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奥玛 于 2013-9-12 17:34 编辑
原文地址:http://bbs.boardzone.cn/thread-31341-1-1.html
本来想在介绍 cross-throungh 技术是捎带把冰面和陡坡技术做个介绍的,但是后来发现想要写的内容太多,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就单独拿出来了。cross-throungh 技术是转换技术,换刃的技术,而冰面/陡坡的技术是指的滑行技术是指的弯道内的技术,cross-throungh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用的时机不同。
冰面,这里不是指的纯冰,我们是滑雪,不是滑冰,纯冰面用冰刀更好处理。我们所说的冰面,是那种发蓝色的,压的很实在的硬雪面,然后由于雪温变化,形成了很难刻得动的硬面。冰面的处理,总是很让人沮丧,一般我们碰到冰面都会战战兢兢的放平板过去,这是最安全稳妥的方法,但是一旦在carve过程当中遇到了冰面(注意,此时是在弯道中的情况,还不到换刃的三个转换技术的时候),特别是在雪板和滚落线方向垂直时遇到冰面,那么就会发生搓出去,扑出去的现象,似乎无论脚下如何使劲踩也无法将雪板控制住。这是有几部分原因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力的方向和方法是不对的,造成压力积累从而打滑。冰面技术和陡坡技术一样,为了防止打滑,是要改变我们的发力常识的。
除了冰面和陡坡,还有一个经常困扰我们的滑行的问题就是,后刃的后半段很难控制,特别是我们采取 cross-over 的方式入弯后,身体重心下降给雪板施压的时候。后刃的后半段,指的是后刃入弯以后,弯道顶点过去一点以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雪质不好,经常会发生雪板咔咔作响,并伴随着搓出去的现象,还有雪板的抖动往往也出现在这个时段。那么这个技术,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cog = 重心
E = 板刃边缘接触点
m = 质量
θ = 立刃角度
V = 弯道速度
R = 转弯半径
那么我们的立刃角度和回转半径之间的关系就是
上面这张图是借用 Jack Michaud 的一篇讲Carving物理原理的文章里面的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我们的滑行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如果我们的carve的刃痕呈 “S” 型,弧线半径较大,但弧线较短,雪板板头方向与滚落线呈一定的夹角,雪板在和滚落线垂直之前就已经换刃进入下一个弯道。这种情况,我们无论前后刃反而不容易发生打滑的现象,这种方法在缓坡和中级道效果很好,能够得到很快的速度,并且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情况,在陡坡上使用,会让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最后在感觉无法控制之前总会采取搓雪的方式来减速处理,从而造成打乱了滑行的节奏。但如果采取 “C” 型,就是我们的每个弯道的弧线都较长,雪板会完全横过来与滚落线呈垂直的状态,甚至板头会稍向山上方向移动。这种情况,前刃一般都可以控制,但后刃很容易在后半个弯道的时候,即雪板开始垂直滚落线时发生打滑的现象,特别是使用 cross-over 的这种引申方法的时候,用膝关节弯曲对雪板施加压力,在弯道的顶部完全达到压力的最大值,再加上用公园板一类的软板刻在硬雪上,即便是在中级道的坡度,速度稍快,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这种现象,然而用 cross-under 的方法处理 “C” 弯,有时的效果就会好很多,注意是“有时”,这个下面段落解释。其实这种现象其实涉及到了的一个概念,叫做压力积累。
雪板压力积累的受力分析如下:一个是重力g,可以分解成垂直坡面 g1 和平行坡面 g2 的两个方向的力,其中垂直坡面的力被来自坡面的支撑力抵消掉;另外一个是由于雪板的圆周运动,根据惯性参考系,由于身体会产生离心运动,从而对雪板产生一个压力 f,这个力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很小,但是一旦发生抖动或者搓出去时,随着离心运动的增大,这个力就会显得很重要,这个作用力的方向虽然和圆周运动时身体的姿态有关,但是经过几次力的分解,还是可以分解成垂直于坡面的压力以及平行于坡面的向下的力 f2,垂直方向的力还是会被支撑力抵消;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刻意的施加在雪板上的压力,特别是在使用 cross-over 技术的时候,身体重心下降,膝盖弯曲,腿部用力会对雪板产生额外压力 p,这个力经过分解也会产生一个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力 p2,如果是用 cross-under 技术往外蹬雪板时,如果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方向时还在继续这个蹬伸的动作,那么也会产生一个类似的力。那么此时雪板在平行于坡面向下的方向上就会收到三个合力的作用,g2 + f2 + p2 。这个就是压力积累,当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方向时,压力积累会达到最大值,也就是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压力会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雪板板刃能够正常的嵌入的雪里,切入雪面的产生的支撑结构能够承受住不崩塌,那么来自雪面的反作用力会抵消掉这个积累的压力,同时这个反作用力还是提供让我们完成弧线的运动的向心力。所以在雪况好的情况下,就算坡度稍大,即便我们雪板打横垂直滚落线,只要雪板能够切入雪面,那我们对雪板施压就能够持续完成弧线,因此雪况好的时候是我们感觉最好的时候,无论怎么滑怎么切都不会有搓出去的现象,而且雪况好的时候,我们如果加强对雪板施压,并加强立刃,弯道就更稳定顺畅,弯道半径就更小,弧线就越圆,弧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切入的雪面帮我们消除了压力积累的造成的后果,同时还提供了足够的向心力供我们做圆周运动,我们施压越大(这个施压要被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着坡面下的压力,向下的压力的大小也影响了切入的深度,所以施压的用力角度很关键),只要支撑结构强度够大,那么我们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我们的弯就越凶猛,此时是最爽的时候,但是这种时候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发力状态,过多的依赖了雪质,造成过度的发力,这不是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方法。当坡度很陡或者雪质较硬,甚至是冰面的时候,雪板板刃无法嵌入雪面或者部分嵌入雪面,嵌入不深,嵌入部分结构不够支撑强度,支撑结构发生崩塌,那么我们就无法获得来自雪面给我们的雪板的反作用力来抵消积累的压力,也没有足够的向心力来维持弯道,特别是当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时,压力积累达到最大,此时如果无法刻入雪面,而且还按照身体的惯性以及本能的施压方法继续给雪板压力,那么就会发生搓出去的现象,弯道的速度越快,搓出去的能量越大。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释放和消除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压力,这就会用到三种技术,一种技术叫做吸收,一种技术叫做抽拉,一种叫做提前转换。
首先来看看吸收,吸收技术是我在去年的几个帖子里反复强调过的技术。当时我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认为是用来消除公园板刻滑时产生的抖动的。现在回头看吸收动作的物理原理,其实就是为了停止施压,减小压力积累,恢复正常刻滑状态的一个方法。吸收技术在应用的时候相对简单。当我们产生失控的压力积累时,表现为板底开始打滑,雪板开始咔咔作响,或者雪板马上要进入横向的状态,此时我们如果使用的是 cross-over 技术,那么我们要停止身体向下的施压,反而要将身体略微的向上升,减掉脚下对雪板的压力,同时膝关节放松,吸收掉雪板的抖动带来的不平衡。当抖动过后,雪板又可以切入雪面的时候,再恢复身体向下的施压过程,维持雪板的压力,如此反复这个过程,直至完成弯道。如果我们使用的是 cross-under 或 cross-throungh 技术,使用下身蹬出雪板进行施压,那么在此时就要停止蹬伸的动作,同时稍微收腿拉回,减小对雪板的压力甚至释放掉这个压力,同时膝关节放松,吸收掉雪板的抖动带来的不平衡,当抖动过后,雪板继续切入雪面时,恢复蹬伸施压的过程,直至完成这个弯道。因为吸收技术只是消除了合力里面的 p2 这个力,不能抵消重力分解 g2 和离心运动产生的压力 f2,g2 + f2 这两个力还得靠来自切入的雪面的反作用力来克服,但如果是一般的硬雪面,此时也基本能刻住不至于超过浅刃痕造成的反作用力不足边缘无法支撑的问题。但陡坡的冰面光使用吸收技术还不够用,因为陡坡的冰面,重力的g2要更大,并且速度也快,因而离心运动的压力 f2 也更大,所以光消除了 p2,在陡坡冰面还不足以消除搓出去的可能。这就要用到拉回技术。
抽拉(外国人叫做 Pumped carve)这个技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吸收技术只能用来减少压力积累,不能完全消除。抽拉技术是可能消除更多的压力积累的技术。为什么说可能,因为这个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时机非常的重要,只有应用得当,才能获得完整的效果。拉回技术只能应用在 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技术状态的时候(其实在这个时候,两个技术就很相像了,除了重心高度和腿部屈伸程度不同,道理是一样的)。cross-over 技术状态是无法使用拉回技术,因为此时cross-over 正好处于身体下降,膝关节弯曲到最大施压的过程中,无法迅速的拉回(因为需要上升身体再拉回,否则没有拉回的空间),也没有拉回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对 cross-over 来说不适用。在吸收技术中,当使用 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时,我们上身保持高度,下身有停止蹬伸和稍微拉回的动作,从而减小了 p2 这个压力。而抽拉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此时不仅要停止蹬伸,还要用力的拉回雪板同时保持立刃的角度的身体姿态同时将上身上升。说白了就是拉回的同时有往坡上窜的意识,还要尽量保持住延展的程度,这个更像是 cross-throungh 的拉回上升准备换刃之前一瞬的那个感觉。凭借这种强烈的拉回动作,可以抵消大部分离心运动产生的压力和一部分重力产生的压力,但是这个时机的掌握和技术的应用非常的考究。这个就不能再等雪板已经开始抖动的时候使用,或者雪板快要横过滚落线,或者雪板已经进入陡坡的冰面后才开始使用,一定要有预判和提前量,不能等待压力积累出现失控,因为当现象出现的时候,再使用这个动作,已经没有可以发力拉回的雪面条件了,当然发生抖动后也可以用吸收动作配合拉回动作,用吸收动作稳定后,再做拉回,但是这个对于动作的时间和身体的反应要求就更高了。拉回的这个技术,如果使用到极限,就可以产生G型弯。因为抽拉技术,除了可以消除压力积累的问题,如果雪面条件好,还能够提供额外的向心力,从而使弯道的半径猛然减小,进入螺旋的状态,弯道就会呈现G型,如果算上下降的坡度余量,会比C型更加接近正圆。那么线路就会非常的漂亮。但是,抽拉技术不是一个稳定态的技术,因为它会改变你的转弯半径,而且抽拉技术也不能持续时间很长,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打破你的平衡状态。
提前转换技术,其实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法,但是很有效,它的目的就是在产生最大的压力积累之前,提前减压换刃。这个其实是 cross-throungh 技术的一种应用,就是在雪板还没有到垂直滚落线的方向,压力积累还没有达到最大的时候,提前启动做 cross-throungh 换刃的动作,拉回雪板,横过重心,提前减压,这样利用减压同时换刃,进入下一个弯道,同时避免了搓出去的现象。但这样的弯型既不像C型,也不像S型,比C型稍小,比S型要大,这也是使用 cross-throungh 技术攻克陡坡的方法之一。于拉回技术不同的是,拉回技术不是为了换刃,而是单纯的就是为了减压维持住弯道,完成C型弧线,而提前转换技术则是在减压索性把刃也换了,这样解决问题更加的干脆,也更加的有效率。
上面对雪板的受力分析,是一种最简化的近似的状态,不是实际的状况,实际的状态的物理分析太复杂,无法用短篇幅进行描述,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 John Howe 《Skiing Mechanics》一书。 其实作用到雪板板刃上的力的方向,也是采用了一种最简化的近似的计算方式,实际情况这个力的方向和大小还和滑行中身体姿态和发力方式都有关系。立刃的角度会影响到弯道的半径和压力的分布。
我们再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搓出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后刃,而不是前刃。其实道理不难懂,我们的自由式的后刃站姿(八字,或者角度不大的正角度)造成我们的身体姿态更习惯于往弯道外侧发力,即便经过刻意的立刃,比如勾脚踝,下蹲等等动作(自己做个试验,坐在椅子上,勾起脚踝模仿后刃的姿态,是脚跟往外蹬着发力容易,还是脚跟往下踩着发力容易?),但是我们的发力方向很难像前刃般控制的那么好,前刃可以提供更多的向下施压。当雪板打横以后,后刃就更容易向弯道外侧施压,从而造成更大的压力积累,因此更容易发生搓出去的现象。
欧美的竞速选手的板刃经常的大都采用87度的这种比较锐的角度,除了提高切割能力,还有就是在拉回的时候,这个角度的板刃配合立刃的角度,让拉回更容易控制。附带提一句87度的板刃构成,87度刃,先把底刃搓掉0.5~1度,然后用侧刃找底刃,再把侧刃搓掉2~2.5度,整个板刃呈87度角。由于国内的工具和修刃技术的精度达不到这种细腻程度,所以不建议大家轻易的去搓锐角,尽量保持原有的刃角直接修就可以了,因为板刃尤其是底刃,一旦搓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搓板刃是一个很心疼的事情,精度不够的话,效果就不如原厂了。
在冰面,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滑冰的时候用滑冰冰鞋的跑刀的情况,采用锋利的冰刀划开冰面,当然,其中的原理是由于高压融化接触面所形成了水膜,所以是划开冰面。雪板的板刃,以及作用的方式虽然无法完全产生这个理想的效果,但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在雪场的冰面上可以用雪板做个小实验:穿着雪板,坐在地上往冰面上横推,就会发现很容易搓出去,感觉很难刻住。但是只是用雪板在冰面上来回的划拉,少产生横向的力,就会感觉是能划开冰面并稳定的运动的,只不过比在雪面上要滑溜,快上很多。而且越往垂直冰面的方向上压同时刻滑,则相对越稳定,但只要带有一点侧向或者横向的分解的力,那么就会产生搓的现象。还有一个道理,就是你是能够用刃卡住站在斜坡的冰上,但是在冰上过弯的时候却会搓出去,也是因为过弯时的压力积累增大导致。所以,对冰面来说,想要能正常通过,更需要消除压力积累。但如果是在冰面上carve,那么没有对冰面的横向的力来刻住并获得足够的向心力,是无法支持弯道的圆周运动的。但我们所说的冰面,在前面提及过,不是纯粹的“冰面”,要比这个“纯冰面”要粗糙松软,所以还是有把雪板咬在冰面上的可能性的,为了获得足够维持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还不能产生过度的横向压力,破坏切开不多冰面形成的支撑结构,那么就要掌握发力的方向控制或者改变发力的方向获得额外的向心力。冰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支撑结构强度比雪面要结实,所以如果一旦切入咬住,那么不用像雪面切的那么深,就能够维持支撑结构的强度。对冰面垂直的压力越大,根据冰刀的原理,划开冰面越深,支撑越稳定,才能产生弯道“蹬冰”的效果。在冰面上想办法维持弯道所需的向心力,就不会搓出去。但靠单纯的减少横向的压力,维持切割的压力,获得反作用的向心力,在冰面上是需要运气的,因为由于速度会增加,离心运动造成的压力不能忽略,所以如果能刻住,那么都能解决,如果滑脱,那么就是失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抽拉的技术,产生额外的向心力维持弯道的运动。
在陡坡。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进入恐慌状态的极限点是哪里,比如什么样的速度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抖动情况下会产生,看到什么样的冰面会产生等等。因为这个恐慌状态是造成身体使用潜意识反应造成平衡被打破和失去稳定性的一个临界点,一旦进入了恐慌状态,那么很容易就把控制权交给了括约肌,括约肌此时的反射是让自己站起来,这样会失去立刃角度以及对雪板的压力从而完全的失控。随着技术的提升,这个极限点也会变得越来越极限。在陡坡还会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无法控制节奏,越滑越快,这是因为在一个弯道中,还没有进入一个适当的节奏就先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速度,从而导致身体重心落后于雪板,这个现象的叫做“躲”,含义就是身体被雪板带着跑,而跟不上雪板的感觉,也可以说是身体跟不上重力。躲的结果就是会很快失去对雪板的压力,使雪板刻不住雪面造成搓出去的现象。因此,在处理陡坡的时候,除了要用一些转换技术,弯道技术,还要学会几种方法。首先就是重心的控制,我们要在入弯开始前将重心前移,这么做非常的困难,因为这个时候的时机稍瞬即逝,但是这么做是必要的,想象先向山下移动身体,然后用身体向山下拉雪板的感觉,越是陡坡刻滑,越要有这个身体带着雪板走的感觉,而不是雪板带着身体走,还要相信你的雪板会帮你把弯道完成,在双板里面这个意识叫做扑,意思是要像猛虎下山一样,往坡下去扑,而不是躲。身体要有提前启动的量。其次就是学会放松肌肉,不要让括约肌掌握控制权,腿部的肌肉紧张僵硬的时候,雪板就可能会开始咔咔的响,并且开始打滑。要学会正常的用力,不能过度的僵硬。保持重心在低姿的状态,无论你有多累,都尽量保持低姿的状态,用 cross-throungh 的方式去换刃,如果技术够熟练,试着去利用板尾的回弹跳转换刃,这样对陡坡更有利,但是这个跳换,一定是 cross-throungh 基础上的,低姿的快速的跳换,如果是 cross-over 那样的跳换,不是不可以做到,那对身体的要求就很高了,真正的高手就可以跳过这些理论了。再有就是要学会利用提前启动转换的方法,抽拉和迅速的转换,提前做好这个启动过程,这样有利于控制节奏。要想在陡坡上控制速度,那么在入弯开始立刃的时候就要尽量的高的立刃,利用身体下半部分的小关节去发力,利用脚踝,小腿,膝关节去发力立刃,因为这些部位离雪板最近,发力最直接,动作最快,然后上半身要像鞭子末梢一样跟随。高立刃可以切出半径小的弧线,有更多的空间去完成转换动作,不要等到快到雪道边缘才开始做转换,那个时候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完成动作了。最后就是事先就设定要节奏并专注的保持这个节奏,即便被快速消除压力积累打滑的时候打乱了节奏,也要迅速的恢复节奏,陡坡的难点就是控速和整个坡道的完整流畅。控速的意思是,在每个弯道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非常快,但整体的下坡的速度并不快,并且这个下坡的速度还是可以控制的,想快就快相慢就慢;完整流畅的意思是在整个陡坡的过程中都能保持节奏,每个弯道都完整,整体流畅的下来,能做到这些,就是绝对的高手了。更不用说加上跳刃,甚至完全被弹飞起来像老鹰一般往坡下滑翔并扑食般俯冲着的换刃,那就是顶级的高手,那个时候一切贴地,扑雪,高速回转什么的都不够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