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窗聆雨(拒聊) 于 2014-3-9 19:58 编辑
依山绕水、人杰地灵的——灵水举人村
“三、八”妇女节这天,再次突破了黑马队有史以来参游的记录。恰逢妇女们的节日,原定于只要50人的队伍,因黑马领队的柔情侠骨、怜香惜玉,不忍心拉下一个,就全部带上了。天公作美,风和日丽,我们一行98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北京门头沟西湖林,准备踏冰、赏冰瀑。不巧的是因为“两会”期间,镇、村两级干部坐镇把守,没得商量,所以被阻。无奈改道去爬了一下不知名的也没有多大力度的山。午饭过后,时间充裕,我们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有名的古村落——灵水举人村。
灵水村现为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东南部距政府驻地32.5公里。村子距京城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海拔430米,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士地分布在村落四周山坡,村属土地面积1508公顷。现有村民200余户,700余人。农业经济生产为杂粮,干果以核桃著名。
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灵水村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寺庙遗址等景点自古有“灵水八景”之称。2005年11月,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10月11号湖南卫视携手林志颖、郭涛、王岳伦、田亮、张亮携手星二代推出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站就在灵水村拍摄。
灵水古代出举人,近代出学子,现代出名人,明清两代最为兴旺,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明初就建有社学,尊师重教,读书上进蔚然成风,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和10余名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到了近代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得名“灵水举人村”。村前所立影壁“灵水举人村”为全国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书写。
正是这种对文化的认同,让灵水村颇有儒雅之风。自大明永乐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学,私塾更是众多。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举人,历任山西左云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候补知府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此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实为难得。灵水村中的新式学堂也在八年后兴建。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以刘懋桓、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举人的宅院最为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布局合理,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体现出深厚文化内涵。
灵水村,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有古井、古碾、古宅院、寺庙、商号、寄生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尤以知府刘懋恒及举人刘增广倡导谦让,乐善好施最著,故名京西举人村。该村的千年古树“柏抱榆”、“柏抱桑”京都无二;古银杏“雌雄同株”此处仅有。五进“四合院”山区罕见;灵泉寺建于汉代,历史悠久。三十六盘碾,君子不争,七十二眼井,饮水思源。魁星楼,文昌阁,文星高照;出歌星、出名医,师资如流。多儒商,遍京津,八大商号;尊师长,重教育代代传留。
在斋堂东北部不远,即远近闻名的古村落灵水村。原称“冷水”、“凌水”,山谷之间一处村落,却有丰沛的水源,传言村中曾有水井七十二口。
众多举人出现在灵水村,构成了世代乡村的“仕大夫”风情,灵水村的宅院和民居建筑风格追求“仕者风范”。“越制”的九间九檀大宅院(后自焚而避祸)及刘知府的五套院、谭瑞龙的大宅院纵深相连、左右互通。八大商号及传统民居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生产、经商、生活互融,体现着视为命脉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的文化观念。“灵水村的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现有四合院162套,约1100间房。原貌保存度为80%。明代宅共6个,22间房。清代宅院民居约120余间。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门楼。(原貌保存度为90%)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共17座庙宇。村域外还有建于元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独领风骚,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
自古灵水村有72眼井之说,并有“八角龙池有龙逸出”之轶闻。村内共有10棵已上《古木名目志》的古树。其中有珍贵的“树上树”一“柏抱榆”、“柏抱桑”。“北山翠柏”与山西晋祠中的“周柏”可以同日而语。灵水村“莲花山”之秀美是天公之作,依旁左右的“仙桃峰”是王母所赐之神灵。这些物华天宝为世间稀有,共溶于灵水村,则是无价的旅游无形资产。
为纪念清末刘知府赈灾赊粮之义举,灵水村每年立秋的“秋粥节”传至今日已变成了“金榜节”。立秋,闻讯赶来的准备高考的学子们到这里吃“举人粥”,感悟先人的“中举之道”。灵水村的“九曲黄河灯”远近闻名,地方小梆子戏别具特色。女人的荡秋,男人的耍龙灯,吟诗、作画、讲故事、写小说,在灵水村构成了民间风情奇特的画卷。
灵水村上述文化资源大部分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示与人,并可以利用“废墟文化”的魅力增加历史亲近感和心灵震撼力。虽属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难能可贵。
感兴趣的驴友们在此可以看看相关知识 要说灵水村最著名的,除了名传百年的“举人村”之名,就属独特的“灵水八景”了。 “灵水八景”之一——东岭石人
站在村中向东看,距灵水10公里的髽髻山上有一站在山顶上的石人高高站立远眺家乡,向村中招手,向家乡告别之姿;一只手抬起也似一教书先生写字,村人传说灵水村出文人与此风水有关。最远的那座山,从最高峰向左边数第二个高峰下边的那个小僦僦就是传说中的石人。
“灵水八景”之二——独山莲花
灵水村西山名叫“独山”,又叫“莲花山”,在村外看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绽放,形象逼真。山上层峦叠翠,郁郁葱葱,美不胜收。这个初春的季节看上去独山的色彩还很单调,而空中的风筝却象莲花飘浮在山前的空中,是否也能算新“独山莲花”?
“灵水八景”之三——南堂北眺
灵水村整个村落布局形似一巨龟。南岭是观村整体形状的最佳地点,古人建灵水村时是依“玄武”而修建房舍与寺庙的。玄武(龟)头朝南,尾朝北,三条东西走向街道与南北走向的胡同构成分明的龟纹,龟纹的大小块是由四合院组成的。有人说,灵水村的村名的“灵”字就由村落整体布局而来。
“灵水八景”之四——北山翠柏
灵水村北有一座小山岗,名为“北山”,山口处有一株千年古柏(侧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树叶茂盛,宛如华盖,傲然独秀,被当地人美称为“京西灵芝”,为国家一级古树。当你在古柏树下仰观宛如华盖的树冠,满树的枝桠美得让人屏吸。
“灵水八景”之五——柏抱桑榆
两株千年古柏(侧柏)长在南海火龙王庙内,相距10余米,里侧一枝上长出一棵榆树,分叉处生出一棵桑树,是灵水八景之一,是北京灵水村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奇观。
这两棵树有千年以上的树龄,长在火龙王庙院内,是否是僧人所种?桑和榆是否是人为嫁接而成,这种嫁接异种树是否可能?如果是人为嫁接或有人有意培植“柏抱榆桑”,它对这个文化村寓意着什么?这些都是让后人费解的谜团。
“灵泉八景”之六——灵泉银杏
银杏树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灵泉禅寺遗址院内,长有两棵树龄达几百年的高大银杏树,为国家二级古树。这两棵树本来都为雄性,本不能结果,但奇特地是,其中西侧的一颗银杏树上长有一雌性“树 椎”,长120厘米,直径20多厘米,树椎向上的一枝每年结果。
有人说,这一树椎是先人将雌枝嫁接在雄树上而长成的。看来住这里的僧人或村民几百年前就已掌握了高超的银杏树嫁接技术,这在今天也不易。灵水村的这棵古老而神秘的“雌雄同体”银杏树,总是让来此观赏的人们啧啧称叹。
“灵泉八景”之七——举人宅院
灵水村现有多处举人故居宅院遗址,如刘懋恒、刘增广等故居。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柱,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含秀美,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风雅,是八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灵泉八景”之八——寺庙遗址
灵水村过去共有寺庙17座。其中佛教寺庙2座,为灵泉禅寺和白衣观音菩萨庙;儒教寺庙2座,为文昌阁和魁星楼;其余13座为道教和民间信仰寺庙,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玉皇庙、天王庙、 玄帝观、关帝庙、五道庙、二郎庙、马王庙、山神庙、牛王庙、三圣庙和土地庙。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和魁星楼,在中国北方的乡村比较少见,说明古时灵水村人对文化的重视。儒、道、佛和各种民 间信仰共处一地的现象在中国乡村并不罕见,但是难得的是一个村子建有如此多的寺庙,可见灵水村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精神。 尽管灵水村大多数寺庙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等残垣断壁仍让人抚今追昔,体会到当年青烟缭绕、香客云集的热闹氛围。
全体女同胞们“三、八”节,灵水举人村留影
我们每到一处不仅仅是乐呵乐呵,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请您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依窗聆雨(拒聊)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