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户外运动的危险识别及处理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3 00: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户外运动目前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到节假日,山野中充斥着人群,这里面既有多年经验的老户外,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大多数人在走向山野的时候,安全方面的准备远远不够。虽然大多数的户外运动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但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以及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以及应变措施,可帮助户外爱好者减少意外的发生,促进户外安全。
本文仅供参考。在实际行程前后,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户外安全的资料,特别是涉及医疗方面的问题,请详细咨询有关专业人士。

       本文所介绍的户外风险,有些只在特定的季节发生,有些则全年度都会发生。

       如有任何意外伤害发生,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疗机构。

    昆虫和节肢动物蛰伤与咬伤

       1 蜂螫

       安全指引:

       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切勿自行闯路,避免走蕨丛等,那里通常是昆虫等聚居的地方。

       不要打扰蜂窝,切勿以登山杖或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

       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剂(驱避剂DEET)。

       避免使用芬芳气味的化妆品,因为可能吸引蜜蜂。

       应对措施:

       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进。

       若遇少量蜂类在头上盘旋,可以不加理会,照常前进。

       如伤处遗留有螫针,可用钳子拔除,但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

       若遇群蜂追袭,可坐下不动,用外衣盖头、颈作保护,蜷曲卧地,待蜂群散开后,再慢慢撤离。

       可以冷水湿透毛巾,轻敷在伤处,减轻肿痛。也可涂抹驱风油、红花油、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

       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

       2 蜱虫:

       蜱俗称草爬子、壁虱、扁虱、隐翅虫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昆虫,在中国分部较广。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房屋的缝隙中,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

       安全指引: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夏秋季节,尽量不要进入已知的蜱虫疫区。为了防止蜱咬,最好穿着浅色的长衣长
裤,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外露部位要喷涂驱避剂【避蚊胺(DEET)】,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

       应对措施: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用手强拔,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一旦发现有蜱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时可用驱风油、百草油、风油精等涂在蜱虫头部,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令其窒息,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镊子取出蜱。实在没有酒精等,也可用烟头等烫蜱虫裸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脱离。

       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等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

       3蝎蛰:

       蝎子在国内分布较广。被蝎子蛰伤后通常非常疼痛,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如被蝎子蛰伤,需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并对伤处降温。如疼痛剧烈且持续四小时以上,则需要尽快就医。


2#
发表于 2013-12-4 04:46:43 | 只看该作者
咋发这么多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