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起朗朗,很多人都知道,包括一些非古典音乐爱好者,毕竟朗朗的名字听起来“朗朗上口”。但现在,李云迪似乎和朗朗“平起平坐”了,毕竟他们都上了2013年的春晚。 在中国古典音乐界,没有人不知道他们,他们是古典音乐界的明星,就像双子星座,人们无法不将他们放在一起对比,也会议论“谁弹得更好啊?”这类浅薄问题,虽然他们本人从不对对方发表过多的意见,就像韩寒不屑提起郭敬明一样,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吧。 他们都出生于1982年,都以中国最受人瞩目的钢琴家的身份在世人面前出现;都是昔日的天才,现在的明星钢琴家。他们的外形一个阳光向上、锋芒毕露,在钢琴演绎上也是浮夸的象征;一个忧郁深沉、少言寡语,是内省的代表,这也许缘于他们其中一个拥有一位最成功的经纪人老爸,一个拥有一位铁腕的老妈。纵观他们的成功之路,一个通过当瓦兹的替补而技惊四座,一个因为获得肖邦国际比赛的金奖而一夜成名。听起来肖邦比赛更有含金量,毕竟那个奖空缺了15年。但如果能得到美国那些具有挑剔耳朵听众的认可,也很不容易,毕竟朗朗是有40部协奏曲保底儿的。再回顾他们的学习之路,一个是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受美国教育模式影响,一个是彻头彻尾的受本国教育而培养出的本土钢琴家,听起来后者更来之不易。正是这两位备受瞩目的钢琴家,在2012年他们30岁的时候各出了一张唱片,有意思的是作为肖邦代言人的李云迪出了一张专辑——《贝多芬》,而给人霸气外漏之感的朗朗出一了张专辑——《肖邦》,这样看来,他们俩 “交换”一下才更合适吧? 朗朗的这张《肖邦》收录了《练习曲 25号》、三首《夜曲》,还有几首《波兰舞曲》与《圆舞曲》。肖邦的作品虽被称为“花丛里的大炮”,但毕竟还是诗情画意的,他不写交响曲就可以跻身大作曲家的行列。他更赋予了“练习曲”这种体裁新的意义——抛弃单一的纯技巧练习而成为绚丽多彩的存在;他的“夜曲” 更是成了他的标签,在这炎热的夏季听似乎还能消消暑;那些具有浓郁波兰民族风格的作品也华丽无比。他的作品都是一样的精致。单听cd不看录像的话,朗朗的表现似乎还不错,他应该是一位全能选手,可以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此次的《肖邦》虽然弹得中规中矩,但依稀能感觉到他想要突破一下,音色还算多变。从第11首的“东风”练习曲来看,他的技巧还够他吃老本一阵子;“小狗圆舞曲”也弹得轻巧可人。 李云迪的《贝多芬》选取了贝多芬最著名的三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大家都知道李云迪擅长浪漫派的作品,他当年的那首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让人听得很过瘾。有自己擅长演奏的风格不知是好是坏?有风格就成了别人记住你的理由,但同时也成了限制你的理由。而全面一点的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将来会被更全面的人淹没。不过贝多芬也算得上半个“浪漫派”吧,特别是这三首作品。贝多芬一直是力量的象征,但他更多的是理性的一面,他还没有完全被情感所覆盖。李云迪的贝多芬虽然“单薄”了点,但却很理性。贝多芬并不只是个暴脾气,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从《悲怆》第二乐章和《月光》第一乐章就可看出,但这种温情并不是浪漫派的滥情。这是他自己的贝多芬,他并没有把弹肖邦、李斯特的那一套弄上来。 朗朗和李云迪这次都走了“大众路线”,选取了广为人知的作曲家的作品。当然,演奏家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欢录制改编曲,有的喜欢回避那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主流作品偏偏喜欢录制那些古典主义以前的作品,有的喜欢录制现代派作品,还有的喜欢录制小众作曲家的作品……这两张cd记录了演奏家们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照中国的一直以来的情况看,他们都已经过了技术的黄金时期,到了要靠“理解作品”取胜的阶段。也许演奏家刚开始都会刻意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体现自己的演奏风格,而慢慢会变得想要尽量靠近作曲家,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成熟吧。从销量看,李云迪的专辑似乎卖的更好,也许是绯闻的力量,也许是演奏家的人格魅力,朗朗太过张扬的性格似乎不太讨中国乐迷的喜欢。现在文艺圈、体育圈、IT圈都和娱乐圈有些关系,虽然这可以显示出传播的力量,就像因为朗朗、李云迪,更多人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但作为明星,也会一定程度上分散自己在专业上的精力。不过会有更多的新星冉冉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