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982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开展户外山地户外运动的指导原则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4-1-19 10: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6: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萍乡山迷 于 2013-12-30 16:26 编辑

                                  开展户外山地户外运动的指导原则
                                   萍乡市武功山户外俱乐部  黄老师
   (一)   安全第一的原则
    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就不要去玩户外,任何人组织或参加山地户外运动之时,先要考虑这次活动有什么危险?自已是否能够承受?如何做好体能,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
安全管理要贯彻活动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特别强调。
   (二)   户外环保的原则
   也称环境最小冲击法则,即LNT(即Leave No Trace,不留痕迹)。在我国大中城市,LNT法则已经逐渐成为户外爱好者常用的字汇。
   大多数驴友参加户外活动的流程基本一致:参与者穿着舒适的登山鞋或徒步鞋,行进在户外空间,爬到山顶,露营,埋锅做饭,篝火狂欢,收拾下山等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有户外体验的全部,并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问题。
    现在,LNT法则告诉我们,必须从环保出发,改变不良习惯。
   (三)   具体概述
   (1)       提前计划与准备
     包括这些方面:了解你将要去的地方相关规定与特殊须知。为极端恶劣天气,危险和紧急情况作充分的准备。计划好你的行程,避免仓促行走。提前计划好食品的数量,并进行简单处理,尽量不要多余的包装等。使用地图和指北针,颜色鲜明的系带。计划好行进路线和露营地,提前准备合适的装备。
   (2)       在可耐受地面行进或露营。即沿着岩石,砾石路面登山,在干草地或平整的户外场地固定露营。
   (3)       无论何时何地都尽可能行走在现有的步道上,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走危险的路段。尽可能走在路的正中。在团体行进过程中,最好要沿着规定的路线行进,不要顺便开辟新道路。团体人数较多时,把全队分成46人一组的小队伍行进,如果遇到刚被破坏的道路,尽量避开。无大路走小路,无小路走对路面破坏最小的路,切勿盲目砍树,去开辟新路。
   (4)       露营
     选择可耐性地面作为露营地,而且至少离水源50米以上。尽量选择别人用过的或固定的地点。好的露营地是发现的,不是自已亲自开出的。分区域露营,避免大队伍全部集中驻扎在一起。
   (5)       妥善处理垃圾
     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食物残渣,排泄物, 以及其他生活废物。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食物残渣应该全部带走。厕所的位置应该选择距离水源,露营地60米以外的地方。切勿直接在水源中洗脸,刷牙,清洗衣服或洗菜等等。如果需要水清洗,要离水源60米以外。
  (6)       保持自然原貌
   户外活动中,往往会经过人烟稀少之地,我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一定要遵守原则,尽量保持自然原貌。
   (7)       野外用火
    建议使用炉头套锅代替生火,使用头灯照明,晚上穿足够的御寒衣服,使用帐篷,用好的睡袋,保持干燥与温暖。如果确实要生火,先要考虑你所在地方是否合适?是否是防火季节?引火范围尽可能缩小,使用较小而且干燥的树枝做燃料。要将木头或煤炭燃尽之后,全面熄灭并用水冷却,方才离开。
   (8)       尊重野生动物
   动物是大自然的生灵,我们在野外要给予它们足够的尊重,了解它们的习性并尽量不去打扰它们。
  (9)       为他人着想
   尊重其他的户外爱好者,使别人的户外体验不受影响。谦虚礼貌,对他人要有基本的素质。如在下山途中,应礼让背包上去的驴友,在休息或露营时,应避开步道或其他队伍。住店或露营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影响他人休息。
(10)   参加户外活动的驴友,都要落实户外保险,并要留下所有参加者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甚至要了解队员有没有急性病例的历史。
   以上是LNT所倡导的大原则,这些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过研究且在实际中运用的经验之谈。需要大家认真学习,并在生活中积极应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3-12-31 07:58:49 | 只看该作者
鼓励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4:39:05 | 只看该作者
户外运动急救部分知识
武功山  黄老师

一、猝死及其他意外
户外运动中发生的猝死属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突然死亡。症状发生30秒内的死亡称为即刻死。
运动性猝死大多数是发生在原有的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这些器质性疾病可能患者生前并没表现出来或没被意识到,在体力负荷骤然加大时,这些疾病便可能导致死亡。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器质性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占猝死病例的70%~80%。
脑血管意外也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出血性胃炎也可导致运动性猝死。
另外,一些常见的急、重疾病,如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霍乱、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也会发生在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中,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参与者尤其是领队应对这些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处理。

二、冻伤与失温
(一)冻伤
冻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低温潮湿所引起的冻疮、战壕足和浸泡足;另一种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包括局部冻伤、冻僵和冻亡。皮肤出现冰冻的空气温度为-15℃。高山冻伤,主要是高山低温环境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这种冻伤在登山和探险时较易发生,发生后由于处理不及时又容易造成残疾,必须引起重视。
1、冻伤的分度
冻伤可根据冻伤的程度、损伤的范围、反应的轻重、临床表现和结果的不同,由轻到重分为三度。
(1)一度冻伤:损伤限于皮肤浅层。受冻早期自觉痒、隐痛或针刺样疼痛,皮肤呈粉红色,继而转为苍白或蜡样白色,此时有麻林感或感觉缺失,无水泡。
(2)二度冻伤:损伤达到真皮、肿胀,12~24小时出现大量浆液性水泡。5~7天后水泡逐渐吸收、结痂、干燥、脱落。一般不留疤痕。
2、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预防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做好自我保护,二是“以动防冻”。自我保护就是针对引起冻伤的各种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针对气温,配备各种防寒衣物,尤其是保质保量的鞋袜、手套、帽子、面罩等。鞋袜、手套要大小合适,以有利于手脚活动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冻伤。着衣要外紧内松,多层保温。
(2)风是促使冻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空气的对流散热作用与空气的流动速度呈正相关。
登山经常会遇到暴风雪,暴风雪是风、雪、湿、冷的综合环境因素,可致气温极度下降,极易造成登山者冻伤。
(3)潮湿是促发冻伤的重要因素。针对潮湿,要保持易冻部位、内衣、帽子和面罩的干燥。涉水后,要及时更换鞋袜,晚上烤干或放在睡袋里烘干手套、鞋袜和鞋垫等。登山途中要注意掌握行动节奏,避免大量出汗而形成湿冷的局部环境,尤其是手足部分。
(4)针对参加户外运动时热量消耗大,抗寒能力下降情况,要随时携带一些高热量食物,以备急用。饮酒可引起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发,吸烟有明显的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因此,登山时应尽可能戒烟、戒酒。
(5)“以动防冻”。一是要注意平时进行防寒锻炼,登山前在户外进行体能训练,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抗寒能力;二是在寒冷地区活动时,切忌久停不动。手指、脚趾要经常在手套中,鞋中活动,休息时揉搓面部、耳朵、鼻尖、,活动肢体。较长时间的休息或等待时,更要注意活动手脚,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局部体温。
3、冻伤的治疗
冻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保温和复温。首先要尽快脱离湿冷环境,保持患处的温暖和干燥。冻疮和轻度冻伤可以用按摩、超短波、红外线、透热疗法和外用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一般1~2周可以自愈。重度冻伤患者应派人护送到安全地点,使其冻伤部位不再在活动中受到挤压和摩擦。治疗的首选方法为快速用温水使其融化复温,以缩短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组织融化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减轻组织损伤的程度。
(二)失温
失温又称体温过低、全身性冷冻损伤,冻僵则是最严重的体温过低。失温主要是由环境低温、潮湿引起的,和保暖措施缺失有直接关系。诊断低温症的标准是中心体温(肛温)低于35℃。
1、低温症的预防
(1)防寒服装隔热值要高,防风、防水、透气性能好。
(2)头颈部要重点保暖。全身保暖做好后,如果对头号部不予以保暖,外界气温为15℃时,在不活动的情况下,头部散热为全身产热的34%,4℃时为50%,-15℃时为75%。
(3)保持服装干燥。湿衣服的保暖性不到干燥衣服的50%,水汽可在衣服内结霜。所以,防寒服装的透气性很重要。
(4)落入冷水后,服装要仍具有保暖功能,包括鞋袜。头部浸泡在冷水中,可使体温下降速度加快约82%。腋窝、体侧和腹股沟也是散热快的部位。故头部宜保持在水面上。
(5)衣服不要穿得过紧,多层穿着比单层穿着保暖性好,因为衣服中间有空气气层。
(6)睡袋、帐篷、雪洞等都有重要的保温作用。
(7)耐寒锻炼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机体对糖、脂肪的利用能力,加强神经传导功能。耐寒锻炼包括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冷空气锻炼、冷水浴锻炼。
2、低温症的治疗
(1)立即脱离寒冷环境,远离大风,离开潮湿和寒冷的地面。
(2)换上干衣服,使用毛毯、睡袋等保暖。
(3)通过使用热水袋、烤火、晒太阳、互相依偎取暖。喝热汤、进食高热量食品。
(4)热水浴快速复温效果好,但四肢不要泡入热水,以减轻外周血管扩张,避免造成休克。
三、中暑
在暑天进行户外运动时,常常经历阳光暴晒、高温、缺水、过度劳累、大量流汗,因此,极易发生运动性中暑。在30~40℃的热环境中,温度每升高1℃,能量消耗就增加0.5%。此时,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出体外,造成体温升高。当外界温度超过35℃,即高于皮肤温度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产生障碍,只能靠蒸发的方式散热。遇高温、高湿天气时,蒸发也受到影响,加之运动产热增加,热量会积累在体内,造成体温升高,甚至引起脱水、盐代谢失调。
(一)中暑的分类
中暑可分为三种:
(1)热射病: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加快。轻者虚弱、虚脱,重者体温高达41℃以上,出现惊厥、昏迷、呼吸短促,甚至死亡。
(2)日射病:因阳光直射头部引起,体温升高不明显。表现为头疼、头晕、眼花、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昏睡,脉细且搏动的速度快,血压降低。
(3)热痉挛: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痉挛。痉挛部位多呈对称性,痉挛多呈阵发性。负荷重的肢体肌肉容易发生热痉挛。
(二)中暑的症状
病人感觉头晕、头痛、心跳加速、恶心,出现呕吐、大量出汗、低血压、腹泻、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晕倒、抽搐、体温急剧下升,肛温可达39.5℃以上,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三)中暑的治疗
此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如野外无遮阳处可用帐篷罩布或宽大的衣物撑起遮阳。松开病人衣扣,进行头颈部冷敷,扇风,用酒精或白酒擦体,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让病人服用十滴水、人丹等药物,能饮水时大量饮水。若呼吸困难可进行人工呼吸。30分钟以内,直肠温度未降到38.9℃以下者,必须采取冰水浸泡浴。
(四)中暑的预防
烈日下要尽量减少活动量,运动5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并特别注意水和盐的补充。防止肢体,特别是防止头部受热,可用野草、树枝、草帽、湿毛巾遮盖。严禁穿背心、短裤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要带足防暑降温药物。中午饭后要休息,以保持体力。衣服应选用宽大、通风、易吸汗的面料,最好为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
在高温地区进行户外运动,应首先增强参训队员的体质,以适应野外高温气候,如进行热适应锻炼。在热环境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体温不超过38℃,脉搏不超过160次/分,每次持续20分钟,每天锻炼总时间为2~4小时,共进行10~20天。
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补充水分时,要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性暴饮。
四、水泡
长时间行走,可能会因鞋袜不适或沙粒进入鞋子等引起脚部水泡。开始是红点,继续摩擦就会发展成水炮。
长途跋涉时,要选择合适的鞋袜,把鞋带系紧一些,减少脚在鞋中的活动度。休息时,尤其是感到局部疼痛时,要检查脚部。如出现红点,要轻柔按摩一会儿,提紧袜子,调整鞋带,涂点润滑剂并垫一块棉布。
水泡的处理方法是:
(1)如水泡未破,应尽量保持水泡完整,减少感染机会,用无菌、不吸附的绷带包扎。
(2)如水泡已破,要清洗干净,涂上药膏,用绷带包扎,但不要清除萎缩的水泡表皮。
(3)如水泡影响走路,可刺破放液(但不要剪除萎缩的皮肤),涂上抗生素,用绷带包裹。
五、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过度疲劳,寒冷刺激,电解质、维生素补充不足,肌肉紧张,天气太热,缺水等都可能引起肌肉痉挛。
发生肌肉痉挛时的处理方法是:休息、按摩、反向被动伸展、被充水和电解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4:39:38 | 只看该作者
户外运动急救部分知识
武功山  黄老师

一、猝死及其他意外
户外运动中发生的猝死属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突然死亡。症状发生30秒内的死亡称为即刻死。
运动性猝死大多数是发生在原有的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这些器质性疾病可能患者生前并没表现出来或没被意识到,在体力负荷骤然加大时,这些疾病便可能导致死亡。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器质性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占猝死病例的70%~80%。
脑血管意外也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出血性胃炎也可导致运动性猝死。
另外,一些常见的急、重疾病,如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霍乱、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也会发生在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中,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参与者尤其是领队应对这些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处理。

二、冻伤与失温
(一)冻伤
冻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低温潮湿所引起的冻疮、战壕足和浸泡足;另一种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包括局部冻伤、冻僵和冻亡。皮肤出现冰冻的空气温度为-15℃。高山冻伤,主要是高山低温环境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这种冻伤在登山和探险时较易发生,发生后由于处理不及时又容易造成残疾,必须引起重视。
1、冻伤的分度
冻伤可根据冻伤的程度、损伤的范围、反应的轻重、临床表现和结果的不同,由轻到重分为三度。
(1)一度冻伤:损伤限于皮肤浅层。受冻早期自觉痒、隐痛或针刺样疼痛,皮肤呈粉红色,继而转为苍白或蜡样白色,此时有麻林感或感觉缺失,无水泡。
(2)二度冻伤:损伤达到真皮、肿胀,12~24小时出现大量浆液性水泡。5~7天后水泡逐渐吸收、结痂、干燥、脱落。一般不留疤痕。
2、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预防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做好自我保护,二是“以动防冻”。自我保护就是针对引起冻伤的各种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针对气温,配备各种防寒衣物,尤其是保质保量的鞋袜、手套、帽子、面罩等。鞋袜、手套要大小合适,以有利于手脚活动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冻伤。着衣要外紧内松,多层保温。
(2)风是促使冻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空气的对流散热作用与空气的流动速度呈正相关。
登山经常会遇到暴风雪,暴风雪是风、雪、湿、冷的综合环境因素,可致气温极度下降,极易造成登山者冻伤。
(3)潮湿是促发冻伤的重要因素。针对潮湿,要保持易冻部位、内衣、帽子和面罩的干燥。涉水后,要及时更换鞋袜,晚上烤干或放在睡袋里烘干手套、鞋袜和鞋垫等。登山途中要注意掌握行动节奏,避免大量出汗而形成湿冷的局部环境,尤其是手足部分。
(4)针对参加户外运动时热量消耗大,抗寒能力下降情况,要随时携带一些高热量食物,以备急用。饮酒可引起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发,吸烟有明显的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因此,登山时应尽可能戒烟、戒酒。
(5)“以动防冻”。一是要注意平时进行防寒锻炼,登山前在户外进行体能训练,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抗寒能力;二是在寒冷地区活动时,切忌久停不动。手指、脚趾要经常在手套中,鞋中活动,休息时揉搓面部、耳朵、鼻尖、,活动肢体。较长时间的休息或等待时,更要注意活动手脚,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局部体温。
3、冻伤的治疗
冻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保温和复温。首先要尽快脱离湿冷环境,保持患处的温暖和干燥。冻疮和轻度冻伤可以用按摩、超短波、红外线、透热疗法和外用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一般1~2周可以自愈。重度冻伤患者应派人护送到安全地点,使其冻伤部位不再在活动中受到挤压和摩擦。治疗的首选方法为快速用温水使其融化复温,以缩短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组织融化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减轻组织损伤的程度。
(二)失温
失温又称体温过低、全身性冷冻损伤,冻僵则是最严重的体温过低。失温主要是由环境低温、潮湿引起的,和保暖措施缺失有直接关系。诊断低温症的标准是中心体温(肛温)低于35℃。
1、低温症的预防
(1)防寒服装隔热值要高,防风、防水、透气性能好。
(2)头颈部要重点保暖。全身保暖做好后,如果对头号部不予以保暖,外界气温为15℃时,在不活动的情况下,头部散热为全身产热的34%,4℃时为50%,-15℃时为75%。
(3)保持服装干燥。湿衣服的保暖性不到干燥衣服的50%,水汽可在衣服内结霜。所以,防寒服装的透气性很重要。
(4)落入冷水后,服装要仍具有保暖功能,包括鞋袜。头部浸泡在冷水中,可使体温下降速度加快约82%。腋窝、体侧和腹股沟也是散热快的部位。故头部宜保持在水面上。
(5)衣服不要穿得过紧,多层穿着比单层穿着保暖性好,因为衣服中间有空气气层。
(6)睡袋、帐篷、雪洞等都有重要的保温作用。
(7)耐寒锻炼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机体对糖、脂肪的利用能力,加强神经传导功能。耐寒锻炼包括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冷空气锻炼、冷水浴锻炼。
2、低温症的治疗
(1)立即脱离寒冷环境,远离大风,离开潮湿和寒冷的地面。
(2)换上干衣服,使用毛毯、睡袋等保暖。
(3)通过使用热水袋、烤火、晒太阳、互相依偎取暖。喝热汤、进食高热量食品。
(4)热水浴快速复温效果好,但四肢不要泡入热水,以减轻外周血管扩张,避免造成休克。
三、中暑
在暑天进行户外运动时,常常经历阳光暴晒、高温、缺水、过度劳累、大量流汗,因此,极易发生运动性中暑。在30~40℃的热环境中,温度每升高1℃,能量消耗就增加0.5%。此时,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出体外,造成体温升高。当外界温度超过35℃,即高于皮肤温度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产生障碍,只能靠蒸发的方式散热。遇高温、高湿天气时,蒸发也受到影响,加之运动产热增加,热量会积累在体内,造成体温升高,甚至引起脱水、盐代谢失调。
(一)中暑的分类
中暑可分为三种:
(1)热射病: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加快。轻者虚弱、虚脱,重者体温高达41℃以上,出现惊厥、昏迷、呼吸短促,甚至死亡。
(2)日射病:因阳光直射头部引起,体温升高不明显。表现为头疼、头晕、眼花、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昏睡,脉细且搏动的速度快,血压降低。
(3)热痉挛: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痉挛。痉挛部位多呈对称性,痉挛多呈阵发性。负荷重的肢体肌肉容易发生热痉挛。
(二)中暑的症状
病人感觉头晕、头痛、心跳加速、恶心,出现呕吐、大量出汗、低血压、腹泻、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晕倒、抽搐、体温急剧下升,肛温可达39.5℃以上,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三)中暑的治疗
此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如野外无遮阳处可用帐篷罩布或宽大的衣物撑起遮阳。松开病人衣扣,进行头颈部冷敷,扇风,用酒精或白酒擦体,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让病人服用十滴水、人丹等药物,能饮水时大量饮水。若呼吸困难可进行人工呼吸。30分钟以内,直肠温度未降到38.9℃以下者,必须采取冰水浸泡浴。
(四)中暑的预防
烈日下要尽量减少活动量,运动5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并特别注意水和盐的补充。防止肢体,特别是防止头部受热,可用野草、树枝、草帽、湿毛巾遮盖。严禁穿背心、短裤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要带足防暑降温药物。中午饭后要休息,以保持体力。衣服应选用宽大、通风、易吸汗的面料,最好为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
在高温地区进行户外运动,应首先增强参训队员的体质,以适应野外高温气候,如进行热适应锻炼。在热环境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体温不超过38℃,脉搏不超过160次/分,每次持续20分钟,每天锻炼总时间为2~4小时,共进行10~20天。
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补充水分时,要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性暴饮。
四、水泡
长时间行走,可能会因鞋袜不适或沙粒进入鞋子等引起脚部水泡。开始是红点,继续摩擦就会发展成水炮。
长途跋涉时,要选择合适的鞋袜,把鞋带系紧一些,减少脚在鞋中的活动度。休息时,尤其是感到局部疼痛时,要检查脚部。如出现红点,要轻柔按摩一会儿,提紧袜子,调整鞋带,涂点润滑剂并垫一块棉布。
水泡的处理方法是:
(1)如水泡未破,应尽量保持水泡完整,减少感染机会,用无菌、不吸附的绷带包扎。
(2)如水泡已破,要清洗干净,涂上药膏,用绷带包扎,但不要清除萎缩的水泡表皮。
(3)如水泡影响走路,可刺破放液(但不要剪除萎缩的皮肤),涂上抗生素,用绷带包裹。
五、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过度疲劳,寒冷刺激,电解质、维生素补充不足,肌肉紧张,天气太热,缺水等都可能引起肌肉痉挛。
发生肌肉痉挛时的处理方法是:休息、按摩、反向被动伸展、被充水和电解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3 14:01:42 |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赞一个,继续努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4-16 16:3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22 14:11:52 |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不好碰到的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4-22 15:28:24 | 只看该作者
顶.支持,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4-22 17:03: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还不错,好帖子,大家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