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本溪三潭洞探洞 【出发时间】 2013年11月1日 【报名方式】 请与活动自愿者电话联系确定报名(铁岭~老路 电话15898093636),最后报名截止时间是10月30下午17:00前。 【出行方式】 【行程安排】 11月1日铁岭出发,晚20时零分到达本溪县碱厂镇政府门前,开始探洞宿营,11月3日14时结束。 【活动难度】技术流中级 【危险指数】中级 【探洞经验】中级 【活动亮点】 1:交流SRT技术
2:未知的洞穴风光
3、初冬露营 【个人装备】 背包、SRT装备、帐蓬、睡袋(负5度以下温标)、防潮垫、头灯(要求有备份)、冲锋衣裤、抓绒衣裤、登山鞋、手套、腿套、头盔、护目镜或太阳镜、随身小刀具、火柴或打火机、口哨、饮用水、五餐食品、自备医药品、宽大的垃圾袋、证件、现金等 。
【活动志愿者】铁岭~老路 电话15898093636 【办理保险】蓉 儿 电话1394100983 【 目的地简介】 本溪三潭洞 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王家崴村南侧,洞口位于半山腰,山洞距离村中的柏油路仅有1公里远。这个洞一开始没有名字,在村民的印象当中,只知道这是一个可怕的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 据了解,最先发现此洞并向主管部门汇报的人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已退休的胡万胜老师。他从小就在这个洞穴旁边的村庄长大,也知道村旁的山下有个洞穴,村里的人们也都知道,但就是没人敢进去。 说起来,这还缘于一个故事,胡老师小时候,听爷爷讲,曾经有哥仨,上山砍柴,误入此洞,几天未归,家人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最后,有人站在洞口大声喊,突然,在山顶有了回音,原来,这哥仨进洞后,迷失了方向,从洞内的地道,爬到了山顶。后来,听说又有人进洞了,但再也没走出来。从此以后,没有人敢进入这个洞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提这个洞,大家都毛骨悚然。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越是不让进洞,年轻人越感神秘,70年代末,有人曾带着蜡烛、谷草节等前来探秘,可是,走到洞口处,就不敢再往下走了。因为往下走就是一口竖井,立陡立陡的,坡度几乎是直角,漆黑一片,遥不可及。 “喊上一嗓子,回音在山中荡漾不停,不难看出,山洞之大!”胡老师说。尽管人们对这个神秘洞穴传说得很神奇,但是解开这个“谜”一直是老人的心愿。 今年2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胡老师,带着三包蜡烛、手电筒、顺着陡峭的砬子,开始对这个洞穴进行首次探险。下到大约40多米的竖井底之后,开始在洞底观察、记录。可是,转悠了一圈,迷路了。无奈之下,只好无功而返。 有了头一次的体验,胡老师更有经验了,认为洞里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可怕,进去就出不来了。过了不久,他带好了工具,再次下洞,这次有了特大发现,他发现洞内有三个硕大的水潭,水潭两侧乳石成群,而且还有学校操场似的宽阔的空地。他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回到地面之后,胡老师将此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局刘志文局长。闻听此言,刘局长也显得特别兴奋。8月16日一大早,刘局长便和胡老师等人再次下洞,进行实地考查、验证。经过近4个小时的探索,他们发现这个神奇的洞穴之中还有洞,曲径幽长,时宽时窄,宽阔之处能容纳几千人,狭窄之处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行。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奇异多变、神态各异,有的像龟、有的像鱼、有的像盛开的莲花……洞中的水系也特别发达,有泉、有湖。 面对着眼前的奇景,刘局长信服了,立即将此事向本溪市旅游局进行了汇报。本溪市、县旅游局立即责成当地有关部门对该洞穴进行保护。 洞内美景令人称奇,可是洞应该有个名字。刘局长说,洞内有三个水潭,那么就先叫它“三潭洞”吧。 8月27日早晨7点, 记者和胡万胜老师等人一同驱车从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40多分钟,车穿过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村子看上去并不是很大,但是看得出来很富有。柏油路两侧有新瓦房,有饭店,还有小独楼。新发现的洞穴就在村子的正南方,位于半山腰处,山的脚下是大片的玉米地。 临行前,村长刘军特意找来几位颇有登山经验的村民,准备陪同记者一同探险。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王涛特意带上了手电,还有三包蜡烛,他说,到了洞底,没有这些东西将寸步难行;胡万胜老师也拿出了他的宝贝——罗盘,用来辨别方向;村民组长孟昭全找来了一根长达35米的绳子,准备下井时用。他说,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头一次探险必须用绳子,更安全些;村民乔凤忠特意借来5个探照灯,用来照明;村长刘军还特意找来了一身旧衣服给记者换上……看得出,他们不止一次地探洞,经验颇多。 8点35分,大家伙一同来到洞口。洞口直径大约有3米长,口面朝上,周围的石崖上长满了青苔。探险人员的到来,惊动了几只正在沉睡的蝙蝠,它们四处飞窜。看样子,这个洞口就是它们的家。山洞口旁边有一座高耸的石砬子,下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果树,有松树……树种繁多,从远处望去,山洞被树包围着。 8点40分,大家伙开始逐一下洞。洞口到洞底几乎是直上直下的筒状,仿佛是一口干涸的水井。60岁的胡万胜老师最先下洞,大家伙一个挨着一个,由于初次探险,记者有些紧张,双手紧握着绳子,脚蹬着石崖缝隙。当下到15米左右的时候,形状各异的岩石遮住了光线,周围失去了光亮,大家打开了手电筒和探照灯,举步维艰地继续下行。 意外出现了,35米的绳子到头了,可是大家仍没走到底。这时,虽说坡度减小了,但是,坡上的碎石不断,徒手下行,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记者前方的胡老师缓缓地下行,尽管记者十分小心,但是,还是一下子踩到了一块碎石上,“哗啦”一声,石头向下滚落,记者险些坠入洞底,慌乱中喊了一声:“胡老师小心!”恰巧这时,胡老师一步跨到了一个石阶上,才化险为夷。 这时候,美景在隐隐约约的烛光中显现出来,一个个硕大的钟乳石悬在半空中,冷眼看上去,让人担心它会掉下来。“这就是奇特的喀斯特熔岩,这样的景观至少需要上百万年的历史!”王涛老师对记者说。“往下走,前面这样的景观多着呢!”刘村长这样一说,记者紧张的心略显松快些。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安全在到达洞底,开始忙碌起来,王涛和胡万胜老师,拉着皮尺在高高低低的岩石上跳来跳去,进行着测量,不时地记录,辨别方向。这时,一股冷气袭来,记者才感觉到这里很冷。据刘村长讲,这里气温只有13度左右,进来时需要穿带袖子的衣服。 这里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相连,曲折迷人。刚走了不远,记者转向了,回头已找不到哪个是来时的洞口。费尽了周折,大家终于进入一个硕大的广场,这里犹如一个“殿堂”,从洞底到洞顶,有数十米高,四周呈圆形,越往洞顶越小,整体呈现一个尖式的“宝塔”状,更为神奇的是“宫殿”分三层,错落有致,每层又都有“走廊”,“走廊”两侧还有小洞穴,眼前的这一切仿佛是人工修建的一般。 除了洞穴奇特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乳石,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滴滴透亮的水滴,如滚落的乳汁。地面上的石笋,石柱如林。这些大自然造化出来的“怪物”,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竹笋、有的像顽童、有的像弥勒佛、有的像鲸鱼、有的像苍鹰……最奇妙的是在一隅处,有一个类似“长廊”的岩壁,在最里面,仿佛有一座“观音”菩萨像。在“长廊”的门口,也有一石像,仿佛是一位“仙女”守候洞口,“仙女”的双眼,双乳等部位清晰可见,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为奇特的是洞内岩壁上长出的簇簇石花,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如银星闪烁,熠熠生辉。整个洞内真可谓是“处处有景,景景皆奇”。记者沉迷于美景之中,脚下一滑,身体后倾,显些掉进身后的万丈深渊,想起来,令人后怕。 山洞底侧有三个积水潭,潭与潭之间有岩石相隔,潭内水质清澈,不深处可以见底,深处扔下一个石头,半天才发出一声闷响。经过测量,最大的一个潭,长宽各约40米。其中,在一个潭水旁边有一个小洞口,滚滚清泉不停地向外翻涌。在最大的水潭内,有一根长约3米,碗口粗的类似于铁棒子的东西,由于没有人下去研究,不知道这根横在水下的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能横在距地面100多米深的水下。就在记者欲将奇景拍下来时,第三次意外发生了,记者单脚踩空,踏入了一个洞穴内,横趴在稀泥之中。 10点40分,记者率先爬出洞口,当大家全部安全地返回地面的时候,每个人都变成了“泥人”。经过近2个小时的探险,大家测量出,洞内地形呈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度约100米,洞内共有三个大厅,三个积水潭。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这个洞中还有很多不解之谜:洞中的土,竟然五颜六色,有黄色,有绿色,有白色,有蓝色,据地质专家介绍,这是一般洞穴不具有的奇特现象;洞中的泥,在洞里时,是潮湿松软的,而且还很滑润,可是拿到洞外,不过几分钟立即变得十分坚硬;洞内一些的石头,用锤子一敲,竟然发出空空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