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这项最简单、也最无聊的运动,正演变成为一种潮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每一个pm2.5合格的日子,从白天到夜晚,公园里、大街上,到处可见衣着专业、默默奔跑的人们。社交网络上,无论是名人还是你身边的朋友,晒自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晒跑量才是最新趋势,公里与速度不是关键,一两句跑步感悟才能画龙点睛;智能手机上,跑步APP几成必备软件,各种体育品牌更是将跑步的形象广告贴满大街小巷。而随之而来的各种马拉松赛事更让人目不暇接,热门赛事名额 紧俏甚至一票难求。
为什么要跑步?最开始的原因逃不过健康、减肥、获得好身材,缓解压力,或者仅仅是因为榜样的力量。跑步在各位名人的引领下,已顺利成为又一张标榜生活品质的标签。
然而当人们跨过跑步最初的门槛,穿上跑鞋,每日奔跑,会越来越发现跑步这件事已经远远超越了运动的范畴,跑步如一个容器,所有人从中都可以各取所需,除了最基本的健康需要,跑步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甚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门哲学。
有些人在跑步中倾向于进行向内的探索,在平缓而规律的呼吸中重新认识一个作为生物体的自己。当人们终日背负各种社会属性疲惫不堪时,跑步让我们惊喜,发现这沉重的肉身竟然深埋着源源不断的潜能,跑步如一根放入山口的绳子,人们沿着它慢慢下沉,似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底线仍在远未可知的最深处——原来每个人的 身体都是一个宇宙,一座能量堆,无边无际,无远弗届。惊喜的同时,也让人倍感强大。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写过一本书《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曾令多少文艺青年从此加入跑步的行列。跑步的时候,到底想了些什么?看完书后,发现作者其实也没想什么,至少没想出什么特别的。人在跑步的时候,其实都变得格外简单,“停下来还是坚持?”“跑完要奖励一下自己!”“好想休息啊!”大抵如此,想法短促到没有转折,平铺直叙,好像 回归到儿时的思维方式,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想。但无论如何,跑步让人有了一段能够胡思乱想、不加限制的时间,如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强行插入的间隔符。平日的繁杂越多,慌乱越多,才越能体验跑步的可贵。现在的流行说法是,“跑步是一种修行”,但无论修行也好,放空也罢,跑步总归给人一种接近自己的途径。
在跑步中,有些人则更善于向外部观瞻,发现新的世界,找到新的视角。跑步时,时间感经常不是加速,而是减缓,在移动中,你反而有机会看到那些平日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街边转角、砖石马路、店铺门牌……都可能以清晰而奇特的面貌展陈在眼前,让你讶异。而当时空变换,更多的人有机会尝试在新的环境下奔跑,这种观感会更加强烈多元。跑步可以成为人们接触异乡最直接有效的工具,或者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尺,在跑步的世界里,存在着另一套对世界的审美体系,更为细腻、多元。
开始跑步后,人们会发现自己慢慢识习了一种新的语言,如旅行至一个新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所有人能彼此懂得,却又各自书写着不同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却很难向外人解释清楚——该如何才能让正常人理解“我们享受单调、重复与痛苦”这件事呢?这种看似有悖人类天性的事却成了跑步人共同的情结,也成为跑步文化的基调。
年初,全球最著名的马拉松赛事——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的赛道上传来爆炸声,两名参赛者死亡100多人受伤,对于所有热爱跑步的人,这起爆炸案着实令人感到一种切肤之痛,这种痛感,基于人们对于跑步这件事所秉持的相同的看法、所报以的类似的感情,对“同道中”的怪人们深深的理解。
因此,在跑步中结交的朋友,也往往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情感。正常世界里,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脆弱 不堪,累加在一段关系上的各种附加值几乎要折垮所谓友谊最基本的精神诉求,在跑步的世界里,友谊则变得单纯干净,对于痛苦的心领神会,对于每次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喜悦、对于人们发自内心的战友般的相互鼓励,都让人们重新找到一种精神的连接,这种连接则让彼此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某种程度上,跑步就如同在另一个维度的旅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