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春节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08: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1-30 08:32:22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1-30 08:32:46 | 只看该作者
晓残 发表于 2014-1-30 07:10
古代贺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21:38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时间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22:03 | 只看该作者
放假安排
春节和“年”,过的是传统,而除夕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年”。这是因为年有着久远而深厚的来历。年,其实是农耕时代古人对自然时序的一个概括。从前农人要种地,于是通过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观察,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和春夏秋冬四季,于是才有了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收获。但古时人们以为丰收是神带给人类的,于是每到秋季,人们都要祭神。还把土和种子、肉拌在一起,敬土神、雨神。在《蒙古秘史》中也把一年称为“一草”,是一个“季节”,这种古老的时间观念和祭祀活动一直延续了千百年。大约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这个“丰收”原来不单单是神给予的,也是自己的先人带来的,于是祭祀年时,也把“祖先”和神放在一起祭祀。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自己生存历程的巨大进步。到了近代,这种祭祀就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每到“年”,特别是“三十”(除夕)晚上家家都要挂上“家谱”,祭祀自己的祖先或上了岁数的老人,这称为“有祖而尊”。
另一方面,除夕放假是对习俗的尊重。大家习惯在三十这天要在天黑前赶回家,祭祖、看望爹娘都在除夕这天完成,如果除夕赶不到家,就似乎没有赶上“年”,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在除夕进行。所以其实除夕才是人们生活中、传统中、自然和历史意义上的“年”,是传承至今的习俗。
因为是传统,因为是习俗,也就“不以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是这天不放假,也免不了要回家的人提前“请假”往家赶,而在事实上也造成了各单位提前“放假”,或者宁可调休也要放假。其实传统,就是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比如过年放鞭炮,到底放不放,说法不一。可我觉得与其讨论放不放,不如解决“放”什么的问题。如果放的鞭炮和烟花,是低污染或无污染的,那放一放又何妨?既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又延续了“传统”,何乐而不为?
多少年了,我们在不断地探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春节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的特点是“生活性”“活态性”“民间性”。所以我觉着,莫不如留住“除夕”放假,让这个规律延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21:09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相关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
  春节壁纸
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4-1-31 18:40:30 | 只看该作者
晓残 发表于 2014-1-30 07:16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16:56 | 只看该作者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16:37 | 只看该作者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7:16:11 | 只看该作者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