容。
歌曲中有这么一段大家的印象最深:“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大家知道这个谷草堆的原型吗,还有歌曲中的“我们”的原型,据作者讲,有一天傍晚,月亮很大, 月亮真的好象在云朵中穿行,这时(其实一到傍晚),草坝小学的学生就要在学校旁的一个谷草堆边跳橡皮筋啊什么的,作者是这里的老师,就在那里看学生天真的玩,看着看着,进入了创作状态,那天籁之音就从天际飘入耳际,这首曲子就这样诞生了。其实“妈妈”的原型是作者的“妈妈”和“姐姐”的混和体,后面那些悲惨故事是他的“妈妈”和“姐姐”讲给他听的,“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情型其实只是艺术加工,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如今,这首歌曲已成为许多少年合唱团校内校际演出活动必选曲之一,但实际上它当年问世的背景却仍然和政治大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文艺政策下的命题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3#
发表于 2013-9-14 22:21:03 | 只看该作者
1993年孟卫东对此曲作出修改,其版本的特别,在于歌词和旋律只保留了原来的主歌部分,并且对其进行了变奏处理。1993年时由刘畅演唱,21世纪后主要由蔡国庆于各节目或晚会中演唱。[1]
歌词仅保留: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4#
发表于 2013-9-14 22:22:07 | 只看该作者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词:管桦
曲:瞿希贤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儿歌(7张)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3]
唔……[4]
编辑本段
作者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5#
发表于 2013-9-14 22:23: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资料
  瞿希贤(Quxixian 1919- 2008)
  女作曲家。上海市人。1919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逝世于2008年3月19日。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曾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乐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瞿希贤的作品主要包括合唱、独唱和儿童歌曲等,她的作品题材宽广,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合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于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此外还有《乌苏里船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曾为电影《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作曲。她的主要著作有《歌曲作法》,和翻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管弦乐法原理》。
开放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6#
发表于 2013-9-14 23:35:34 | 只看该作者
eijuil 发表于 2013-9-14 22:50

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7#
发表于 2013-9-14 22:24:54 | 只看该作者
1987年创作的一首流行歌曲,张藜作词,徐沛东作曲,范琳琳演唱。歌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颇富哲理性的歌词,生动昂扬的旋律,火热动感的伴奏,并配上范琳琳激情豪放的演唱,使这首歌推出后很快广泛流行,街知巷闻,不仅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也得到主流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推荐,为1988年的中国歌坛西北风大流行掀开重要一页。而作曲家徐沛东、歌唱家范琳琳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中国歌坛标志性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8#
发表于 2013-9-14 22:29:10 | 只看该作者
歌词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85年春节晚会歌曲&amp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啊啊啊音乐--歌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
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
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
你在保卫国家安全
啊!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
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
啊!啊-…
也是你的心愿
创作背景
歌曲《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这首歌的旋律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极为接近,首唱者并不是董文华,而是蒋大为老师,是当年著名的沈阳军区的作曲家铁源老师亲自登门请蒋老师唱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铁源老师告诉蒋大为说《十五的月亮》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那部电视剧是只有上下两集的单本剧,不是长篇电视剧,这电视剧没有流传开来,而主题歌一直到现在大家还都很喜欢。
姊妹篇
《十五的月亮》其实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一个主题,发展成两个旋律。这一说法蒋大为老师在河南电视台的《世纪歌声》节目中谈到过,他还亲自清唱《十五的月亮》和《桃花》进行对比。网上有人说《十五的月亮》首唱是流行歌手柳培德,其实是错误的。柳培德是唱过这首歌,但不是首唱。首唱这首歌的应该是歌唱家蒋大为老师。
所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是《十五的月亮》,当然蒋大为的又一首歌《桃花依旧笑春风》也应该是“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这里就不再过多的阐述。 但是《十五的月亮》的姊妹篇是又一首歌,应该是《望星空》。《望星空》是董文华演唱的,是董文华演唱了《十五的月亮》之后的姊妹篇。《望星空》可以说是《十五的月亮》之后的又一个发展。
歌词
《望星空》
夜蒙蒙,望星空。我在寻找一颗星,

  
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深情,
那是我早已熟悉的眼睛。
我望见了你呀,你可望见了我?
天遥地远息息相通,
即使你顾不上看我一眼,看我一眼,
我也理解你呀此刻的心情。
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凝望那颗星,
它是那么灿烂,它是那么晶莹,

  
那是我敬慕的一颗心灵。
我思念着你呀,你可思念着我?
海誓山盟彼些忠诚,
即合使你化作流星毅然离去,
你也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9#
发表于 2013-9-14 22:30:28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作者
石祥:爱月、写月、歌月 (2008年9月12日 10:16)。
手稿
2008年6月25日,由北京市档案馆主办的“北京档案珍藏展”上,一件《十五的月亮》歌词档案展品格外引人注目。24年前创作它的主人、今年69岁的石祥也来到了展览现场,一位中年观众对石祥说:“当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今天我看见了石祥老师,您可是我心中的偶像。”
我看见石祥在手稿前伫足流连,想必他又从字里行间回想起他创作这首歌词的心路历程。会后,我随石祥老师一同迈进了北京阜石路他的家中。一走进他家宽敞的客厅,就感受到一种充溢着书香的文化韵味。雪白的墙壁上不仅有石祥亲手书写的书法作品,还有4幅黑底木制挂件,上面镶嵌的花朵精巧淡雅。四周摆放的几盆生机盎然的菊花散发着淡淡清香。在这样宁静的环境里,石祥对笔者笑谈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只用了不到10分钟,但创作前期军旅生活的积淀却不少于20年。就如同烧开水一样,沸腾只是一、二分钟的时间,但前期加温的过程却比沸腾的时间要长得多。
爬山得月
石祥说,他特别喜欢爬山。每天他都去爬香山。有一个夜晚,他在山上看到皎洁的明月,顿时想到明月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诗句对其讴歌。在唐代,有一位爱月、痴月、写月的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中说:“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间。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关。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照玉山。”他在另一首《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又说“今夜清光此处多”。还在《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中说“清景难逢宜爱惜”。可见这位诗人是多么爱这中秋之夜。他就是白居易。石祥说:“月亮太美好了,将来我也要写一首和月亮有关的歌词。”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举办创作学习班,而石祥由于正忙于大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不得不请了一周的假,来到了驻河北高碑店某集团军。一天,他看到几名战士坐在一起忘情地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过去问道:为什么爱唱“桃花”?战士们答道,我们想家,但是不能直接唱“家”,只能唱“桃花”,可以缓解一下心情。这时,石祥想真应该好好地写一写那些可敬可爱的军嫂们啊!写一首《军人献给妻子的歌》。可是题目写在纸上却写不下去。因为“人称”问题不好解决。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太时髦。直到晚上快熄灯的时候,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一眼望见明月,这一下就想起了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用“你”、“我”解决人称难题,于是,那首歌曲——《十五的月亮》词如泉涌,不到10分钟,这首词就写好了。
研习书法
在家里,石祥不仅写诗,还经常挥毫泼墨研习书法。他走进了书房,将几幅他的书法作品拿出来,在地上展开给我看。其中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大幅行草书作品,上面的字迹清秀、飘逸,看了以后真让人爱不释手。曾经有人出资10万元欲购词作家原创的书法作品,被石祥婉言拒绝。而一位作家朋友因为欠下债务18万元,石祥不惜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十五的月亮》歌词,帮朋友解难。10多年过去了,那位作家一想起这件事就说:“石祥这人特仗义,要不是他帮我写了幅字,我就得还人家18万元钱!”
与诗结缘
石祥出身于赤贫家庭,但他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中学时代的他,梦想当一名记者,虽然当时他还不能完全明白“记者”是做什么的,但书本里美妙的诗句却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成为了学校板报的主编,当好主编之余也不忘向自己“心仪”的报刊投稿。上初二的时候,他写的文章《给孩子们做玩具》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内容是报道中学旁一个农村合作社,用干活剩下的碎布头给乡下孩子们制作玩具的事情。当他望着自己的文章终于第一次变成铅字的时候,更加坚定了要走“文艺”之路的信念!
“我是先学写诗,后创作歌词的。1958年,已经中学毕业教了几年书的我,与几名学生一起‘投笔从戎’,应征入伍了。”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入伍到邢台驻军某部时创作的《走,报名去》。部队领导将他调到了高射机枪连。此时,北京军区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经常来这里体验生活搞创作。这一年,魏巍正好在这里写长篇小说《东方》的初稿,师政委对魏巍提起:“我们这里有个新兵会写诗。”魏巍一听非常高兴:把他叫来,让我看看。这时的他,还只是一名入伍没多久的新战士,能够受到魏巍这样的大作家“接见”,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而魏巍对他也非常关心,对师里的领导说:这个人你要把他放到连队里去!意思是要让他在连队里摸爬滚打,锤炼磨砺。就这样,他成了连队里最普通的一名列兵,训练紧张艰苦,但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经常在草垛旁站岗,而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就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他构思出了一首诗《对刺》。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很快被师里的干事帮忙寄出并发表,后被北京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在连队他还写过歌词,第一首《行军小唱》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和《诗刊》上。
战士诗人
1963年,石祥在连队业余创作的诗结集为《兵之歌》出版,受到时任河北省文联主席、著名诗人田间的推荐和鼓励,被广大指战员誉为“战士诗人”。这一年,他从连队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当时创作组的洪源、刘薇是全军最活跃、影响很大的歌词作家。石祥一开始写歌词就与他们在一起,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学。他和刘薇大姐一起下部队深入生活,一起合作近20年。石祥曾发表过几句顺口溜:“学词三十年,生活是源泉,师姐是刘薇,词兄是洪源。”石祥说:“他俩的人品和作品,是我歌诗之路的典范。”之前他虽然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和写诗不是一回事,用石祥自己的话说就是:骑自行车的人突然要学起杂技里的自行车,看似简单,学起来难。但幸好有这些老前辈、老同志帮忙,石祥进步很快,陆续合作写出了《一壶水》、《打靶歌》等一系列军旅歌曲,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部队锤炼多年的石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更加成熟地创作。他记得自己曾访问过某守备师一位年轻的参谋长,这位30多岁的“老兵”家在农村,与妻子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多年来照顾生病的公公、婆婆,一直伺候了数年,直到二老去世,她又独自把小叔子、小姑子拉扯大……像这样的军人妻子,他见到、听到的不胜枚举,但是为什么没有写给她们的歌呢?这个念头一直久久萦绕在他心中。
为周总理写诗
在采访中,我曾问起最使他难忘的是什么,我想他一定会谈起《十五的月亮》。而他却说:“最使我难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我创作的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经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配乐伴奏,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朗诵,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观众席上有一位老大娘听了这首诗以后,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大娘说,我一听到这首诗,就想起了咱们的好总理啊!这首道出了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深切悼念之情的朗诵诗在殷之光激动人心的朗诵中,曾被130多次掌声所打断,还被选入了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海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酷洗礼,石祥和刘薇如再生的凤凰,激情燃烧,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创作期。其间创作的歌词《老房东查铺》、《解放军野营到山村》、《祖国一片新面貌》等,大都是走在战士队列里写的,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78年石祥和刘薇合著的《战斗的歌》出版,据说这是“五四”以来的第一本新歌词专集。后来石祥的歌词集《日月星》、词论集《月下词话》和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相继出版。也曾有人问他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什么。石祥认为歌词风格是靠作品体现的,不是先设定风格,而是先打造作品。他创作的军事题材的歌词居多,因此歌词的风格从内容出发,他创作的歌词中,有战歌,也有颂歌;有队列歌曲,也有抒情歌曲。不同感情的歌词,体现不同的风格。
全家都是兵
石祥全家都是兵,妻子原是空军医生,两个儿子一个在《战友报》社当编辑记者,另一个在部队录像室工作,两个孙子已经上小学了,他们都认为爷爷的工作就是写歌词。有时他写出歌词初稿后,也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帮他参谋参谋。石祥写歌词,总爱多方征求意见,特别是作曲家谱曲时提出的意见,他更是虚心接受反复修改。
石祥认为“创作无退休”,他仍然保留军人的做派。作息时间仍旧是早睡早起。坚持每天早晨爬山、跑步、做功,锻炼身体。在动中创作,有时还唱着创作。《永远的丰碑》、《歌唱科学的春天》等诗歌作品就是石祥在每天的锻炼中流淌出来的。
因为石祥是兵写兵,兵唱兵起家的,所以对他影响最大的诗是古代边塞诗歌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诗、歌,如“擂鼓诗人”田间的诗以及军旅诗人李瑛、张永枚等的诗。特别是连队黑板报上的战士誓言,一句心里话,激起他写一首诗。古今中外诗论读过不少,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艾青的《诗论》、伊萨柯夫斯基的《写诗的技巧》等对他影响较大。
问他对当代歌词创作的看法,他对当代歌词“雕虫”的多,“雕龙”的少也很担忧。他说:“从歌词本身来看,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平庸之作多,创作佳品少。创作得多,流传得少。这需要歌词作者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歌词的质量。从传播媒介来看,业余作者的好歌词,得不到著名作曲家谱曲,著名演员不予演唱。大部分歌曲创作比赛,都要求制作歌曲录制小样,需几万元,一般歌词作者没这个条件,致使一些好歌词没有著名作曲家谱曲,没有著名演员演唱。群众歌曲更无人问津,也是一个“钱”的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组织创作,适当地予以补贴。”
采访中,石祥颇有感慨地对我说:“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这太阳是人民、是军队。我出生于赤贫家庭,房无一间,地无一垅,靠吃救济粮长大的。是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把我培养成一个文艺战士。所以,在创作中,我就要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吟而唱。言战士之志,抒战士之情,壮战士之威,扬战士之风。要努力创出一些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奉献给读者。写一首歌词,总要有一点新意。为发表而发表,赶时髦、凑热闹,干脆别写。任何艺术都不是玩闹的。”
石祥从书房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厚厚的一本诗词集,那上面粘贴着一首首他写的诗词。其中有他给中央电视台红色“记忆栏目”创作的主题歌《永远的丰碑》,还有《春风颂》等歌词。石祥对我说:“我手中正在续写《月下词话》,争取今年出版增订本;再创作一些歌词,过几年出版《石祥歌词歌曲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0#
发表于 2013-9-14 22:30:31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作者
石祥:爱月、写月、歌月 (2008年9月12日 10:16)。
手稿
2008年6月25日,由北京市档案馆主办的“北京档案珍藏展”上,一件《十五的月亮》歌词档案展品格外引人注目。24年前创作它的主人、今年69岁的石祥也来到了展览现场,一位中年观众对石祥说:“当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今天我看见了石祥老师,您可是我心中的偶像。”
我看见石祥在手稿前伫足流连,想必他又从字里行间回想起他创作这首歌词的心路历程。会后,我随石祥老师一同迈进了北京阜石路他的家中。一走进他家宽敞的客厅,就感受到一种充溢着书香的文化韵味。雪白的墙壁上不仅有石祥亲手书写的书法作品,还有4幅黑底木制挂件,上面镶嵌的花朵精巧淡雅。四周摆放的几盆生机盎然的菊花散发着淡淡清香。在这样宁静的环境里,石祥对笔者笑谈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只用了不到10分钟,但创作前期军旅生活的积淀却不少于20年。就如同烧开水一样,沸腾只是一、二分钟的时间,但前期加温的过程却比沸腾的时间要长得多。
爬山得月
石祥说,他特别喜欢爬山。每天他都去爬香山。有一个夜晚,他在山上看到皎洁的明月,顿时想到明月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诗句对其讴歌。在唐代,有一位爱月、痴月、写月的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中说:“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间。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关。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照玉山。”他在另一首《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又说“今夜清光此处多”。还在《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中说“清景难逢宜爱惜”。可见这位诗人是多么爱这中秋之夜。他就是白居易。石祥说:“月亮太美好了,将来我也要写一首和月亮有关的歌词。”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举办创作学习班,而石祥由于正忙于大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不得不请了一周的假,来到了驻河北高碑店某集团军。一天,他看到几名战士坐在一起忘情地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过去问道:为什么爱唱“桃花”?战士们答道,我们想家,但是不能直接唱“家”,只能唱“桃花”,可以缓解一下心情。这时,石祥想真应该好好地写一写那些可敬可爱的军嫂们啊!写一首《军人献给妻子的歌》。可是题目写在纸上却写不下去。因为“人称”问题不好解决。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太时髦。直到晚上快熄灯的时候,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一眼望见明月,这一下就想起了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用“你”、“我”解决人称难题,于是,那首歌曲——《十五的月亮》词如泉涌,不到10分钟,这首词就写好了。
研习书法
在家里,石祥不仅写诗,还经常挥毫泼墨研习书法。他走进了书房,将几幅他的书法作品拿出来,在地上展开给我看。其中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大幅行草书作品,上面的字迹清秀、飘逸,看了以后真让人爱不释手。曾经有人出资10万元欲购词作家原创的书法作品,被石祥婉言拒绝。而一位作家朋友因为欠下债务18万元,石祥不惜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十五的月亮》歌词,帮朋友解难。10多年过去了,那位作家一想起这件事就说:“石祥这人特仗义,要不是他帮我写了幅字,我就得还人家18万元钱!”
与诗结缘
石祥出身于赤贫家庭,但他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中学时代的他,梦想当一名记者,虽然当时他还不能完全明白“记者”是做什么的,但书本里美妙的诗句却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成为了学校板报的主编,当好主编之余也不忘向自己“心仪”的报刊投稿。上初二的时候,他写的文章《给孩子们做玩具》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内容是报道中学旁一个农村合作社,用干活剩下的碎布头给乡下孩子们制作玩具的事情。当他望着自己的文章终于第一次变成铅字的时候,更加坚定了要走“文艺”之路的信念!
“我是先学写诗,后创作歌词的。1958年,已经中学毕业教了几年书的我,与几名学生一起‘投笔从戎’,应征入伍了。”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入伍到邢台驻军某部时创作的《走,报名去》。部队领导将他调到了高射机枪连。此时,北京军区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经常来这里体验生活搞创作。这一年,魏巍正好在这里写长篇小说《东方》的初稿,师政委对魏巍提起:“我们这里有个新兵会写诗。”魏巍一听非常高兴:把他叫来,让我看看。这时的他,还只是一名入伍没多久的新战士,能够受到魏巍这样的大作家“接见”,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而魏巍对他也非常关心,对师里的领导说:这个人你要把他放到连队里去!意思是要让他在连队里摸爬滚打,锤炼磨砺。就这样,他成了连队里最普通的一名列兵,训练紧张艰苦,但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经常在草垛旁站岗,而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就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他构思出了一首诗《对刺》。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很快被师里的干事帮忙寄出并发表,后被北京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在连队他还写过歌词,第一首《行军小唱》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和《诗刊》上。
战士诗人
1963年,石祥在连队业余创作的诗结集为《兵之歌》出版,受到时任河北省文联主席、著名诗人田间的推荐和鼓励,被广大指战员誉为“战士诗人”。这一年,他从连队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当时创作组的洪源、刘薇是全军最活跃、影响很大的歌词作家。石祥一开始写歌词就与他们在一起,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学。他和刘薇大姐一起下部队深入生活,一起合作近20年。石祥曾发表过几句顺口溜:“学词三十年,生活是源泉,师姐是刘薇,词兄是洪源。”石祥说:“他俩的人品和作品,是我歌诗之路的典范。”之前他虽然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和写诗不是一回事,用石祥自己的话说就是:骑自行车的人突然要学起杂技里的自行车,看似简单,学起来难。但幸好有这些老前辈、老同志帮忙,石祥进步很快,陆续合作写出了《一壶水》、《打靶歌》等一系列军旅歌曲,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部队锤炼多年的石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更加成熟地创作。他记得自己曾访问过某守备师一位年轻的参谋长,这位30多岁的“老兵”家在农村,与妻子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多年来照顾生病的公公、婆婆,一直伺候了数年,直到二老去世,她又独自把小叔子、小姑子拉扯大……像这样的军人妻子,他见到、听到的不胜枚举,但是为什么没有写给她们的歌呢?这个念头一直久久萦绕在他心中。
为周总理写诗
在采访中,我曾问起最使他难忘的是什么,我想他一定会谈起《十五的月亮》。而他却说:“最使我难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我创作的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经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配乐伴奏,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朗诵,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观众席上有一位老大娘听了这首诗以后,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大娘说,我一听到这首诗,就想起了咱们的好总理啊!这首道出了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深切悼念之情的朗诵诗在殷之光激动人心的朗诵中,曾被130多次掌声所打断,还被选入了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海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酷洗礼,石祥和刘薇如再生的凤凰,激情燃烧,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创作期。其间创作的歌词《老房东查铺》、《解放军野营到山村》、《祖国一片新面貌》等,大都是走在战士队列里写的,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78年石祥和刘薇合著的《战斗的歌》出版,据说这是“五四”以来的第一本新歌词专集。后来石祥的歌词集《日月星》、词论集《月下词话》和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相继出版。也曾有人问他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什么。石祥认为歌词风格是靠作品体现的,不是先设定风格,而是先打造作品。他创作的军事题材的歌词居多,因此歌词的风格从内容出发,他创作的歌词中,有战歌,也有颂歌;有队列歌曲,也有抒情歌曲。不同感情的歌词,体现不同的风格。
全家都是兵
石祥全家都是兵,妻子原是空军医生,两个儿子一个在《战友报》社当编辑记者,另一个在部队录像室工作,两个孙子已经上小学了,他们都认为爷爷的工作就是写歌词。有时他写出歌词初稿后,也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帮他参谋参谋。石祥写歌词,总爱多方征求意见,特别是作曲家谱曲时提出的意见,他更是虚心接受反复修改。
石祥认为“创作无退休”,他仍然保留军人的做派。作息时间仍旧是早睡早起。坚持每天早晨爬山、跑步、做功,锻炼身体。在动中创作,有时还唱着创作。《永远的丰碑》、《歌唱科学的春天》等诗歌作品就是石祥在每天的锻炼中流淌出来的。
因为石祥是兵写兵,兵唱兵起家的,所以对他影响最大的诗是古代边塞诗歌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诗、歌,如“擂鼓诗人”田间的诗以及军旅诗人李瑛、张永枚等的诗。特别是连队黑板报上的战士誓言,一句心里话,激起他写一首诗。古今中外诗论读过不少,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艾青的《诗论》、伊萨柯夫斯基的《写诗的技巧》等对他影响较大。
问他对当代歌词创作的看法,他对当代歌词“雕虫”的多,“雕龙”的少也很担忧。他说:“从歌词本身来看,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平庸之作多,创作佳品少。创作得多,流传得少。这需要歌词作者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歌词的质量。从传播媒介来看,业余作者的好歌词,得不到著名作曲家谱曲,著名演员不予演唱。大部分歌曲创作比赛,都要求制作歌曲录制小样,需几万元,一般歌词作者没这个条件,致使一些好歌词没有著名作曲家谱曲,没有著名演员演唱。群众歌曲更无人问津,也是一个“钱”的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组织创作,适当地予以补贴。”
采访中,石祥颇有感慨地对我说:“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这太阳是人民、是军队。我出生于赤贫家庭,房无一间,地无一垅,靠吃救济粮长大的。是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把我培养成一个文艺战士。所以,在创作中,我就要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吟而唱。言战士之志,抒战士之情,壮战士之威,扬战士之风。要努力创出一些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奉献给读者。写一首歌词,总要有一点新意。为发表而发表,赶时髦、凑热闹,干脆别写。任何艺术都不是玩闹的。”
石祥从书房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厚厚的一本诗词集,那上面粘贴着一首首他写的诗词。其中有他给中央电视台红色“记忆栏目”创作的主题歌《永远的丰碑》,还有《春风颂》等歌词。石祥对我说:“我手中正在续写《月下词话》,争取今年出版增订本;再创作一些歌词,过几年出版《石祥歌词歌曲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