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原创 文:美食专栏作家稻糠
早些年混新浪旅游论坛(驴坛)的时候,驴友们在网上贴图片、写游记、分享旅行经历,当时还没有“晒”这个词,论坛上的文图都是会认真编写一下的,那时候叫“发帖子”,经现在的“晒”更有内涵,那时候好文章版主会“加精”,不像现在只“点赞”,那时候也很少有人发自己的照片和家长里短。新鲜的游记最受欢迎,没有去过的地点、闻所未闻的秘境,“大侠”就是靠这些帖子赢得粉丝――那时候 也不叫粉丝,大家都是驴友。 黄金期几年下来,旅游论坛上的“精品”越来越多,当时就有无良书商剽窃网友的内容编纂“中国自助游”卖钱,我还作为驴坛代表和出版社打过官司,生平第一次进法院,方庄的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到后来,一些老驴有了保护意识,还不是保护版权,是保护旅游资源,会在游记中有意模糊某些地方的详细信息,避免过多不成熟的游客按图索骥地去打扰或破坏。当时的想法是,“人一多就毁了”。比如,游记里某个令人惊艳的川西海子,你知道是在稻城附近,但绝对不是游客常去的那几个,怎么去?欠奉。再如故事里写到某户人家,作者会提醒路过的网友不要随意去打扰他,也不要大肆收购人家的土特……印象最深的是某老驴写到在藏区某地买到便宜的虫草,就有驴友批评说不能传递这种信息,一棵虫草一个洞,对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即便是在旅游论坛最红火的年代,网友对目的地的分享还是有限度的,而且是有限制的――版主会删帖。当然因此产生的掐架和分裂不在少数,论坛再开放、版主再开明,也会有维护版面干净、便于阅读的规定,也会有一些传统和共识在维系平衡。 一晃多年,“论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关于旅游的分享却更加海量,微博、微信里最不缺的可能就是各种旅游信息。最美的景色、最好吃的餐厅、最新奇的酒店、最便宜的奥特莱斯,自己的、朋友的、大咖的、转载的,旅游几乎是大家最爱分享的内容。多年不见的朋友,你通过微博和朋友圈能清楚地知道他这一年都去过哪里。 旅行前急于分享到别人的攻略和经验;旅行中忙于直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候甚至连吃个麦当劳也不放过;旅行后再分享的质和量相比论坛流行的时期却是明显下降了,变成了作家和博主的任务。直播代替了游记,资讯代替了经验,你要问我什么,你去翻我的微博吧!我们现在太忙了,分享只能是即时的,碎片的,所以我看风景的时候给你看风景,我吃饭的时候给你看食物,我进酒店了给你看房间,我的旅游就是我的真人秀。评价一家酒店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评价一有餐厅最重要的条件又是什么?答案是:WiFi。无WiFi不分享,无WiFi无真相,无WiFi不旅游――没有人知道你在那里。 店家需要分享,个人也需要分享,各种便捷的旅游分享App也应运而生,比如“面包旅行”,用图片展现你的行程,方便给别人看。前几天朋友推荐一款叫“世界迷雾”的 App,在世界地图中只有自己去过的地方才会云开雾散。我没有用这个软件,我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都和别人分享,我又不是狮子,到哪儿还得留下点气味。你把世界都涂亮了,人生就没有雾霾遮盖了吗?在分享的年代,不分享的才是最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