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73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人流泪:你见过这么贫困的山村吗?(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2 14:5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人流泪:你见过这么贫困的山村吗?(组图)

详细链接:http://shehui.pic.daqi.com/bbs/00/560192.html

从贵州省赫章县城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捐助工程》的志愿者来到河镇——赫章县的贫困乡之一。
河镇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北部,距县城81公里,毗邻云南省彝良、镇雄两县。古代属具有辉煌历史的夜郎古国管辖,如今归属贵州省赫章县行政区域。这里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雨量923毫米,无霜期210天。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倒春寒、冰雹、洪涝、冷雨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是国务院2001年划定的国家级一类贫困乡。
由于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
“疾症”。基础薄弱,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问题非常突出,是全县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乡。
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镇,一条土路穿镇而过,灰色砖石房屋沿街错落,一条小河与土路交叉,从乡政府门前流过。这是志愿者们有生以来看到的最简陋的乡政府:一栋六七十年代的青灰色小楼的三层,一间不到100平的筒屋,三纵四横十几套简单而充满沧桑感的长条桌椅,二十几个人在里边办公却大有空旷的感觉,因为,除却这些桌椅和趴在角落里的几张暗红色破旧沙发,几乎再无家具。如果不是靠窗桌上一台社会捐助的台式电脑,我们几乎忘记今夕何年,时间似乎回到了遥远的六、七十年代……

这是乡政府(图1)

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全村有5个村民组208户824口人,其中:苗族198户,777口人,彝族10户,47口人。
  从乡政府到海雀村约15公里,短短的15公里,驱车用了两个多小时。道路泥泞、起伏、回环,偶尔还有涨高的河水拦在当道,尽管北京吉普车高力大,却仍有几次陷入困境进退两难。偶尔遇到对面来车,更是要大费周折。
  到海雀时志愿者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大家仍迅速分组开始了入户调研。
  对海雀的贫穷、落后在来之前虽已有所耳闻和想象,但眼前的场景仍然触目惊心。面对着超乎想象的贫困,有人几乎失语,有人热泪盈眶……。
  这里我们选取其中几个典型的海雀贫困农户做详细描述:
  朱文松:男,31岁,苗族,已婚,生两个男孩(分别5岁、8岁),弟兄六人中行六,父亲74岁、母亲75岁,由朱文松赡养。朱文松与妻子儿子住大间屋子,人畜混处,屋内除了一张床、一个破旧碗柜外,没有其他家具。父母住在旁边的小房子,屋内只有一张木板搭起的睡铺。房子均为黄土砌墙的茅草房,且屋顶都有大面积塌漏。家里通电,但只有一盏15瓦的电灯,没有家用电器,电费每度0.76元,每月电费约4.5元。家里有5亩地,种植玉米、土豆、荞麦,所产作为口粮和家畜家禽饲料,没有富余出售。养黄牛两头,其中成年母牛役用,小公牛准备养大出售,两头牛目前市值1500元。养猪2头,一头母猪,一头仔猪,母猪生仔猪用于出售,仔猪自己食用,这是一年食用油、腊肉的主要来源。养鸡15只,主要为母鸡,卖蛋购买日用。妻子是朱文松的近亲,来自云南。8岁男孩在读书,书费学费约80元/年。父母已不能劳动,且患有风湿病,但因无钱从没有买过药吃。家里也没有人因病去县城看医生,甚至至今无人去过县城。除身份证照外,家中没有任何照片。家里没有贷过款,一是无人担保,二是怕还不上(所以即使信用社建议其贷款,仍不肯贷)……朱文松代表着海雀最贫困的家庭。

  朱文富(图2)

朱文富:男,40岁,23岁结婚,苗族,生一男一女,男孩11岁、女孩13岁,家中还有妻子、父亲。父亲今年80岁,“没有”生过病,也没有去乡、县看过病。夫妻俩都没有读过书。家中三间茅房,其中一间为畜用。家中10亩地,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所产用于口粮和家畜饲料,没有转化为商品进行销售。家中养一匹马、六头猪、七只羊、八只鸡,马用于耕地,母猪用于繁殖小猪,小猪用于出售,鸡生蛋卖钱购买生活日用品。家中没有人去过县城。没有电器(除了收音机)。今年贷款1500元,用于翻修屋顶(把茅草屋顶换为水泥瓦屋顶耗资2000元),到期卖猪、卖羊来偿还贷款。小孩都在读书,因初中很远且需住校,费用(除伙食费)200元/年,所以,已决定孩子不再上初中,而是在家养猪、养牛,却无力买牛进行扩大再生产……
朱文富是海雀村中中等人家的状态。
---------------------------------------------------------------------------------------
朱光林:男,28岁,小学代课教师,月薪120元,初二上学期肄业参军,现为村里最高学历者。学生113人,从1年级到四年级,全部由朱老师和另一个教师授课,而教室只有两间,只能是两个年级用一间,往往一条凳上挤坐着三个孩子,一个年级的孩子上课另一年级就安排自习。学校里没有阅览室,也没有课外书,甚至学生也没有自己购买过课外书。学校最值钱的教学设施是一台社会捐助的电视。读完四年级的孩子,只有30---40%继续就读,而最近的学校在15公里外的河镇。朱老师家里经济条件在海雀居中,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全力搞养殖,腼腆的朱老师眼里掠过一丝忧虑、伤感,他说,不想也不会去打工,可以养牛,但绝不能影响教学,在没有更好的教师来替代他之前,他不会舍弃孩子们,孩子们不能不读书……
---------------------------------------------------------------------------------------
海雀村只有一户人家买了电视,而且是用外出打工汇回的钱购买。朱文松与朱文富家的情况并无视觉上的差别,尽管村长介绍说两家分属中等和中等以下。而所谓的最富裕人家也只是房子上盖的是瓦不是茅草,口粮稍多一些。
以则河村是一个有60多户苗族农户聚居的村子。
李文贤,男,38岁,苗族。全家四口人,大女儿今年15岁,从来没有上过学,小儿子11岁,上小学3年级。自己种麻,然后用麻纺衣服。家里只有四、五亩地,种的是玉米、洋芋,因为今年大旱减收,有2、3个月口粮不够吃。家里养了两头猪。住的是黄土墙的茅草房。人畜同住,人住屋里搭的二层阁楼上,铺的是松榛,上面仅有一双被子。因家里没地方住,大女儿到亲属家寄宿。平时家里只能以洋芋为主食。

  李文贤(图3-4)


王美音,女,45岁,苗族。她家5口人,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还有大女儿的孩子。爱人因病几年前去世了。住的是茅草房,因屋子小,她、大女儿、外孙子、小女儿住在屋里,儿子只能住到在厕所上面用编织袋搭的二层阁楼里。儿子15岁,没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务农。小女儿12岁了,刚上一年级。因人多地少,粮食只够吃半年的,平时以洋芋、荞麦为主食,其余的粮食只能靠救济了。家里养了一头猪,等过年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和买日用品,每月电费3元钱。

赫章县、镇雄县都是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尽管它们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过去基础条件差、资本积累低、投资环境不畅、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导致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且土地瘦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基础设施薄弱,工业生产粗放,教育、卫生落后,人口素质低下。
  这些贫困农户绝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粮食生产水平极低,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50斤,除去种子和饲料,所剩粮食只够吃8个月,有4个月要靠地方政府供应或靠亲戚朋友周济,经济收入极少,人均年收入包括食物折款加现金不足600元,全家固定资产不到200元。解决油盐酱醋茶等日用必需品都十分困难;居住条件极差,多数贫困户居住的房屋为土墙茅草屋,面积狭窄,光线暗淡,破烂不堪,有的甚至无土墙,用荆条或农作物秸秆作墙壁或屋顶,夏不能渡雨,冬不能避寒,家徒四壁;卫生条件极差。在苗、彝族聚居的地区,往往是人畜同屋,室内室外污水横溢,蚊蝇乱飞,易患疾病,患病后又无钱医治,多数是顺其自然;交通闭塞,运送生产生活物品基本上靠人背马驮,劳动强度非常大,效率很低。当地学生辍学率高,一般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在家务农或出去打工了,能上初中的很少。
  这就是中国西部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同在一颗大树下,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关注我们贫困农村、关注我们的工程吧


贴子被: 同舟修改
<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18649_4598ff7755b1b.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18649_4598ff7759b7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18649_4598ff775e35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18649_4598ff776240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0060621115108.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18649_4598ff7766bf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2#
发表于 2006-6-22 15:11:52 | 只看该作者

我去过毕节的一些地方,确实很贫困

不过近几年,由于毕节地区一些政府的宣传,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一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8-3 11:00: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真的太可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8-4 10:46:04 | 只看该作者

做我们能做的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