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4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秋有色,野有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8 14:24: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方方.. 于 2013-10-8 14:32 编辑

       秋有色,野有果
       九月,算的上是最能引人遐思的,柿子树、独根草的叶子不知不觉间已染上了红韵,开始有了秋的颜色。日头不再那样激情似火,变得和睦熨帖。就连日子也仿佛轻快的跑起来,忽然间就落叶般累积起厚厚的一层。岁月的风尘一点点刻画在脸上,慢慢爬上双鬓,目光里有了深邃的东西,记忆也开始变的厚重起来。蓝天仿佛离自己又远了些,高了些,云也白了些,厚了些,有时会让你误以为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们了。其实你知道,它们还在很远的地方。
       中旬,又走了一段麻地。这已经是今年第五次探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了。
       麻地村现住有兄弟两户,五口人,大娘90多岁。门前门后的山坡上有少许耕地,种些 玉米、土豆、花生、谷子,也种有各式蔬菜。院里还养着两箱蜂,自产少量蜂蜜供家用。想来,大娘的硬朗,多少应该于此有关。上次特意到家小坐片刻,走时还买了两斤醇正蜂蜜。每天早晨喝一杯蜂蜜水,然后出门,感觉自己也像携满了蜜的小蜂。可惜,这次不巧,大娘去菜园摘菜,没能见到。只有老二在家,正准备去放羊,说家里的娘们儿跟大哥一家爪(念找)黍子去了。掏钥匙,开门,拿出半袋山桃让我们吃。山桃软软的,又香又甜,细品还有点苦味。也许,正是这甜中的点点苦涩,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别有风味。
       在院子里逡巡了很长时间,木门,木窗,门楣上挂的黍子,院子里的山楂树,地下的菜窖,羊圈,甚至是角落里晾晒的草药都成为我们眼中的新奇,山不出名,景不出名,东西更不出名,只为那清风白云间舒解的一种别样情怀,还有一份心灵的宁静、淡定,这种宁静,来自积累、从容、执着与坚守。而非自大的张扬。
       自然界生生不息,而今年多识草木的过程也让我认识到,在整个成长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我究竟失去了些什么。出后门上山,我希望能向上次相识半夏和桔梗一样,再有一次与植物的心灵邂逅。果然,在房后,见到一畦不同一般的风景。说它不一般,是因为在这样可以说有点荒凉僻静为主色调的山上,这种植物实在是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它硕大的黄色的花朵更可以称得上惊艳二字。养在深山人不识啊!不仅是它,甚至身边的很多植物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犹如城市小区里的那些邻居,虽楼上楼下的住着,却连招呼都很少打。更别提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话,真有点惭愧。花朵望山去像草芙蓉,只是个头稍矮小一些,花朵也瘦了一圈。我们简直有点受宠若惊,飞奔过去对着它赏了又赏,看了又看,镜头一个劲对着它啪啪地闪。不知道这个养在深山的农家女,对我们这样的行为会不会报以羞涩的微笑。
       到了山腰,见到老大一家,他们在地里忙。爪黍子,把黍子装进背篓,然后背下山。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叶子细长而尖,叶片有平行叶脉。籽实也叫黍子,淡黄色,去皮后俗称黄米。在老家时,每到年底,家家都会把珍藏的黄米拿出来磨成面,做年糕,中间铺一层枣,顶上再铺一层红豆。上锅蒸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一点点留着吃,那是人间难及的美味,也是小时候最好的糕点。而黍子苗,则可以做成条帚,用来扫地,扫炕再干净不过。
       孟浩然有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提到的就是我现在看到的黍。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却让我们淋漓尽致地感受到田家特有之风味,待客之简朴。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真是贴切。透过诗淡淡的外表,体会到诗歌内在的韵味。不尽让人怀念起那些往昔的岁月。也忽然顿悟,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让我们对这个简朴的村落恋恋不忘啊。
       告别老乡,继续向上攀,一片平地展现在眼前,种着黍子,已经收获。平地一边是一孔窑洞,圆弧形的顶,进深有五六米。平地的另一边是一座用碎石磊起来的羊圈。就在羊圈旁的悬崖上有一株斜生的的野桃,挂满了桃,压得桃枝弯弯。桃泛着红色,在阳光下闪耀。桃子只有核桃般大。摘一个,吃在嘴里,感到不如在老乡家吃到的甜。
       秋天除了天高云淡和水清碧透之外,更有丰硕诱人的果实可观、可赏、可尝。一串串红姑娘常常忽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中了神奇的魔法。金灯笼、戈力、灯笼草、洛神珠、鬼灯笼、灯笼果、叶下灯……听听,它的名字可有多好呢。别管是鬼打的灯笼还是姑娘提的灯笼,反正都够红艳的,足以让人产生惊鸿一瞥的心跳,再细看它的外形,简直任何人工雕琢的艺术品都不能相提并论。摘几颗熟透的红姑娘尝一尝,微有些苦涩,细品,却是酸中带甜,清香浓郁,正是生命的味道,成熟的味道。也许和那些超市的果实比起来,它们真算不的什么,但在林间,路缘行走,若遇到几枚野果,不仅可增添山林野趣,更是上天赐予旅人的一份礼物。
       也许,作为一枚野果,从一粒种子起,注定要经历那一切苦涩酸辛,然后在昼夜不舍的生命之爱里,完成一次生命的奇迹。于是,眼睛和它对视的刹那,忽然就有些呆住了,多想像它们那样,把自己包裹起来,穿着绵软的衣,走在晴柔的微风里,听着秋虫断续的声音,整个心都是微微沁着秋凉的甜。
       秋日的山林有寂静感。虽然附近不时传来虫鸣或几声鸟叫,却更显寂静。远远看到杨树洼被一片碧绿掩映,这里早已无人居住,留下的几处房子还比较完好,只是庭院里、黛瓦上都已长满青草,一束沙参正好悬在门檐上,像挂了一串紫色的风铃。想起王渔洋《香祖笔记》有一首诗提到风铃:“凌晨出西郭,招提过微雨。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声。”这风吹铃动的声音真是比什么仙乐都好听。
       中午的阳光依然有些刺眼,行一会儿,便会大汗淋漓,但停下来,即刻感觉有丝丝凉意。转眼到了小百草坨山顶,一平米见方的岩石上,居然生长着好几株瓦松,其中一株开着秀气的粉红色小花,足有一扎高。在这几乎没有任何土质和营养的地方,不知道它们是靠什么存活下来的。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唯一盛放着的野花,不问荒寒,循着自己的生命节奏,兀自妖娆。前几日偶然在网上看到,这种多浆多肉植物被装进一只小手指大小的玻璃瓶里,做成钥匙挂件随身携带,平时只要偶尔把底部浸在水里就可以成活很长时间。把植物带在身边,是不是很有创意?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更令我佩服。
       山顶杂草丛生,有些已黄,枯叶中高高矗立着一枝枝蓝刺头。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1米。有趣的是它的叶子正面是绿色,背面却密生有白色棉毛,像块白色的绒布。它们成羽状分裂,边缘布满尖刺。许多朵头状花序密生在一处形成圆球形的复头状花序,十分小巧可爱。据说它还是很好的蜜源。作为观赏植物,蓝刺头又名蓝星球。当全部花开放后,一个艳丽的蓝紫色花球倔强地从茎的顶端伸出,非常惹眼,见过的人,无不对它印象深刻。只是,千万别碰它,若不小心被它的叶或者花球上的刺扎到,会十分痛痒,难受。
       是哪阵风甚或哪只鸟将它们的种子带到这里,在此安家,阳光下努力绽放?整整一个夏天我都见它们高举着球形的花絮,激扬生命,让我想起曾经的甜美。现在,随着籽实的成熟,艳丽的紫妆逐渐卸去,终于繁华落尽。然而植物总是安静,即便是这干枯的花、叶,也呈现出一种秋叶的静美。
     动物却像人,多不安分。一只大螳螂趴在一株蓝刺头上,怒目而视,双手挥舞,它长得那么有威慑力,似乎凭此就能征服整个世界。


一个叫麻地的小村

瓦花,又叫瓦松

瓦花。

蓝刺头与螳螂

寂静的院落

红姑娘的果实,可食。

在地里爪黍子的老乡

白草坨的秋 054_副本.jpg (48.62 KB, 下载次数: 0)

白草坨的秋 054_副本.jpg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10-8 22:35:15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0-12 22:4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